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强化继续教育内涵建设为大学生就业积蓄能量
万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继续教育不断发展,“网络教育注水”、“出租大学教学场地给中介培训机构赚钱”、“混文凭”等问题也不断增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的当今,加强继续教育内涵建设,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积蓄就业能量“加油站”,是值得国家、社会和高校深思的课题。
继续教育;内涵建设;大学生;就业
大学扩招,为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题。“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等现象,不仅给一些大学生埋下了心理隐患,而且严重困扰着含辛茹苦、日夜企盼的家长们。选择继续教育,或提升学历,或改变学业方向,或学习一门更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兴趣爱好的技能,是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就业方向和积蓄更多能量实现理想就业的一件好事。然而,继续教育仍停留在“灌输式”教育阶段,存在“三重”“三不重”等严重问题,内涵建设适应不了社会发展和帮助大学生推进就业的需要,急待研究并予以解决。
北京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网于2014年12月25日刊载文章《继续教育发展面临危机,未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指出,随着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传统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出租场地赚钱”、“网络教育注水”、“向钱看”[1],等等。另据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统计,2012年全国1600所高校的成人本专科招生438万人,68所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本专科招生570.4万人。这个规模远远超过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685万人的招生计划数[2]。继续教育市场庞大,问题不容忽视。
(一)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缺乏实训场所。无论是利用教室教学,还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教学,老师注重的是知识讲解,而不是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有的老师甚至照本宣科,只讲考试重点,不谈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似乎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有的老师错误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并不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一个过程,“高分低能”,不利于推进就业。
(二)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李剑平在其《用一流大学牌子招生,让不入流的老师上课,发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一文中指出,继续教育沦为了一些高校的“钱袋子”。继续教育市场大,而高校的师资本来不足。有些高校并不是为了学生妥善解决这一矛盾,而是只注重经济效益,尽量减少师资费用。聘用教师不求教学质量,而看重教学成本。有的学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坦言:“都给继续教育学生配本校最好的老师,肯定亏得一塌糊涂。”经济效益主导下的继续教育,严重影响着学生就业这一社会效益。
(三)重发证,不重学生就业。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继续教育是成年人教育,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都已步入社会有工作,获得一张学历毕业证或资格证书是他们的终极目的。继续教育是成年人教育没错,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已步入了社会也没错,其中有错的是参加继续教育者不一定都有了工作。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参加继续教育者是还未找到工作或未找到理想工作之大学生。他们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一张证书,更主要的是想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就业。学校只重发证、不重学生就业的做法,已不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比如,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全国有100多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多、面广、线长,心有余而“辫长难及”,很难顾及学生的就业问题。
加强继续教育,既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益补充。当务之急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内涵建设,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大学生就业水平。
(一)国家增加继续教育投入,改变高校“创收”办学观念。教育是国家发展之大计,继续教育是国家持续发展之长策。政府主导继续教育投入,是当前国际发展继续教育的共同经验。我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但投入不够,未能将继续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同等对待。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大势所趋。加强继续教育投入,推行“事后补贴”制,将国家补贴与就业挂钩,彻底改变高校为了“创收”而办教育的观念,促进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建设,促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组建继续教育集团,校企(业)合作,推进充分就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素质和充分就业。大学生主动参加继续教育就是要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就业理想。国家要倡导继续教育集团体制和机制建设,鼓励学校与企业、行业单位联合办学,定向培养,推行“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做法。继续教育学校与就业单位建立合作集团关系,继续教育学校提供师资和优质学生,就业单位提供实习岗位和实习津贴,国家对提供实习津贴的单位予以补贴,让实习生带薪实习和学习。这样,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培养工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充分就业。
(三)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教学水平。“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就业难”重要障碍物之一。在此,要明确“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不是“应试”,而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因为考试是检测学业水平的手段之一,学生参加考试是必须的。“应试教育”典型的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和生吞活剥的“记忆”,老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短时间掌握了知识,应付了考试,却不能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老师是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是知识的储蓄器,缺乏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过程。继续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推行“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教学方式。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难以提升。能力是知识的实用,知识不转化为能力,学不致用,就是浪费。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不仅懂得知识,而且懂得知识的应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更要讲解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和程序;学生以实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研究知识,创新工作,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
[1]http:∕www.bjlgdx.com∕news∕baac191a.html.2014.12.25.
[2]李剑平.用一流大学牌子招生,让不入流老师上课,发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中工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