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特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2015-07-18 01:29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尼特重音奏鸣曲

陈 晓

(中国音乐学院 钢琴系,北京 100000)

施尼特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陈晓

(中国音乐学院 钢琴系,北京 100000)

施尼特凯是当代俄罗斯音乐三杰之一,曾先后创作出了大量的器乐、声乐和电影音乐作品,并先后获得了多个奖项。《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是其在弦乐领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出其特有的音乐审美追求和精湛的创作技法。鉴于此,本文从施尼特凯的生平谈起,就这部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施尼特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一、施尼特凯生平简述

阿尔弗雷德·哈里耶维奇·施尼特凯,1934年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恩格斯,12岁时前往维也纳学习音乐,后又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对位﹑配器等,期间结识了对其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肖斯塔科维奇,并于毕业后留校任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受到官方迫害,很多作品都被禁演,他只能依靠创作电影音乐为生,期间虽然屡次身患重病,但是均奇迹般康复。1988年,施尼特凯先是访问美国,两年后又定居汉堡,并于1998年长眠于此。纵观其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其创作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涵盖交响乐﹑管弦乐﹑协奏曲﹑室内乐﹑合唱曲﹑电影音乐等,并表现出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他的作品被誉为是有温度﹑有韧度﹑有深度﹑有广度的佳作。《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是其早年时期的佳作,也是其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部,献给小提琴家马克·鲁博斯基(MarkLubotsky)。当时的施尼特凯只有29岁,能够创作出如此高质量的佳作,实属难能可贵。全曲为四个乐章,慢-快-慢-快,模仿了巴洛克时期如亨德尔和勒克莱尔的奏鸣曲布局,运用了(12)十二音列技术,既充分展示出了施尼特凯精湛的创作技法,同样也彰显了其创新的音乐理念,被誉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佳作。

二、施尼特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分析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行板,篇幅短小,三部性结构(1-14,15-27,27-40),结构巧妙,表情丰富。特色在于该乐章的第一部分用了一个完整的十二音序列(如图1)。

这十二个音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线性的小提琴独奏倒影(如图2);

另一种是钢琴独奏倒影(34-38小节)(如图3)。

图3

演奏时手应贴键,手腕放松下沉,通过力量转移使音与音之间连贯﹑圆滑,应尽量把每个音弹满,充分表现来回的曲线尤其是六度和七度的大跳。由于是左手单声部的线条,当大跳手指衔接有难度时可以用右手帮忙奏出一条漂亮的线条。

另一种柱形(音块)(如图4),第一个大方块O原型,把十二音竖着排起来;第二个大方块R倒影,倒着把十二音竖着排起来,每个方块都把十二音完好地排起来(如图4和图5)。

图4

图5

这些柱形的和弦都是跳音,力度从p到ff,和线性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十二个音各不相同,没有调性的引导和预判,应熟练掌握和弦的不同把位,演奏时手要先摸到和弦有所准备,p时用指尖跳音,指尖小幅度地向下向后击键,达到轻盈剔透﹑声音明亮有弹性的效果。ff时手指保持一定的坚韧度来支撑,运用手腕和小臂由下向上击键,并快速地反弹而起,同时使用点式踏板,脚与手的动作同步,增加共鸣和泛音使声音富有光泽和弹性,整体动作应干净利索﹑整齐划一。

(二)第二乐章

该乐章篇幅最长,情绪变化也比较激烈,可以分为呈示部(1-73小节)﹑展开部(74-109小节)﹑再现部(110-141小节)和尾声(142-208小节)四个部分。

乐曲的一开始,就表现出了鲜明的对抗性,卡农式的三度上行没有空拍,仿佛小提琴和钢琴互相抢话说一样,带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在60小节交替16分音符和65小节的交替8分音符的运用,使小提琴和钢琴相互呼应,在节奏上增加了很多动感。在快速的演奏中为使两位演奏者能够严丝合缝地顺利衔接,要求在排练中二者应从慢到快以不同的速度多加练习,保持稳定的节奏和对对方的信任,好似传接球做游戏一样轻松愉悦地演奏此段(如图6和图7)。

