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逸 (湖北美术学院 432000)
武汉地区壁画艺术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王 逸 (湖北美术学院 432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一批批大型壁画艺术作品在国内各地相继落成。当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就武汉地区为例,列举具体出现的问题,为壁画艺术的长远发展做进一步思考。
武汉;壁画艺术;问题
随着社会对艺术产品的更高需求,武汉地区的壁画艺术创作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武汉地区壁画创作的生态环境,成了制约武汉地区壁画创作进一步提升的因素。
由于武汉地区对于壁画艺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没有固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大多情况下建设方为了节省开支,不愿意在艺术方面耗费太多资金,低造价造成低艺术水准壁画的层出不穷。一旦甲方的艺术品位低下而壁画创作者又曲意迎合,那么城市中本来就不够丰腴的墙面载体将被大量廉价、粗劣的“装饰画”所霸占。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城市化建设日臻完善,壁画的“载体”将会逐渐减少。
目前,武汉地区的壁画艺术在大多情况下仍属于“补墙的艺术”,很多建设项目在规划前期仍然缺席优秀的壁画艺术家参与。当代城市建设在前期规划阶段仅有建筑师、园林专家进行谋划应该是不够的,由于规划师、建筑师、壁画家的想法多少存在差异性,这样会影响到最终整体的建筑环境氛围的营造。如果建筑师与艺术家们能够进行协商与沟通,共同策划,那么将设计出即美观又实用并且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空间。我们不应等到建筑环境整体建设好之后,根据空缺的地方或是有缺陷的地方再考虑装饰上壁画。也不能仅仅只是让建筑设计师们在规划的时候来确定壁画存在的位置,等整体建筑完成后再交由壁画家进行创作。壁画创作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分配任务。建筑与壁画以及其他公共艺术的部分应该同属一个整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两者同等的重要。在当代背景下,建筑师、壁画家、艺术家、规划师等等,大家不应分先后,应该一同为武汉城市的未来做出设计与谋划。西班牙巴塞罗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将公共艺术与整个城市规划放在一个层面,由艺术引导城市的“变革”,最终被称为最有活力的城市。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前期,在为北京做整体设计规划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多国的优秀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一同进行设计,最终营造了很理想的城市空间。
武汉地区的壁画艺术从客观上讲,目前公众的参与度仍旧不够。公众在整个壁画的设计、完成、以及最终落成的过程中,基本没有真正参与进来,只是被动的接受与欣赏。由于民主意识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公民缺乏主动参与公共艺术的自觉行为,壁画艺术在形式与内容上也没有采取一定的手段更好的引导公众加入进来。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份子,应该是服务于大众的。壁画应该以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诱导、鼓励公众的主动性参与。在设计阶段,艺术家应该更加重视了解公众的意愿,与公众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多种语言方式进行传达。以期实现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关怀,体现社会诉求及人文关切。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安放地点,促进与公众的互动及交流。例如美国西雅图,艺术家设计了一个《舞者系列——舞步》的作品,采用金属材料将8组舞步嵌入街道的地面,鞋印由箭头以及“R”和“L”进行舞步的正确引导。安置之后受到了行人的喜爱,大家会情不自禁的上去跳一段。所以我们的公共艺术作品应注重向公众发出“邀请”,使公众自然体会到参与的乐趣。
武汉老一代的壁画家创作了很多既有传统继承又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壁画。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壁画艺术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化影响,一幅壁画往往要求艺术家短时间内完成,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精益求精,并因此出现了许多劣质、粗糙的壁画,成为城市文化的伤疤和污渍。不少表现传统题材的壁画,只是对传统元素与符号简单的罗列、堆砌,没有丝毫的创意。还有一些打着时尚旗号,运用现代元素创作的作品,把低俗当时髦,充斥着颓废、猎奇的气息,这类作品与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格格不入。壁画作为文化的记录者、城市的精神文明的“窗口”,如何做到既继承传统精髓又与时代紧密结合,是当代壁画家需要研究关注的问题。浮躁的社会氛围、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兼具传统与创新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有些壁画将传统文化肤浅化、表面化,无法与时代接轨,显得陈旧而俗套。还有些壁画虽然色彩斑斓、材质华丽,可由于缺乏深意而没有传递出楚国悠厚的文化底蕴。
武汉的城市壁画现在还处在公共艺术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公共艺术的整体内涵。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理解有些许不同,有的认为“公共性”意为对每个人的尊重与肯定;有的则认为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不是美化环境而是反映社会问题。“唐绪祥认为,在实现艺术作品的公共性的过程中,要在公共艺术和大众审美心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建立相互之间的亲和关系。”武汉城市壁画在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但在互动性、人文关怀上体现得还不够。壁画大多以装饰墙面为主要功能,在作品主题上没有体现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公众只是被动的接纳壁画的装饰美,壁画也大多采取“保守”的方式呈现,并没有主动的引导群众积极加入进来。环境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壁画,公众的决定权与参与权并没有有效得到保证,决定权到底是民众还是政府,这还有待讨论。我们如何能权衡好壁画在选材、审议过程中公民的民主权利。武汉壁画艺术中针对社会问题的作品,还少之又少。“公共性”的概念十分的宽泛,值得壁画艺术家潜心研究与探索,并寻求一条适合武汉地区的发展道路。马克·夏加尔运用马赛克和大理石镶嵌的作品《四季》,为世人营造了童话般的意境。此壁画座落于芝加哥一家银行后面的公共广场。作者称其为“心理的写实”。这样的公共艺术使路过的行人心旷神怡。王中在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夏加尔似乎也通过独创达到了公共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建筑环境的不断变迁及重新装修中,壁画也如同“墙纸”一般被换掉。一些在全国美展上的获奖作品也随之不见消失。这在艺术界都引起极大的轰动,在武汉壁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壁画《楚乐》《赤壁之战》都是以这样近乎悲惨的结局收尾。蔡迪安先生对于自己作品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感到无比痛心。老一代的壁画家们,往往是花费几年的时间才创作完一幅大型壁画,耗费了他们大量的心血。有人专门做过统计,每创作10幅壁画作品,其中一张有幸免遭破坏就很不错了。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大家对壁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不是很了解和重视,认为壁画放置于谁管辖的场所,就是谁的私有财产,如何处置由管理者说了算。其次是政府也没有拟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对这些壁画艺术作品进行保护与维护。应该设立一些公共艺术机构,对这些艺术精品进行保护与登记,不能让优秀壁画随着环境的变化,就从此消失于人们的野。优秀壁画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变迁的记录者,应该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当代壁画艺术的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融入公共艺术的大家族,可以获得更为宽阔、深远的生存空间;赢得政策的扶持、法规的保护,才可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体现公民需求,传达优秀传统与地域特色,并不失创新求变,才能确立城市符号、文化名片的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前进、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1]包林.艺术何以公共[J].装饰,2008(8).
[2]孙振华.鲁虹.公共艺术在中国[M].香港新源美术出版社,2004.
[3]王岩松.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的思考[M].山东工艺美术学报,2009.
[4]陈绿寿.进一步推动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10).
[5]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6]《艺术学》编委会.艺术与城市·空间与想象[M].学林出版社,2011.11.
王逸,2006——2013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至今 工作于湖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