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贤江,陆 蓉
(贵州省血液中心宣传招募科,贵阳550002)
贵阳市团体无偿献血队伍的管理及功能发挥
冉贤江,陆 蓉
(贵州省血液中心宣传招募科,贵阳550002)
根据贵阳市团体献血队伍的建设情况,对团体献血工作的管理、发展方向、作用进行剖析。该文结合2010~2014年贵阳市积极开展团体无偿献血工作以来得到的数据,团体献血日均献血量、团体献血逐年上涨的比例、与街头献血和互助献血相比较的情况等,说明团体献血的不可缺少性。结果显示,团体献血的优势和保障性凸显,有效解决献血淡季、血型偏型和突发事件应急血液保障等问题,是临床供血的重要补充。该文说明,正确引导团体献血,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与文明,让团体献血朝着良好方向循序迈进,保障临床供血。
输血; 供血者; 社会学; 贵阳/流行病学
自1998年10月卫生部颁布并实施《献血法》以来,贵阳市无偿献血工作也在不断探索进取完善。现在本市临床用血供应100%来自献血者的无偿捐献。随着医院的发展、患者的增多、患者选择到大城市就医的趋势等,造成贵阳市临床供血量年年攀升,供血压力很大。为解决供血困难,作者采取团体献血的方式,即动员贵阳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部队等社会团体参加献血,以缓解街头献血不足,千方百计招募血源。本文对贵阳市团体献血队伍的现状作出报告,以期能更好完善血液工作的招募。
贵阳地区常住人口468万,辖七区一市三县。按照《采供血设置规划》贵阳市设置省血液中心,负责贵阳地区及邻近周县约200家医院血液供应。临床供血量从1998年的24 425单位上升到2014年的24 3251单位。由于临床用血需求增长过快,血液中心调整招募血源的思路,团体献血从微小规模,发展成为贵阳特色团体献血队伍,成为临床供血最有效的补充。
1.1 贵阳市团体献血队伍组成 贵阳地处西南内陆城市,信息化节奏虽然不慢,但实施能力相对滞后。团体无偿献血初始,很多单位对其认可度不高,认为献血是个人行为,与单位无关,团体献血工作相当被动。
贵阳市团体无偿献血队伍由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学生、各区(县)红十字会组织三大模块组成。主要用于补充街头个人自愿无偿献血的不足,是贵阳市无偿献血工作另一重要资源,近年来占到本市全年无偿献血总量的40%。如果没有团体献血的进入,全市血液供需平衡无法实现,团体献血优势无法展现。
1.2 团体献血队伍的建设
1.2.1 机关企事业单位献血队伍 这是团体献血最基本的队伍。利用行政垂直管理工作的优势,联系沟通好贵阳市各级各行业最高行政主管部门,由向其下属或下辖各部门做好组织动员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献血的基本载体是单位工会或党群部,利用工会党群平台组织动员,是取得献血工作胜利的重要途径。通常采取主动上门宣传动员、发放文件通知、电话预约招募等。
1.2.2 高校献血队伍 高校是团体献血最牢靠、最稳妥的阵地,高校学生对无偿献血易理解,接受速度快,组织化程度高[1]。作者整合贵阳市41所大中专院校社团资源,借助“6.14世界献血者日”契机,建立贵阳地区高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每个学校至少10名学生加入,对志愿服务队学生进行培训,让志愿者们在献血车进驻校园的选址、停车时间、电源使用等各种协调工作上全力发挥作用,搭建起学生与血站之间的桥梁,在志愿者的动员、宣传、带动下,高校献血活动开展得以成功。
1.2.3 区(县)献血队伍 区(县)献血主要依靠贵阳市行政区划内现有的14个区(县)的卫计委或区(县)红十字会,由其政府指导性地下发献血工作安排,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做好具体的宣传、组织、实施,发动区(县)基层单位或居(村)民,并与血站接洽最合适的献血时间段,起到削峰填谷、保持血液库存平衡的作用。
1.3 团体献血的优势
1.3.1 预先安排、弹性安排的优势 本着积极主动招募的原则,作者会提前1个月联系多家单位参加献血,在不影响对方生产、作业的情况下,进行有序调度,合理安排,让参加献血的单位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献血。
1.3.2 应急组织的优势 团体献血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用血,机关企事业单位属于国家体制内管理模式,有着凝聚力、行政指令、计划安排等因素,有利于在突发事件时及时组织好小有规模的献血队伍,及时化解血液供应出现的困难。
