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
马宏/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
近年来,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是各方讨论的热点。教育部先后颁布了系列文件,并通过媒体解读具体的举措,多年来影响教育实质性革新、事关教育体制改革关键环节的招生考试制度也迈出了改革的重要一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教育部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实施力度。
基础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发展的奠基工程,在这样的改革趋势中,巴蜀小学又该如何履行一所示范学校的责任而有所作为呢?我们认为“规划课程就是规划人生”,因此把改革的核心聚焦到学校课程,探索构建基于儿童一生发展的,“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营养丰富、富有远见的律动课程体系,营造出“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伴随着“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追问,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索。
始于世纪之交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让学校的内涵发展从关于学校的硬件建设、政策设计走向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变革,其专业性在于在现有条件下带来学生学习的增值,而不是以延长时间、增加学习强度等为代价。在此背景下,巴蜀小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原点在于“人”。
读懂儿童,读懂自己,是我校改革路径选择的逻辑起点。
(一)儿童是怎么认识事物的?
儿童感知事物、认识世界总是从整体入手、依靠感知与表象来完成的,总是循着“总—分—总”的路径前行的,具有整体性(或笼统性)、渐进性、持续性、差异性等特点,这是我们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孤立地将某个知识教给学生,也不能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学生,而要尊重学生认知与发展的规律,力争为每一个儿童提供适合的、适宜的教育,从而让不同儿童得到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儿童学习只发生在课堂上吗?
大数据时代快速创生的新知识,过剩的学习资源,多元化的学习媒介,让生活其间的儿童迵异于以往时代,无论其占有信息还是选择空间都远远大于别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就更是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处不在。学习方式的变革呼唤教的方式、师生互动关系的变革,教育方式的这些变化促使课程综合化改革应运而生。
(三)小学生现在学习哪些课程?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还需要改变,当前接受最多的是学科课程,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课程类型,它是国家意志,也是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的保证。因此,一方面基于学科,在学科中遵循其本身综合性的原则与要求,充分体现学科内的综合;另一方面,以整体性的项目、主题、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自主分解子任务,并展开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解决问题。
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的思维是整体的、持续的、渐进的,同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我们需要从儿童思维出发,充分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充分尊重儿童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儿童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传承巴蜀八十多年的积淀和文化,提供适合每一位儿童的教育,促进巴蜀孩童得到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
在对教育的深入观察和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改革思路,做出全面、系统、明确的路径设置尤为重要。
(一)改革的主题是什么?
在对教育和儿童的深入观察和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总结巴蜀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强化“巴蜀型”学生的“儿童发展核心素养”,并校本化表达为“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的学校育人目标,并具体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清晰确立了学校“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课改主题。
“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生态在于“动”——即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锁定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能,提供学生深度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选择可能,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脚手架,从而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
(二)主要的课程改革路径有哪些?
从近年来的实践研究来看,巴蜀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讨论和共识。
其一,首先落实课程标准,这是底线标准,没有它,谈不上发展诉求。学校要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知识逻辑体系及学科育人目标,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满足学生未来需求,即强调底线思维。
其二,分科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要在充分认识分科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前提之下,才考虑相关学科的综合,强调固本求源。
其三,强调综合,且强调实施,即强调学习过程。
因此,以“学科内实施”“跨学科实施”两条路径支持课改主题,重在以下三方面的实践。
1.践行办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
秉持“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结合对小学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理解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推进“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我们确立了学生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构建了“333”律动课程体系(图1):
目标:学生,回归教育的原点,为学生而办学校。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头脑科学——会学习;身手劳动——会生活;自信、豁达、优雅——会做人;第一个“3”是指基础学力(基础学力课程的目标是夯实学力,打牢文化修养基础)、生活实践(生活实践课程的目标是养育习惯、培养德行品质等社会参与素养)、潜能开发(潜能开发课程的目标是强调问题解决与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类课程;第二个“3”是“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种形态,构建起学校大中小课堂一体化综合育人模式;第三个“3” 是律动教育尊重、激发、共生三要素。这样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让学生的学习完全回归完整的生活,从而促进全人的真实成长。
2. 融通学习环境,综合实施课程