图6

图7

59-62小节两个乐器的节奏对比为钢琴3/8,小提琴7/8。二者交错的韵律感是此句最精彩的部分,第一拍的逻辑重音应适当加强。小提琴的第三拍和第七拍为Tenuto,这种最后一拍也强调的非常见型韵律应充分表现出来(如图8)。

图8

114小节处,作者又利用开始的材料进行点描写法,表现音乐的灵动﹑幻想和随意。演奏时手腕应放松充分感受泛音,好像这些音符是随着演奏者的想象自然流露出来的即兴演奏一样。167-172小节则把材料扩大了一倍,由8分音符扩大为4分音符,每个音上都加了重音记号,更加坚定﹑宽广,体现气势磅礴的音乐特性。187-197小节,则又把小提琴宽广的旋律缩小一倍在钢琴上再奏一遍。从演奏方面来看,难度最大的是142-187小节。此段为钢琴的大段solo。从主题材料pp单音开始发展,到双音﹑和弦﹑带重音的八度,最后到音块,双手齐奏音块ff。音乐丰富精彩,对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力度安排﹑节奏把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第三乐章

该乐章是带有圣咏片段的帕萨卡利亚舞曲。此乐章模仿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首三重奏的第三乐章。施尼特凯曾受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巨大影响,被称为当代的肖斯塔科维奇。和声是巨大的﹑象征性的,由典型的主﹑属往不协和方向发展,全曲共出现八次和声循环,使第一次听这首曲子的人可以牢牢被吸引住。小提琴声部的变奏也以和声内的音为主,最后一次变奏在ppp的范围内演奏泛音,包括前十六﹑后十六﹑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类型,声音空灵而纯净,意味深长,对小提琴演奏者是很大的挑战。

(四)第四乐章

该乐章有爵士和墨西哥舞曲的影子,带有总结性的谐谑曲,前面三个乐章的材料在这个乐章全部都有用到。主题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具有冲击性的音型。钢琴左手以卡农对的方式模仿右手,四小节后一倒影的形式再次出现(1-5小节)(如图9)。

图9

此处的力度为pp,既要表现出有冲击的性格又要在极轻的范围内演奏出来,演奏时身体应保持平静,不要用过多的部位,指尖集中向后抠,声音清晰而不过分。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有一个不符合正常逻辑重音,也就是重音在句尾,手腕帮忙轻轻一甩的力量即已足够。在小提琴进来后的第二拍后半拍也有一个重音,二者遥相呼应,应默契地把握这种节奏韵律。这种节奏为57-74小节(3+3+2/8)作了铺垫。Largo部分再现第三乐章的材料,好似回光返照。

综上所述,与前苏联众多音乐家一样,施尼特凯也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坎坷的创作之路,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用心灵体验人生,以不屈的意志进行音乐创作,孜孜以求对社会与人生﹑艺术与命运进行深刻的思索与探求。正如《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施尼特凯”条目所写:“他能在音乐中描写当代人的道德与精神之间的挣扎,以如此的深度和广度,真是难以置信。”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的分析和研究,也再一次体验到了其人其作巨大的艺术魅力。在今后的音乐演奏﹑教学和欣赏中,希望能够对施尼特凯有更多的关注,相信一定能够给我们以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1]张洪模.苏联当代作曲家施尼特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9(03).

[2]洪模.施尼特凯谈音乐(下)[J].人民音乐,1995(04).

[3]李世卫.音乐的奉献——关于施尼特凯[J].音乐爱好者,1995(06).

[4]钱仁平.从施尼特凯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说起——兼谈“12音”技术在1963年之前的苏联[J].音乐爱好者,1996(05).

J622

A

1007-0125(2015)08-0065-02

猜你喜欢
尼特重音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春天的奏鸣曲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接力棒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