1.3.3 季节性调配、血型纠偏、优化库存的优势 血液供应会有偏型或献血淡季发生,在每年1~2月及7~8月,因为天气寒冷和暑期高校学生放假血源骤降,成规模的血源资源不易得到,团体献血可以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弥补因天气造成的血源不足,起到合理平衡血液库存的作用。同时团体献血能够即刻在现场招募400 mL献血者,或根据库存需求,对急需的血型进行纠偏招募,极大程度上达到献血需要的效果。贵阳市近5年以来,血液库存相对处于较理想状态(图1),基本满足临床供应,团体献血为库存保障奠定基础。
图1 2010~2014年贵阳市血液日均库存、团体献血日均献血量
1.3.4 较好的社会效应 团体献血的开展,搭建于各单位工会或团委平台,献血的组织工作全面覆盖到各部门,形成一个正能量的、和谐的献血氛围,献血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献血,又因献血者彼此熟识,有助于感染更多的人参加到献血队伍,团队凝聚力在无形中得到增强,树立了单位文化形象的建设。
团体无偿献血的顺利开展一定要事先做好有序的组织。首先是对全年工作的统筹,在此基础上,对每天、每周、每月的采血工作进行量化,招募任务提前1个月落实,才能满足临床供血。
2.1 团体献血的统筹安排 无偿献血在全国同行业,都存在血液采集淡季、偏型、天气原因采不到血的情况。鉴于此,作者在每年年初,会提前做出团体献血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积极联系各部门,对所有部门进行调度和安排(表1),团体献血驶入一个良好的轨道。
表1 贵阳市团体献血工作安排基本方向
每年1~2月天气寒冷,参加献血的人很少,而医院医护人员能够体会献血救人的意义,易动员易组织;部队更是能够在关键时刻体现子弟兵的无私奉献;大型国企如移动通讯公司、电信公司等也积极支持配合,渡过献血瓶颈。每年3~6月和9~12月,是高校学生献血的重要时段,贵阳地区有41家大中专院校,在全年将近10个月时间内,他们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每年7~8月炎热季节,作者集中安排14个区(县)基层单位参加献血,这个时候天气虽然炎热,但公众主动献血的意向性较高,是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献血最好的季节。
2.2 团体献血人数的计划 作者摒弃了传统按照单位员工总人数3%~5%计划献血的方式,通过大力与献血的单位沟通并达成共识,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不限制献血报名人数,自愿为主、行政搭台,组织献血下限人数30人,上限不封顶,争取到了更多的人参与献血。而在高校,年满18岁以上健康的学生都是献血的优选对象。无需“计划人数”的方式,无形中增加了献血人数,达到了招募目的。
2.3 团体献血的数量比例 由于街头无偿献血远远不能满足临床供血,现阶段个体自愿无偿献血和团体无偿献血双轨制互补仍然是开展无偿献血的最好方式[2]。团体献血对血液供需平衡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团体献血是从义务献血制度上衍变而来,在宣传、发动和组织方法上,应该尽量避免以往高休假高补助的习惯。端正无偿献血无私奉献的精髓,让社区、企事业单位的适龄健康公民,真正认识“无偿”的理念,建立团体的、固定的无偿献血者。与街头无偿自愿人群相融合,团体献血数量比例控制在40%~50%,既有效补充,又不失无偿献血的主阵地。
2.4 有效的工作方法 针对不同的团体献血队伍,采取形式多样的服务,最大限度招募到更多的献血者。尽量上门服务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人参加,组织人数在50人以上规模的献血单位,作者驶入采血车上门服务;少于50人者,邀请其到就近的街头献血屋或血站进行献血。赠送的献血纪念品必须体贴或有意义,根据献血人群的工作性质、角色,准备形式不一的献血纪念品,满足献血者心理需求。高校献血关键是献血车的停放地点、停驻时间及前期进校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完善献血各个细节,提高工作效率。
2.5 团体献血的细节安排 (1)预见安排:提前根据每周、每月血液库存情况,分析落实社区、企事业单位、高校三者献血配比关系,制订出每家团体献血单位的具体时间、献血人数。(2)动态协调:实际献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突发因素导致献血不能如期进行,提前对团体献的时间、地点、人数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及时调整献血区间关系,适时掌握献血安排情况,避免“无血可采”或“献血拥堵”场面的发生。
