关于苗族蜡染在校园传承的探究

2015-07-22 08:14广西柳州市龙城中学54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蜡染苗族少数民族

王 蓓 (广西柳州市龙城中学 545000)

关于苗族蜡染在校园传承的探究

王 蓓 (广西柳州市龙城中学 545000)

“苗族蜡染”是我国一种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全靠手工绘染的技艺在很多地方面临消失,培养原汁原味的民族蜡染传承人迫在眉睫。从小抓起,从校园做起,探寻出行之有效的校园传承模式,才能把本地少数民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文章从探究的意义、创新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策略和步骤、预期成果这些方面进行了阐述。

苗族蜡染;校园传承;探究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苗族蜡染在校园传承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Y8G121)的课题论文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众多的传统民间艺术都是历经了漫长历史的锤炼,闪耀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蜡染作为少数民族的古老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需要青少年学习和传承。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在我校学生中进行了苗族蜡染在校园传承的探究活动。

一、探究的意义

1.是传承我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少数民族蜡染”是我国一种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长期在我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它特殊的制作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工艺蜡染,而是采用大自然中的“蓝靛”树叶作染料,蜜蜂的“蜂蜡”给画好的图案封蜡。蜡染中独特的民俗符号也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风俗习惯,“苗族蜡染”是众多蜡染种类中的一朵奇葩,目前仅出现在贵州和我们广西柳州市的三江县、融水县等壮、苗、瑶、侗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因交通不便,封闭自给,蜡染也仅在部分少数民族妇女中代代相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全靠手工绘染的技艺在很多地方面临消失。现在许多少数民族青年外出打工,逐渐趋同于现代文明,喜欢穿现代服装,不穿土制的染布衣,脱离了制作蜡染的条件和需要,苗族蜡染这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迅速地消亡。再加上旅游经济刺激了部分蜡染人,蜡染开始从原生态走向批量生产,做工粗糙,图案单一,大量的劣质产品走向市场,蜡染中的许多民俗符号出现变异甚至消失,培养原汁原味的民族蜡染传承人迫在眉睫。我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中有很多壮、苗、瑶、侗少数民族学生,当务之急便是从小抓起,从校园做起,培养这种传统技艺的后续传人。只有探寻出行之有效的校园传承模式,最终才能形成全民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把我们本地少数民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

2.是继承民族传统、熟悉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市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人文资源,蜡染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历史文化。据民俗学家考证:苗族没有文字,但他们的服饰具有文字的功能。学者们把它叫做无字文化或者无字史书,他们把本民族的文化通过服饰上的一些图案表现出来。蜡染作为少数民族服饰的一种装饰手段,它的作用除了实用以外,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因为它是保留和延续古代文化信息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一种民族手工艺形式。了解、学习并传承发扬这一民族工艺,告诉我们的孩子家乡的过去与现在,对于学生继承民族传统、熟悉民族文化,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民间艺术几乎都同时具备艺术教育的这两个基本要素。苗族蜡染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人们不用直尺、圆规作画,而凭着心中的构思用手来绘画,是一种自然的、充满想象的艺术创作。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型不受自然形象的约束,通常对自然形象进行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简练质朴的造型、单纯明朗的线条、夸张变形的装饰纹样使苗族蜡染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国极富特色的一朵民族艺术之花。传统苗族蜡染艺术能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这种美,来源于它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苗族传统蜡染中汲取灵感,已经成为现代很多艺术家深层探索艺术真谛的一种方式。在传承中感受苗族蜡染的艺术魅力,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成为探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责任。

4.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教育部前不久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 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以强健学生的身体、陶冶情操,提高运动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要求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符合实际的体育、艺术项目,供学生学习和选择,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该探究正顺应了这个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探寻新的课程资源和新的艺术实践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新颖的探索和创造空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5.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吸收知识快,动手意愿强,并在外界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蜡染这种独特而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必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也将会得到激发和提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能促进知识的吸收;让学生在认识和欣赏中学习,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热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探究的创新价值

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内很多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各种各样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研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而在开展校园传承这一块上,还有待深入研究。而“蜡染”这种传统技艺,有些教师已把它加入到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中,但重在对蜡染的了解和简单的操作学习上,以丰富课程资源为主,忽略了蜡染可以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来思考。也有一些学校,如深圳市岗厦小学、广东东莞市大岭山中心小学、关坝中心校等学校开展了“蜡染”有关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家的大力倡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也逐渐发挥出它独特的育人功能。

