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轩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3月24日报道,时隔20年,一种天然萌物夏天再次在中国现身,它就是外貌神似“泰迪熊”的伊犁鼠兔。据悉,这种动物比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还要稀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对其数量进行统计,估计有2000只。而后,伊犁鼠兔便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据科学家称,自伊犁鼠兔被发现以来,其数量减少了70%。
是老鼠还是兔子?
许多人都在问,鼠兔到底是老鼠还是兔子,最好的答案就是你看看它们的粪便就知道了。鼠兔粪便和兔子的一样,都是椭圆形的,但大小只有花椒粒那么大,更大的特点是两者都有可以吃的软便。兔子的软便是一种潮湿被黏膜包裹着的特殊粪球,维生素含量比正常粪便高4-5倍。这种金黄色的软便是通过盲肠排出的。而鼠兔的粪便则是一种黑色条状或块状软便。在《本草纲目》中,兔子和鼠兔的粪便都入药,兔子的粪便叫望月砂,鼠兔的粪便叫草灵脂。
鼠兔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圆圆的短耳朵、黑色的小眼睛,看不见的小尾巴,看似像没有尾巴的老鼠,实际上鼠兔是野兔的近亲,是兔类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分布范围从青藏高原到蒙古大草原,甚至远至欧洲与北美洲,都有它们的身影。
同样是鼠兔,根据其栖息地选择的不同,使生存状况和生态习性截然不同。其中草原栖息型的鼠兔多是高繁殖率、大种群状态生活,所以很多人将其视为害鼠;而另一种裸岩栖息型的鼠兔,则以低繁殖率、小种群状态生活,由于种种原因这类鼠兔多面临着生存危机。
伊犁鼠兔长啥样?
伊犁鼠兔外形像兔子又像老鼠,基本上是一只玩具熊体型+兔子脸的奇异物种。成年伊犁鼠兔体重240克,体长约160-200毫米,尾巴极短。耳须很长,超过8厘米。毛色较鲜艳,额头和颈侧有3块棕色斑点,额、顶是明显的锈棕色斑,颈背有一块浅色斑。夏毛体背棕黄或棕褐,头骨门齿孔和腭孔为一孔。伊犁鼠兔是当前国际公认的鼠兔属仅有的24个物种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长、体形最大的一种。
伊犁鼠兔全身毛被浓密柔软,底绒丰厚,与它们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有关;毛被呈沙黄、灰褐、茶褐、浅红、红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每年最多产1胎,由于栖息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常存在近亲交配等原因造成的后代反应迟钝,导致它们被鹰隼、白鼬、石貂、黄鼠狼等天敌捕食的几率增加。
伊犁鼠兔具备良好的垂直攀岩和跳跃能力,除冬季外,多在夜间活动,具备良好的暗视野外活动能力,在夜间也能精确定点跳跃。这种夜行行为可能与其种群数量稀少、缺乏种群警戒行为及躲避天敌攻击有关。
伊犁鼠兔住哪儿?
伊犁鼠兔栖息于各种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是高海拔动物,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4200米的天山裸岩地区,而实际栖息地仅占分布区面积的17.05%,这些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都被积雪覆盖,植物特别稀少,其栖息环境及食物基地条件很差,特别是冬季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伊犁鼠兔习惯群居,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栖。白天活动,常发出尖叫声,以短距离跳跃的方式跑动。不冬眠,有储备食物的习惯,当冬天来临时,依赖所储备的食物过冬。
在第四纪冰川期,耐高寒的鼠兔随着高原的抬升适应了高山砾石环境。伊犁鼠兔更是喜欢在寒冷的地方生活。由于冰川后期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新疆天山山区的冰川退缩加速,雪线明显上升,耐寒动物被迫进一步向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迁移。第四纪冰期后,伊犁鼠兔逐渐退缩到天山高海拔的裸岩山峰上,呈高度片断化分布的种群,对其生存极为不利。
如何保护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为草食性动物,喜食芳香气味的植物,如雪莲、青兰、红景天、虎耳草、苔草等,这些植物多生长在高海拔的岩壁、石缝或小台地中,种类较少,造成伊犁鼠兔食物紧缺,常常饿肚子。在早春时节,伊犁鼠兔会以地衣和禾本科植物的枯叶为食。伊犁鼠兔还有许多天敌,有白鼬、石貂、狐狸和各种猛禽。
20世纪,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动物开始向高海拔区域迁移。伊犁鼠兔是受气候变化威胁最典型的高山物种,伊犁鼠兔虽然广泛分布于南北天山,但实际生境仅占分布区面积17.5%。近10年的连续野外定点观测中,再没有见到1只伊犁鼠兔。研究证明,伊犁鼠兔种群数量的减少与气温上升有直接关系,高山动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目前,栖息环境恶劣、空气污染、天敌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伊犁鼠兔的数量日益减少,中国已将其列为濒危动物。2005年,伊犁鼠兔作为我国特有和濒危物种,被正式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5年,伊犁鼠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2010年7月2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这一天列为“拯救伊犁鼠兔日”。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冰川,周围分布着大小76条现代冰川。这里是乌鲁木齐河的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也是伊犁鼠兔残存的分布区。鉴于伊犁鼠兔目前的生存状况,2014年4月23日,新疆决定建立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域,其保护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就是伊犁鼠兔。从源头上有效治理危害天山一号冰川生态环境的问题,坚决遏制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的冰川消融趋势,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