3.1 依法依规拓展团体献血道路 《献血法》及《献血法释义》里详尽说明:“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下,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居委会、村委会,都有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本居住区适龄公民参加献血的责任,完成政府下达的指标,以保证献血法顺利实施”。充分说明团体献血存在的重要性。近期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红十字总会、总后勤部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2015]68号)文件里再次明确:“拓展强化团体无偿献血工作,由街头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延伸,建立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
运用政府推进模式,依靠政府制订无偿献血发展目标和方案,对无偿献血发展步骤、措施做出理性设计,以法律法规形式确立无偿献血事业的地位[3]。
3.2 团体献血必不可少 根据中国输血协会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团体献血比例在2011年约为20%,近几年呈上扬趋势。而美国团体献血比例为60%~70%,献血者为学校、社区、企业[4]。因此,团体献血这种符合国际惯例的招募方式是切实可行的。从图2可以得出,贵阳市团体献血人数呈现逐年递增,2010年团体献血人数占全年献血人数的21%,到2015年比例达到56%。从图3可以看出,2014年团体献血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街头自愿无偿和互助献血,成为临床供血最有力的保障。贵阳是西南地区唯一没有出现血荒的城市,与本市团体献血的贡献密不可分。
图2 2010~2014年团体献血人数、全年献血人数情况比较
图3 2010~2014年团体献血人数、街头献血、互助献血人数情况比较
3.3 团体献血体现团队文化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精神文明的体现,员工献血踊跃程度越高,说明该单位的文化素养、凝聚力越高。员工精神面貌挺拔向上,对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强。团队文化正能量的建设,势必就是在建立一支固定献血者队伍。
3.4 巩固高校献血阵地 高校学生是献血人群中最具保障的队伍,通常1位学生献血就会引来小规模范围内学生的参与。调查显示,86.5%的学生献血动机是“单纯帮助他人”及“帮助他人同时对自身有益”,54.8%的学生认为“献血助人义不容辞”[5]。可见学生献血的易发动、易组织性,做好高校献血,就能保障每年至少9个月的临床供血。贵阳市三大模块团体献血队伍,高校献血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并且逐年增加,是献血人数最容易增加的人群。见表2。
表2 2012~2014年贵阳市高校团体献血情况
3.5 努力发展农村规模献血 在农村开展献血虽具困难,但作为弱势群体,从用血返还机制出发,给农民群体强调献血后,如果今后自己或家人需要用血时,可以享受免费用血。利用基层政府进行献血工作的发动,强化医疗用血互助金政策的宣传非常必要和迫切。将献血服务的触角伸向人口众多的村镇,同样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3.6 引导非公企业参与献血 团体献血主要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机关、国企,组织这些单位献血相对比较容易。在合资、独资的民营企业,是开展献血工作的新领域。贵阳市已有部分民企作出了榜样,如完美贵州分公司,已经组织献血有10余年,近千名员工参与;贵州兴达兴公司是贵阳第1家民营建材类上市公司,只有200多员工,但参加献血的就有近一半。对大中型民营社团献血做出计划,动员他们加入献血队伍,形成其自身企业文化,无疑又是团体献血一个新的景象。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变化、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推行,使临床用血量的上升是全国面临的问题,今后相当时间内全国性血液紧缺将严重困扰正常医疗工作的开展,使重危患者及重大创伤出血患者抢救风险增加,有可能成为社会稳定问题[6]。足以引起卫生部门及全社会的关注。
贵阳市2014年采集血液24吨,血液能够满足临床供应主要得益于团体献血与街头无偿献血的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团体献血在血源资源供应的重要位置。
