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夫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421002)
再论低俗音乐作品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及预防策略
孔庆夫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421002)
对于低俗音乐文化和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在多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音乐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注意。早在2007年10月1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就在北京举行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的座谈会。与会代表痛批了一些网络歌曲的低俗化现象,并以词作家阎肃为代表的20余位词曲作家、歌唱家,联名发起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的倡议书。
低俗音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犯罪预防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音乐的心理干预功能研究—以具有犯罪心理的青少年为对象”(基金编号:2011YBB057)研究成果
2015年8月10日,文化部官方网站列出了120首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公德之内容的网络音乐产品“黑名单”,并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黑名单”上的曲目,并禁止出现在KTV等点播系统、经营性表演,禁止互联网下载复制和传播,禁止以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
从2007年的“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到2015年的“网络音乐黑名单”,都鲜明的凸显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倡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今天,低俗音乐文化(特别是网络低俗歌曲)这种混乱的作品形式,主观上歌曲格调低俗、歌词怪异、或者以打色情擦边球的做法来哗众取宠,客观上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音乐艺术,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
正如在2007年的“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上,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先生所说:“这些歌曲,有的淫言秽语、宣传色情;有的痞话连篇,充斥着语言暴力;而像《那一夜》《狼爱上羊》等主题空洞,矫情做作;《我是你老公》《不怕不怕》《嘻唰唰》则语无伦次、废话连篇;甚至还有一首歌直接叫《放屁》,‘放屁’的字眼多次出现,实在太低俗”,他指出,出现这种恶俗之风,除了网络音乐的“门槛低”之外,另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夜成名刺激了网络歌手,纷纷进入,于是泥沙俱下,低俗之风泛滥。著名词作家阎肃说:“我今年77岁了,可是像《那一夜》这样低俗、没文化的网络歌曲,就是在西方也很少见。这些低俗的歌曲简直是对音乐、对人心灵的一种亵渎和糟蹋”1。
虽然所谓的“高雅音乐”和“低俗音乐”的简单划分,也都只是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偏好而已,人们想象中的判断“高雅”和“低俗”绝对标准,是并不存在的。笔者赞同“声无哀乐论”的观点,也一直支持音乐本身并没有高雅和低俗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笔者也认为,音乐作品的歌词和意向上却存在着高尚与卑下的区别。笔者认为,现行的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大都遵循着以下两条潜规则:
1.歌词越火爆,歌曲越流行
从网络音乐或流行音乐来看,听着一般是记住其旋律哼唱的较多,而记住其歌词的,还是相对较少。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而言,就行成了“歌词要火爆”,“歌词越火爆,歌曲越流行”的创作初衷。如《香水有毒》中“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了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那一夜》中:“那一夜,你没有拒绝我;那一夜,我伤害了你;那一夜,你满眼泪水;那一夜,你为我喝醉……”等等,其歌词越来越火爆和露骨。而在国内,由于没有音像制品分级制度,且对于流行歌曲和网络歌曲的制作、管理、发行等环节的管理,相对松散。从而使类似《香水有毒》和《那一夜》这一类的音乐作品,有了创作和存在的客观坏境。另一方面,从音乐产业来看,由于歌词低俗的情况一致都存在,且借助网络的兴起,这些歌词低俗的音乐作品,相对“草根”和“火爆”,更容易流传,从而在业界形成了“歌词越火爆,歌曲越流行”的潜规则。
2.歌曲越受争议,歌曲越流行
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音乐制作水平的普及,以及音乐制作软件的便利,常规的音乐制作门槛被大大放低。通过简单的制作软件和网络的便利,创作者的数量成几何形态上升。而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曲中,很多创作者为了赚取人们的眼球,以便达到炒红自己的目的,总是想破脑袋的走非常规创作方式,或故意走低俗的创作方式。对于这类“低俗化”创作者而言,他们不怕其歌曲会招来非议,在当前社会所出现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音乐创作大坏境下,音乐创作越是“低俗化”或越是“争议化”,就越是流行,越受到关注。从而在业界也形成了“歌曲越受争议,歌曲越流行”的潜规则。