在三类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主张融通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重生活,构建生成了“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一体化综合育人模式,通过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实现学生、教材、教师、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
【班级小课堂】指在执行国家分科课程时,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国家审定教材为基础内容,以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习为主阵地的课堂,即人们常说的学科课堂。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在体现学科课程特色的基础上突出综合性。如:语文学科综合学习单元《查字典》,综合实践活动学科4个领域课程的实施,音乐和英语的小课堂学习,科学“课前—课中—课后”的综合性链接,打通课内外联系、与生活的联系等。
图1:巴蜀小学“333”律动课程体系
二是学科内不同板块内容,进行教材重组。如:美术学科开展教材解构与重组研究;体育学科篮球、排球、跆拳道、武术等项目式学习。
三是主题性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如:数学学科《玩数学》系列魔方、九宫格、数独,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织毛线、创意发夹等,就学科的拓展和延伸形成了序列化、特色化的内容。
四是跨学科内容的联系与融合。如品德、班队学科一年级礼仪修养与体育、形体、音乐、美术的整合实施,班队、美术学科进行的“美丽校园设计”。
【学校中课堂】是从学科小课堂学习出发,以年级或不同班组群方式,走出教室,在校园里设计并组织开展的系列化综合性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图2:社会大课堂当期课程主题年段目标
一是每天开展人人参与的主题性活动。如:班队学科“巴蜀榜样”雏鹰争章活动。包括保安、保洁、食堂工人等在内的全校教职员工,在校园里寻找“巴蜀儿童礼”榜样,现场颁发“巴蜀榜样”标贴,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
二是每月开展的家长开放或家长义工课程。家长开放日学生活动开放,人人上台,班班精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生学习成长情况,形成家校共育合力;邀请家长作为客座教师,讲自己的行业故事,孩子感到很新鲜,家长很热心,扩大孩子们对职业的了解,让孩子在活动中树立起关于各种职业的观念,培养职业意识,成为小学生涯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是每学期开展的“主题单元学习周”。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4个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利用一周的时间集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执行流程是:制定年级课程方案——形成全校课程方案——制定班级课程设计——执行课程方案——课程反思与研讨。近年来开展的“项目学习”,进一步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权利,回归学生和老师。通过一学年的时间,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己拟定学习进程,在老师、家长等支持下,开展学习。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体现主题大单元、课程大综合。
四是学科牵头,每年开展的综合实施的主题节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突出的主题往往更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色;同时,科技、美术、音乐、数学、品德等学科间的融通,促进了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使学习与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社会大课堂】重构学校运行方式,走进社会,围绕某一主题,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动家校共育网络,开展序列化、综合化、个性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图2)。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是根据当期的课程主题,明确年段目标。二是分类整理社会教育场所,“带着课程来投标”,进行基地、对接、班级三轮备课。三是三堂课(准备课、实践课、总结课),以两个工具(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实践手册)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四是丰富大课堂实施的形式。包括: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科学学科“空气与气流”单元走进科技馆、美术学科“经典美术作品鉴赏”走进三峡博物馆);与节日、假日、纪念日结合(开展“节假日序列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每个假期开展“生活体验周”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去参与、了解、体验、感悟,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
课程即生活。在儿童生活世界中,学校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的一个接点。这个“世界”,包括物理和心理的世界、现实和虚拟的世界、自然和社会的世界等,既包括显性教育,又包括隐性教育,因此,在进行课程综合化实施改革时,我们把所有的环境“存在”,都当作资源,融合儿童“学校、家庭、社区”三重生活,引导儿童在课程中学会生活,而生活也正是儿童学习的课程。
3. 重组管理架构,发挥课程领导。
现在教育所面临的教学和教育各自为阵,甚至争抢时间和发言权;重学科知识学习、轻整体能力培养等问题,都与管理分割与执行力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转化课程理念,真正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关键要加强课程领导,即管理也需要综合。于是,学校确立以“课程”领导为价值取向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的课程管理架构,三部定位研究督导,小学校和学科组重在实践创新,从机制上保障课程的综合化实施。
成立课程部。统整教育教学、研究发展、品牌推广、督导等功能,发挥对学校课程的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作用。
设立学科(组)。包括班队、物业在内共12个学科(组),由学科主管负责,组建管理团队,保障学科(组)在人事安排、过程管理、评价等方面充分的自主空间。
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干部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技术,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是学校成长的脊梁。因此,通过管理架构的重组,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为课程综合化实施提供了机制和人力保障。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
课程综合化是按照系统论的原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原有分科和学科知识分领域教育教学基础上,力求与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本学科各领域知识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通过学习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习回归到学习者自生成长的动力,使教学内容跨越原“学科”的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益,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这既是对学科分化的超越与弥补,也是课程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外部相关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课程即文化。学校是一个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的地方,秉承“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态度,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探索中,我们紧紧抓住“创造”与“个性”这两个巴蜀教育的特质来规划合理而丰富的课程,规划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得到良好的发展,巴蜀人的集体风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指导思想: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在课程实施中要引领孩子在实践中学语文,在综合中求发展。
