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杰 于 毅 庄 洁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山东 青岛 266043)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肿瘤的发病率逐年的上升,而消化系统肿瘤在肿瘤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大多数消化系统肿瘤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并确诊,但是原发性小肠肿瘤确起病隐匿[1],临床症状不典型,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的20例小肠肿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20例患者,男14例,女6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43±5.2)岁,恶性肿瘤17例,良性肿瘤3例,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并通过术后病理证实确诊为小肠肿瘤。
1.2 诊断方式:本研究中20例患者中有2例为肠梗阻来院急诊手术发现小肠肿瘤并进行手术切除后,术后病理诊断为小肠肿瘤;5例腹痛,来院进行腹部B超加CT检查,2例确诊为小肠肿瘤;5例进行胃显微镜检查,1例被确诊为十二指肠肿瘤;8例进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其中2例被诊断为小肠肿瘤。经过检查后不能确定为小肠肿瘤而仅能确定小肠内占位的患者性剖腹探查手术后确诊为小肠肿瘤。
1.3 临床特征:本研究中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贫血、腹部肿块、黑便、肠梗阻、黄疸、发热、消瘦等临床症状,见表1。
表1 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
1.4 治疗方法:本组研究中20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其中3例良性肿瘤进行肿瘤切除术,17例恶性肿瘤患者有11例进行肿瘤根治切除术,5例进行肿瘤姑息切除术,1例由于患者的恶性肿瘤已经在腹腔内广泛转移,未做肿瘤切除术,仅做内引流术。患者出院后均对患者进行随访至今。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20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肿瘤12例,其中恶性10例,包括腺癌4例,平滑肌肉瘤2例,黏液腺癌1例,淋巴肉瘤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1例,淋巴肉瘤1例;良性2例,均为腺瘤;空肠肿瘤5例,恶性4例,包括腺癌2例,黏液腺癌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1例,良性1例,为腺瘤;回肠肿瘤3例,包括腺癌2例,淋巴肉瘤1例。
本研究中的20例患者随访至今,3例良性肿瘤的患者全部存活,17例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有3例存活,12例死亡,根治性切除手术11例,其中1年存活率63.64%,3年存活率45.45%,5年存活率33.33%;姑息性切除术5例,其中1年存活率40%,3年存活率为20%,5年存活率为0%。
小肠肿瘤并不常见,在消化道肿瘤中仅占1%~3.6%。通过临床研究与观察发现,小肠肿瘤一般起源于小肠组织,也有少数起源于附近的胰腺组织,也许是由于小肠内部的碱性环境的关系,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低[2-4],但其在医学研究中还缺乏科学有力的考证,小肠内淋巴组织较为丰富,同时上皮细胞的更新较快,这也许也是小肠肿瘤发病率较低的又一原因。从小肠肿瘤的发病人群看,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略多,患者的年龄多集中在50~70岁,在小肠的各段均可发病,这是本组研究的结果,也与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的小肠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相符。尽管其发病率较低,但是小肠肿瘤多为恶性肿瘤,且由于小肠所处的特殊的生理位置,给临床上的检查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肠肿瘤筛查的难度,与诊治的不及时同是小肠肿瘤病死率高的原因。
小肠肿瘤患者的病死率高还与小肠肿瘤起病隐匿、不易被发现有关[5-6]。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本组研究显示有75%的小肠肿瘤患者有腹部疼痛的症状。但是,腹部疼痛这一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是肠炎、阑尾炎等的典型症状,鉴于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低,初诊医师不会在第一时间考虑是小肠肿瘤引起的疼痛,进而延误诊治的时机。此外,在本组研究的报道中,我们发现,有80%的小肠肿瘤的患者的有黑便的症状,尽管这一临床症状出现的概率较大,但是,胃炎等消化道疾病也会引起患者的黑便,并且,胃炎是黑便最常见的病因,同时,黑便是由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量在50 mL左右即可以出现黑便[7],这一失血量不会引起患者血容量的反应,而患者通常会忽略对自身粪便的观察,这也不利于提示疾病的存在。另外,从本研究实验中我们还发现,2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贫血的症状,这与患者的黑便具有直接的关系,小肠肿瘤一方面消化道出血致使患者的失血,另一方面肿瘤的出现与生长会影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本研究表明,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对就诊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各项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要考虑患者小肠部位病变的可能性。
小肠肿瘤在疾病的早期的临床症状往往是轻微的消化道症状,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当患者出现贫血、腹部肿块等临床症状时通常已经到了疾病的中晚期,并且,这些临床症状也很难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本研究中20例病例中有2例因急性肠梗阻入院后急诊手术后做病理检查发现是小肠肿瘤,有15例是因为出现了较严重的消化道症状而来院就诊,通过对患者采用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彩色超声检查、CT检查、电子纤维胃镜检查等诊疗手段来查找患者的病因,但是在手术前可以确诊为小肠肿瘤的仅有5例,其余的患者仅能对患者的做出小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本研究中还有3例是由于持续低热来院就诊,在对患者进行血象检查时,发现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对患者进行消化道系统的检查,诊断为小肠占位性病变。小肠肿瘤术前诊断率如此低的原因是由小肠所处的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造成的,小肠处于消化道的中部,使用纤维胃镜可以对十二指直肠内部的结构进行观察,如果发现病灶可以取病理,但是对患者空肠与回肠的检查则不能够使用胃镜完成,而使用纤维肠镜对患者进行空肠与回肠的检查时,虽然可以观察到患者的空肠与回肠的内部结构,但是很多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导致漏诊的出现,增加诊断的难度,此外,无论是胃纤维镜还是肠纤维镜检查都有较多的禁忌证,如小肠瘘、小肠憩室等都不适用纤维镜检查,钡餐检查可以明确患者小肠内的占位、狭窄等情况。在临床中,对小肠肿瘤的诊断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的身体情况,采用适合患者的检查方式,必要时可以对患者采用几种检查方式联合的方式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出率,明确小肠肿瘤的诊断为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打下基础。
对于小肠肿瘤的治疗主要是实施手术切除的方式,切除的范围根据肿瘤的部位、浸润程度、性质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决定。小肠良性肿瘤一般采取肿瘤病灶切除术即能使患者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恶性肿瘤确保切缘阴性是保证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如肿瘤部位比较局限,没有发现远处转移,则可以对患者进行包括肿瘤病灶、周围系膜、淋巴结在内的切除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治切除术,如果患者的小肠肿瘤已有广泛转移则行姑息切除术,以缓解患者小肠病灶处的梗阻与粘连。
综上所述,目前对小肠肿瘤的诊断比较困难,导致小肠肿瘤的诊治时机被延误,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以及贫血,要考虑到小肠病变,采用相应的检查措施,必要时可以选择剖腹探查,及早的对患者的进行诊断与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
[1] 石岩.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25):208-209.
[2] 朱华,许春芳.10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4,40(2):238-239.
[3] 沈浩,李步天,唐伟勇.原发性小肠肿瘤41例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临床医生,2014,52(7):54-56.
[4] 王毓彬,齐东东,黎军.11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4):429-430.
[5] 屈重行,赵晔,李建生.原发性小肠肿瘤121例临床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2,4(25):147-149.
[6] 李昱,付小菊,贾小敏,等.原发性小肠肿瘤6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4(3):184-185.
[7] 周静,李祥.小肠肿瘤7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0):3373-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