贵阳街头献血屋较少,依靠自愿献血杯水车薪。从2012年起为摆脱血液供应长期紧张局面,作者开始有组织、有意向地制订团体献血方案,规定每月至少采集2 500人的工作计划,血站与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发动区(县)社区、高校学生、机关企事业人员,共同担起救死扶伤、捐血救人的任务,摸索出适合贵阳市团体献血的道路。妥善解决献血淡季、血型偏型和突发事件应急血液保障等棘手问题[7]。努力做到量出而入、采供平衡,各血型及血液总库存量常年保持在合理区间[8]。此外本市挂牌“血液管理质控中心”的省级三甲医院,带动市内各家医院开展互助献血、临床合理用血工作,减少不必要输血;每年“6.14世界献血者日”,医院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宣传,让众多患者及家属了解献血基本知识、用血报销途径等,减轻供血压力。
团体献血招募工作也有瑕疵,部分单位领导不支持、为达到个人利益赚取用血优惠政策的人也存在。切实站在患者立场,找准团体献血的位置,把团体献血工作搭建于党建、团建工作平台,让团体献血成为单位文化形象的一面旗帜,创造血站赢得血源、单位塑造文化的双赢局面。
团体献血能够产生出固定献血者。因工作趋于稳定,年龄成熟,有近68%的固定献血者集中在25~45岁[9],所以每年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团体献血,潜移默化间自发成为固定献血者,并且这部分献血者基本能够持续献血3~5年。团体献血者也是低危献血者,并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安全的血源[10]。
发展团体献血是供血保障的需要,贵阳市近5年以来,团体无偿献血比例分别为21%、29%、45%、47%、56%,团体献血由原来的几十家发展到全市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从国家体制内单位发展到各类民企,从城市到区(县)农村,可见团体献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管理好团体献血队伍资源,科学安排实施,平衡各季节间血液供给,就能保障临床供血。
[1]刘华,次松.拉萨市区无偿献血工作面对的困难与对策浅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3):331-332.
[2]吴雨.“双轨制”依然是当前开展无偿献血的最好方式[J].健康必读,2013(6):7-8.
[3]成宏,龙浩,陈富强,等.新医改形势下山东省采供血机构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7):771-773.
[4]范亚欣,安万新.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1):1205-1207.
[5]叶长英,吴建忠,曾嘉,等.转型期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调查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6):705-707.
[6]施建平,许海蓉,文军,等.建立固定团体无偿献血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性[J].中国输血杂志,2011,22(2):89-90.
[7]崔振江,范艳华,盛霞,等.无偿献血血源紧张的原因分析及招募应急策略[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2,25(5):679-680.
[8]裘中贤.建立无偿献血社会招募员队伍及在团体招募中的实践[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4):445.
[9]杨建强,陈莉,李天君.河北省12家采供血机构固定献血者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4):413-416.
[10]曹晓莉,叶世辉,张瑶婵,等.实施WHO血液安全战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5):587-58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2.069
B
1009-5519(2015)22-3518-04
2015-09-10)
冉贤江(1980-),男,贵州道真人,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无偿献血者招募工作;E-mail:7503811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