我校地处广西壮、苗、瑶、侗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学生中有一些是来自县、乡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从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他们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更容易在全校甚至本地区形成一种辐射作用。国内同类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蜡染”的工艺制作传承上,而我们开展的探究,重在研究“苗族蜡染”的传承上,不仅研究它的传承模式,更要研究它的民俗符号。如民间的蜡染创作,基本上是传统的题材,它们反映了苗族人民传统的一些观念:我们大家熟悉的太极图的前身,是符号化的两条鱼,相交的鱼,把它处理成圆形,代表太阳,又代表天空,用这样的图案方式来反映中国本土哲学的天圆地方这种观念,表现民族对繁衍、生殖崇拜,或者生命的崇拜,这在其他艺术品上从来没有发现过;一些地方的蜡染传统花纹,其中有旋涡形和水牛角形两种,传说是纪念花纹,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花纹形状,不得擅自更改,更不能舍弃,绘满全幅,不留空隙。这些民俗符号都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把传统的民俗符号作为蜡染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植根于我市少数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把家乡特色和非遗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形成我校独特的校本课程。另外,因为蜡染工艺的复杂性,我们以蜡染兴趣班每周两节课的形式教学,再辐射到全校的蜡染欣赏感受课,探索了一条符合校园传承的课程模式。

三、探究的目标

1.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示我市苗族的非遗特色,使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获得新的生命力,同时,帮助各民族的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了解家乡民俗民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2.在认识和学习苗族蜡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树立教师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激起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并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自觉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利用本地人文资源,引入蜡染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研究,继续延伸我校艺术特色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发学校校本课程,形成我校艺术特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努力体现校本课程的人文特性。

四、探究的内容

1.针对“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文化进行校园传承实施策略研究。

2.对广西柳州市下属三江县、融水县“苗族蜡染”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蜡染”在本地区的历史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3.把“蜡染”技艺引进初中课程,优化组合我校现有的艺术教育资源,建设艺术科目的学习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

五、探究的方法

1.通过实地考查,了解蜡染目前的传承状况。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非遗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实施方向性的研究,制定课程和教学方法。

2.结合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探索传承的途径、方法,并不断地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3.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研究、分析、归纳蜡染传承教育在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中的各种经验和认识,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六、探究的策略和步骤

1.在学校组建兴趣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开展蜡染技艺的学习。

2.聘请蜡染艺人做技术指导。

3.组织教师和学生有计划的进行蜡染的学习和制作活动。先让学生认识各种蜡染工具和使用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图案的制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制作,使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并认识蜡染中的各种苗族民俗符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创作。

4.展示学生作品,在校园中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蜡染的学习中来。

5.参与研究的教师逐步把在课堂活动中的经验、体会整理成文字资料,并结集成校本教材。

七、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1.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蜡染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一、民族文化引导,培养兴趣。如从苗族音乐和迎接客人的习俗入手,欣赏“留客歌”苗族“芦笙舞”视频,模仿苗族人招待客人的方式;让学生触摸、试穿苗族百褶裙,让学生感受从没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文化,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二、简单图形入手,再向民族图案过渡。如让学生从苗族蜡染图形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常用的图形:圆形、半月形、小方格、太阳光芒、小圆点、粗条“十”字、粗条大圆圈等等,从绘制这些简单的单个图形开始,再到绘制均衡对称的单独纹样和组合图案,最后再进行苗族蜡染图案的创作。做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积累素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的少数民族图案以及各个地方不同的苗族服饰、日用品图片,积累素材,为蜡染创作做准备;还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父母到苗族村寨采风,近距离地感受苗族文化。四、在了解传统的工艺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在制作中,由于原汁原味的制靛工艺复杂,原材料不易采集,还受到季节的影响,所以我们直接采用了纺织靛,但让学生从资料中了解原始的制靛工艺,并在制作方法上学习传统工艺,如点蜡、浸染、脱蜡、漂洗,这些制作过程都沿用了传统的方法,达到传承的目的。五、临摹开路,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学生通过临摹,熟悉苗族蜡染的图案组成后,让学生自己创新,可用基本图案组合,也可在自己创新的图案上用基本纹样勾边。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教学,民族文化一点一滴的渗透,乡土文化的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动手操作,学生从兴趣发展到热爱,并驱使自己去关注更多的民族文化。我们发现,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了解了许多他们父辈不曾接触过的民族知识,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特别对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关注度更高了。在临摹中,学生感受到了苗族图案的形式美、韵律美,逐渐能模仿传统图案的形式创作出新的图案,标志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思维更开阔了,具有了更高的创新能力和美术素养。

2.促使教师的成长

课题的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蜡染课题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教师不再是利用教材、教参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要学习从没接触过的蜡染技艺,还要研究蜡染的民族符号、传承的最佳方式,研究学生、研究如何整合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开发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教师要付出比平时教学更多的努力,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所以,经过课题的研究、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各位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3.开发校本课程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图案秀美,体现了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将本地区丰富的苗族蜡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发挥本地优势,扩大美术课程的范围,增加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校本蜡染课程,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直观、形象的蜡染图片和内容,编辑成我校的蜡染教材,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总之,苗族蜡染在校园传承的探究,是探寻出行之有效的校园传承模式,培养这种传统技艺的后续传人,把我们本地少数民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并在传承中探寻新的课程资源和新的艺术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王蓓,女,1971年10月出生,广西玉林市人,广西柳州市龙城中学 ,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苗族蜡染的传承。

猜你喜欢
蜡染苗族少数民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蜡染及扎染图案的风格与印染技法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马丽蜡染作品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