实施内涵: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为目标追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体验、探究、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加强课程目标、内容、形态等方面的综合,形成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课内外、校内外结合,多学科贯通的语文课程实施方式,促进全人发展。
指导思想:数学学科是一门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的一门课程,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达成学校与社会联系,校内校外学习的有机统一。实现基于学科、为了学生、超越学科的教与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内涵:通过对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结构、课堂管理结构、师生资源结构、思维方式等的优化调整、组合,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提供多学科的方法和视野,激发儿童整体思考,发展其综合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指导思想:小学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英语课程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学会做事和做人,更好地促进学生作为一个完整、健康人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实施内涵:英语课程综合化实施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外语课程理念,通过综合化的课程目标确定、学习方式运用、体系构建和实践平台的打造,形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小、中、大课堂的课程实施形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指导思想: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为学生终身欣赏、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课程。音乐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应突出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领域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进行不同艺术领域的表现,达到艺术育人的目标。
实施内涵:围绕音乐课程标准,给每个学生提供欣赏、表现、创造的成长平台,为学生终身欣赏学习音乐奠定基础;关注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与不同艺术领域,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围绕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提升生活品质,以美育人。
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小学体育课程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采用趣味化、综合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逐步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其道德、艺术、价值观等综合素质能从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三个层面得以和谐发展。
实施内涵:体育课程综合化是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导向,以“专项学习”为主要方式,综合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形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学习、实践、应用的课程实施形式。
指导思想: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以学生发展为本,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小学美术课程是以儿童加强美术教育为宗旨并有效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课程,通过尊重、激发与共生的内核与策略,丰富儿童的美术文化和审美应用能力,涵养人文精神,提升生活品质。
实施内涵:以项目式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艺术素质为主要内容,综合其他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美术表现、美术创造能力为核心,同时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实践路径。
指导思想: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儿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为儿童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科学课程以综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并能将其紧密联系于生活,知道科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培养应用处理生活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实施内涵: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化是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儿童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目标、内容、思维、资源、时空等为要素,形成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体验、探究、实践和应用的课程实施形式。
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下简称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课程综合化实施是律动教育思想落根于学科教学的体现,为小学生开辟通向生活的渠道,使学生形成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视野,获得核心素养综合发展。
实施内涵:小学品德课程综合化实施以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儿童道德素养为核心,改变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创新学业评价机制,实现课程与生活对接,使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提升道德素质和公民素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指导思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培养儿童综合素养的课程,要为儿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综合素养是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要以综合化学习的方式,引导儿童自主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实施内涵:以发展儿童综合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构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开放的小、中、大课堂学习平台。将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实施形态。