人民日报在2007年10月26日的通讯《网络音乐应该如何走出低俗》中提及2:“色情、暴力、庸俗,是近年来部分恶俗网络音乐的内容特征,有调查者将网络恶俗音乐的语言归纳为6种:A:淫言秽语,音律色情;B:辱骂攻击,歪曲恶搞;C:矫情做作,无病呻吟;D:东拼西凑,废话连篇;E:佶屈聱牙,语无伦次;F:哗众取宠,庸俗无聊”。笔者同样认为,现行的大量的低俗音乐作品中,现实的存在以侮辱人格、宣扬淫秽、彰显暴力、教唆犯罪或打色情的擦边球等方式博出位,不仅对于青少年的正常认知、世界观、价值观等都有极其不良的影响,而且对于青少年萌发和形成疑似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和产生犯罪行为,也具有极其坏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
1.低俗音乐作品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
低俗音乐文化作品的流行,细究其原因,不能排除与青少年群体的猎奇心理,和审丑心理有关,社会大众或青少年在繁重的社会生活和学业过程中,倾向于追求“雷歌雷剧”所带来感官刺激,达到娱乐和消遣的目的。而这种猎奇心理,就给了低俗音乐文化作品以可趁之机,其原因主要有两点:A: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往往是依靠网络平台流传,而网络资源的便利性、隐私性,则加速了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在人际间的广泛传播。B:管理部门对于这些低俗音乐文化作品的查处,具有滞后性和非现场性。即政府部门一贯所采取的“先公布后查处”的做法,为这些低俗音乐的“潜逃”提供了可乘之机,很多网友在音乐网站对文化部的要求做出反应之前,已将这些音乐下载到个人存储空间,不仅使政府部门对于低俗网络音乐的执法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加速了这些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在个人之见的流传,和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
2.低俗音乐作品误导了青少年的正常审美
音乐文化作品应该具有理性思考和感性娱乐的两个方面,在古典音乐中,任何伟大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都能使人们在接受感官刺激的同时,产生理性的思考。而现在大量的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却在一味的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感性的娱乐,而极少去思考理性的审美。这一类的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在审美层次上始终处于低级的低俗娱乐成名,仅仅使受听者从低俗娱乐中获得低级的娱乐趣味,是对于青少年正常审美能力的一种浪费和损耗。反之,如果青少年长期接受,并主动追求这类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的低俗音乐文化作品,而无法欣赏或不愿意欣赏包含着理性、理想、智慧、崇高和正常的、理性的、智慧的音乐作品(交响乐、古典音乐、民族经典音乐等),这样会使青少年的审美能力退化。由此可见,低俗音乐文化作品会渠道青少年的正常审美。
在互联网如此开放的当今,想要青少年完全不接触到低俗音乐作品,也很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抵御,或减少低俗化音乐作品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呢?
1.音乐从业者的自律
想要抵御和减少低俗音乐作品对于青少年的毒害和影响,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音乐业界的从业者能够自律,拒绝创作低俗音乐作品或包含低俗成分的音乐作品,创作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音乐作品,创作出符合主流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和音乐作品。发挥主流音乐作品对于青少年的教化作用。通过主流健康的音乐作品,给青少年的社会大众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和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收到主流音乐作品的价值观,并受到其积极的影响。而这些积极影响的前提,是音乐从业者的自律。
2.家长和教师的努力
审美能力,不仅是个体认识美的能力,也是个体能够正确的批判、选择、甄别或接受各类低俗信息、不良信息、低俗文化、不良文化的能力。具有正确和常规审美能力的青少年,在接受到低俗信息或低俗文化时,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其负面影响。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具有不强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少年,或沉迷于低俗文化或低俗音乐作品的青少年,就需要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帮助,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之下,纠正这类青少年非常规的审美观,并对这类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增强他们鉴别、识别、取舍音乐作品的能力,自觉的杜绝和屏蔽掉低俗音乐作品。
注释:
1.新华社新华网2007年10月26日讯:“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会议,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
2.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6日讯:“网络音乐应该如何走出低俗”.
孔庆夫(1982 — ),男,湖北荆州人,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