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平,李建宏,许 庆
基层医院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溶栓及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刘丽平1,李建宏1,许 庆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不同溶栓及抗凝方法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抗凝组20例,尿激酶溶栓组23例,瑞替普酶溶栓组29例,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O2、D2聚体水平、基础心率、右心功能变化、血栓再通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的PaO2、D2聚体水平、基础心率、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瑞替普酶溶栓组、尿激酶溶栓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再通率方面,瑞替普酶溶栓组>尿激酶溶栓组>单纯抗凝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尿激酶溶栓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溶栓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层医院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溶栓及抗凝治疗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右心功能,而瑞替普酶溶栓及抗凝治疗更安全有效。
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瑞替普酶;尿激酶;抗凝治疗
年1月接受治疗的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72例患者均经肺动脉CT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符合中华医学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的诊断标准[1]。男性32例,女性40例,年龄45岁±16岁。单纯抗凝组20例,尿激酶溶栓组23例,瑞替普酶溶栓组29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治疗前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前需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气分析等。均给予一般处理,包括绝对卧床、经鼻导管吸氧、监护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变化。所有患者均由经治医师与患者或家属商议后决定治疗方案:单纯抗凝组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组: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静滴30 min;瑞替普酶组:瑞替普酶18 mg加生理盐水10 mL静脉推注(2~5)min。溶栓后再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 d后均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调整患者PT-INR至2.0~3.0,治疗14 d后复查肺动脉CT造影及心脏彩超。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PaO2、D2聚体水平、基础心率、右心功能(右心室内径、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血栓再通率、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同时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三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及相关指标变化(见表1) 3组治疗后PaO2明显上升、D2聚体水平、基础心率明显降低;尿激酶组、瑞替普酶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治疗前后PaO2及相关指标变化(±s)
表1 3组治疗前后PaO2及相关指标变化(±s)
组别时间PaO2(mmHg)D2聚体(mg/L)基础心率(bpm)单纯抗凝组治疗前54.32±10.24 1.52±0.74 102±17治疗后79.12±9.161)0.63±0.251)83±101)尿激酶组治疗前53.62±11.43 1.63±0.67 104±18治疗后86.26±8.941)2)0.45±0.231)2)76±121)2)瑞替普酶组治疗前54.52±11.34 1.58±0.67 101±19治疗后 88.74±9.871)2)0.41±0.281)2)74±111)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单纯抗凝组治疗后比较,2)P<0.01。
2.2 治疗前后右心功能指标、再通率及出血率比较(见表2) 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右心功能均有好转,右室内径明显缩小,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尿激酶组、瑞替普酶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再通率方面,瑞替普酶组、尿激酶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尿激酶溶栓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溶栓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表2 3组治疗前后右心功能指标(±s)
表2 3组治疗前后右心功能指标(±s)
组别时间右室内径(mm)肺动脉收缩压(mmHg) 74治疗后35.36±4.261)33.28±8.321)尿激酶组 治疗前45.72±5.26 68.45±11.67治疗后 30.12±3.941)2)27.35±7.831)2)瑞替普酶组治疗前44.92±3.86 68.74±10.67治疗后29.86±3.76 24.98±6.781)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单纯抗凝组治疗后比较, 2)P<0.01。单纯抗凝组治疗前44.32±4.39 67.28±12.
表3 各组再通率、出血率比较%
急性肺栓塞主要是由于血栓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是误诊率、死亡率较高的常见病[2]。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急性肺栓塞死亡率的关键。在基层医院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主要是通过溶栓或抗凝治疗使栓塞的肺动脉血流再通。关于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采用溶栓还是抗凝治疗一直争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临床试验所体现的受益风险比不同。研究已表明右心功能障碍是影响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和恢复肺组织再灌注,改善肺栓塞所致的右心功能不全。而抗凝治疗可抑制血栓进一步形成,防止再次发生栓塞,但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右心功能。
本研究瑞替普酶组、尿激酶组、单纯抗凝组治疗均可使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基础心率明显改善,右室内径缩小,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但瑞替普酶组、尿激酶组治疗效果更显著。血栓再通率瑞替普酶组、尿激酶组明显高于单纯抗凝组,且瑞替普酶组效果更佳,与张明亮等[4]结果一致。出血率方面,尿激酶组明显高于瑞替普酶组。其原因可能为: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会导致全身纤溶状态,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而瑞替普酶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为第三代溶栓药物,血浆半衰期14 s~16 s,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引起出血的不良反应较低。
溶栓治疗较单纯抗凝治疗更具优势,能迅速改善住院期间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右心功能、临床症状及近期预后。尤其是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再通率高、出血风险低,更适合基层医院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溶栓治疗。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259-264.
[2] Simpson D,SiddiquiMA,Scott LJ,eta l.Spot light on retep lase in thrombotic occlusive disorde rs[J].Bio Drugs,2007,21 (1):65-68.
[3] 陆卫华,唐忠志,马毅,等.溶栓加抗凝疗法与单纯抗凝疗法对次大面积肺栓塞的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 2008,36:340-342.
[4] 张明亮,张萍萍,汪凡,等.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比较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86-89.
R563 R25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5.07.037
1672-1349(2015)07-0953-02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是指伴有右心功能不全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大面积肺栓塞,发病率较前增高且具年轻化趋势,猝死风险较高。因此,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现对我院2010年1月—2014
2014-07 10)
(本文编辑王雅洁)
1.山东省聊城冠县中心医院(山东聊城252500),E-mail:l-l phb@126.com;2.山东省聊城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