指导思想:巴蜀小学创新性地把班会、队会、班级经营等班主任工作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研究,注重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班队学科课程综合化,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终生发展,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儿童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社会,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实施内涵:班队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是以班队建设为单元,系统构建人人得到关注、人人得到发展的立德树人课程体系,旨在指导班队学科老师系统有效地开展工作,发挥德育中坚力量,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围绕“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开发教材、变革学习方式,实践着“视界是我们的课堂,陪学生走向世界”。
综合性学习校本课程全面建构。改革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建构起课堂主体课程、综合发展课程、个性特色课程相结合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其中综合发展课程有课外阅读课程、演讲艺术课程、节日文化课程、生活实践课程、社会热点课程、项目学习课程等。个性特色课程有儿童小说创作、群文阅读、绘本创作、书法艺术、课本剧表演、影视欣赏等。
综合性学习校本教材立体实施。开发出3套共计24本校本教材。其中《一诗一文一著》6本系列校本教材,实现小学语文教材的横向综合;《我是快乐小书虫》12本校本教材,引导学生系列规划小学六年课外阅读生活,让小学语文教材得以纵向拓展;3+N+1《律动习作》6本系列校本教材,以习作为载体实现跨学科综合。
综合性学习课堂形态大胆创新。语文课堂拆掉思维的墙,开启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架起跨越时空的网络课堂,创新无所不能的手机课堂,学生、家长、老师在课堂上、生活中、玩耍时都能学习、交流、运用语文。学生平均阅读量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4倍,最多的一年达到300余万字。
学科内的综合——打破传统的分课时教学模式,采用“聚焦核心,单元综合”的主题课程模式。比如:郭老师设计的三年级的《数》课程为例,现行教材将万以上的大数、负数等被安排在中高年级。然而,万以上的大数、负数频频出现在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中,为此,郭老师突破了一至六年级数的认识界面,在具体情境中唤起三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带出了原本需要六年才能认完的所有类别的数。内容重组搭建起孩子们数知识结构,同时也促进孩子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的含义。
学科间的综合——开发并实施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项目学习课程。如:与科学学科综合——“桥”项目和“树”项目;与信息技术学科综合——“神算手”项目;与语文学科综合——“数学日记”“故事数学”项目;与品德学科综合——“小管家”项目;与美术学科综合——“数学绘本”项目。
开发并实施校本特色课程——“玩数学”课程。让学生手脑并用,在玩中学、玩中悟。在玩中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每个年级结合年段知识及核心素养确定了以下课程内容:一年级——趣味图形;二年级——七巧板;三年级——巧算24;四年级——数独;五年级——魔方;六年级——九连环。
英语学科通过学科内有效整合、学科间有机结合两个维度,从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三种课程形态进行了综合化探究。
英语小课堂:从英语学科整合到发现学科间联系点。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基于现行教材,确定年段目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同时找到每个单元的学科整合点和生活联系点,重点开展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整合多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和学的方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发展的需要。
英语中课堂:在活动中实现学科融合。①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英语之星”,有英语演讲、英语童话剧等闯关项目。②校园英语广播,是集说英语、展示英语创意作品的综合课程活动。③分享成长,我最闪亮。从节目的策划、排练到表演,都交给学生,是更加国际化的舞台。
英语大课堂:主要采用“主题实践作业”和“项目学习”开展大课堂,如万圣节服装秀、制作圣诞蔬菜沙拉、未来的房间等英语实践作业以及“桥”、“玩转地球”等项目学习。把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英语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根据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和音乐学科教学特点,围绕巴蜀小学音乐学科学生核心素养“会欣赏会表现 会创造”,创生了“基于常态的音乐会”课程形态。从形式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从内容上,体现了音乐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同时,打破时空界限,将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从最初的个人或小组,发展到全班、全年级、全校甚至跨年级,以小见大,层层推进。
在研究与实践中,积极探索了音乐会类型及教学组织形式。班级音乐会:立足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尽情展示自己,从而唤醒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跨班音乐会:打破班级授课的独立课堂形式,因地制宜,在同一时间,不同年级的多班在音乐会舞台上展示,拓展学生音乐视野。年级音乐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主题性的音乐会展示,让学生在相同音乐能力、认知水平的同伴中,相互学习、相互认同。校级音乐会:作为艺术人才的选拨,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
具体的安排:每月开展一次班级音乐会;每两月开展一次跨班音乐会;每半年举行一次年级音乐会;每一年举办一次校级的律动音乐会。在已有音乐会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与课程部合作,尝试校级的学生音乐会。与小学校合作,尝试班级的音乐会。与学科组合作,尝试综合性的音乐会。
美术学科从教学资源的解构与教材内容的重组出发,通过对其他美术资源的解构整合、重组延伸、综合拓展,与语文、音乐、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科学、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相结合,实现美术课程综合化探究实施。
美术课堂作业作品化——改变学生美术作业的呈现方式,注重单一学科的美术作业表现到多学科的综合联系,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和有效应用学科外知识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美术学习作业的创造性、综合创新性和审美评价性。调整美术课堂结构模式,以“项目式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整合单一割裂的美术课堂为复合式连堂美术教学。
有效转化,学以致用——挖掘小学美术课程中创造表现与综合应用生活内涵的因素,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信心。探索学有所用,互学互教的立体多维“多边对话”的综合化展示评价方式。如:“空间润泽人”——让学生的美术作品“在校园说话”中得到应用,获得激励和展示欣赏。
体育课程文化建设是为学生提供的体育健身、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另外,体育课程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是以学生对文化“占有”与掌握的高效率为目标,并物化为有形的、可操作的、可测评的、系统的、程序化的知识。巴蜀小学的体育课程作了如下转化。
一是逐步完善专项学习,通过教材的重组来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需求。 二是施行主题单元备课,加入流动式教学方式,让每个参与的学生学有所获。三是通过体育课堂学习,链接校园多种活动,打造体育课程综合化实施平台。每个年级都有两大体育项目,一个为必修项目,一个体验项目,其中每个年级都要体验并学会一项球类项目。在项目的学习推进中,采用主题单元式备课,发挥每位老师的专业之长,通过流动式教学的方式,使资源辐射,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在实施策略上,整合课外活动、运动会、课外比赛、家长开放日等学校体育综合活动,严格遵循项目学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通过大课间的学习,将课堂教学、运动会、课外活动、课外比赛互为补充与延展,既强身健体、提升领导力,还促进日常锻炼的好习惯养成。
科学学科提出了“做科学、动起来”的课程行动理念,“做”是方向,“动”是本质。基于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质和科学教学的实际,科学课程选择学科教学内容的前后延伸进行纵向综合性链接,打通课内外联系,探索科学课程教学的综合化。目前,主要拓展课程有:发明我能行、实验T台秀、天气早知道、快乐小农场、模型你我他、编织小巧手等。同时,科学课程也与其他学科尝试进行了横向综合的实践探索。以“项目式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综合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推进科学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为学生的“全人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科学学科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研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之思维能力的测查方案,把学生科学能力达标测查平稳过度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之思维能力的测查(如右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测查方案
综合学习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把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材,丰厚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比如:将“怎样拒绝黑车”作为五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积极讨论交流,深度思考如何拒绝黑车的诱惑,在积极思辩中明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课程形态——每学期确定一个综合性学习课,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将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班队课结合,呈现“主题学习汇报课”。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课堂学习态度和能力评价”、“行为评价”、“作品评价”、“纸笔测试”四个维度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其中重点研究的是行为评价。提炼出行为评价课堂的范式,总结出评价课例各年段特色。如低年级重在学习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中年级重在学习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高年级重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品德组转变评价方式,完善表现空间,将学生“浸泡”在积极的、连续的表现性评价之中耳濡目染,自我完善。这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构建起“学”与“行”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了以评导行,育德化人。
综合实践学科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开放目标;关注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开放活动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开放评价。构建了小、中、大课堂,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了开放的课堂形态,为学生生命自由生长、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小课堂将指定四大领域结构重组,编写项目学习资源包,按主题板块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课堂。中课堂以“主题项目学习”为载体,它是以项目主题任务为依托,有效融合各学科内容,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回归学生完整的现实生活,构建跨学科、跨班级的综合学习个性课堂。大课堂是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学校统筹规划,联动校外基地资源,更充分整合课程资源,更宽泛拓展学习时空,更密切地接触社会,实现校内外资源综合。
构建以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设计式教学方式、试误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四模”学习策略。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编制校本教材。整合教材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学科资源,请专家、家长进课堂,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科领域的知识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巴蜀小学班队学科为了回应学校“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把“陪伴成长”作为班队学科的学科课程。以“关注人人”为学科工作目标,以“关注人人的个性发展需求” “关注人人的综合性班队课程”“关注人人的班级文化”“关注人人的课堂文化” “关注人人的个性评价”“调动班级经营联盟关注人人”为学科工作内容,整合各学科、家长、社会的资源,从不同的工作维度,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实施“关注人人”的课程综合。
开展关注人人个性发展需求的学情调研,根据动态发展的学情制定相应教育策略;建立关注人人的综合性班队课程,建立整合少先队课、班级经营、学科育德、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等综合性课程;打造人人发展的班级文化,创设融知识化、个性化、情感化、童趣化为一体的教室环境;营建关注人人的课堂文化,通过律动课堂八大策略,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实施关注人人的发展性评价,建立目标清晰、操作简单、关注现场的评价机制;建设关注人人的班级经营联盟,促进家校合作育人,进行家长资源巧统整。
基于项目的学习(以下简称“项目学习”)是跨学科综合化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
项目学习,是一种新的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以个体为中心,强调真实学习,主张学生通过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进行学习,从而逐步发展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最终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项目学习强调任务驱动性、情境性、开放性。依托某一学科理论,并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多学科交叉的思想。这是一个不断链接、吸收的开放生态,教师、家长、专家、社会人士共建资源,同时又是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是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和任务,学习的过程是跨学科综合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其面对的问题及解决的复杂、变化情景,给学校教育、老师、家长和专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真正转变教学方式,由此带来学生真实的学习。
RESPONDING to children's heartbe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