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归因分析

2015-07-17 18:22彭际航
亚太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礼仪教育归因实效性

彭际航

摘要:小学教育是个人教育经历中的奠基阶段,是个人品德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礼仪教育必须要从小抓起。然而如今小学生中不文明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试从礼仪教育的教学设计、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统一性三个角度,对小学生礼仪实效性缺失进行归因分析。

关键词:礼仪教育;实效性;归因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21-01

“礼仪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学会尊重他人,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一种人格教育[1]。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道德是礼仪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当今社会对于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视,而礼仪教育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我国目前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环顾实际生活,仍然存在许多不文明的现象,礼仪行为的意识仍比较淡薄,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的缺失进行归因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成效。

一、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模糊、空泛

从众多关于礼仪教育的研究文献中不难看出,现阶段对于礼仪教育的目的并没有明确的阐释,一般只会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重要性,第一,礼仪是社会公德的要求;第二,礼仪教育是德育的范畴。因此小学礼仪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有礼仪、有礼貌、有礼节的“三礼”小学生。

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是围绕这“三礼”的四字箴言,如言谈礼貌、举止文明、孝敬父母、遵守纪律等。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乏这些模糊又空泛的形容词,然而,国外的学生行为准则大多会对每条命令加以详细的解释,落实到各方面细节[2]。

(二)缺乏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一般情况下礼仪教育是渗透在其他课程以及校园活动之中。虽然守则和规范中就小学生的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待人接物都有条文式的规范,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学习这些规范,践行起来也相当困难。例如,学生只知道要遵守餐桌礼仪,但并不知道有哪些礼仪,哪些是中国的礼仪,哪些是西方的礼仪,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把礼仪教育正式的列入教学计划,开发礼仪教育校本课程,体现礼仪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时代性[3]。教师应该多用讲故事、图片展示、演讲、表演等方式,来代替枯燥的礼仪规范条目的讲解方式。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与时俱进,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这样学生才会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

(三)缺乏系统的评价模式

在丰富了礼仪课程内容之后,应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模式,诊断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运用情况。学校可以采用笔试、面试、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检验,将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作为考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内容之一,真正让学生和家长都重视礼仪教育。

二、忽视小学生的身心特征

小学生在性别、年龄、心理等方面都存在这一时期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男生相比女生而言更难养成行为习惯。男生相对比较活泼开朗,淘气顽皮,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是“三分钟热度”;而女生则相对乖巧、听话,能够有条不紊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教师对待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因采用不同的礼仪教育方式。

小学阶段是一个年龄跨度相对较大的时期,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礼仪教育内容。例如早上进校门见到老师时,一年级新生应鞠躬说老师好,少先队员应敬队礼,而六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独立性较强,此时鞠躬对他们来说就不太能做到,只要有礼貌的说老师好就可以了。

三、学校、家庭、社会缺乏统一性

(一)学校与家庭的矛盾

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4]。例如书香门第的家庭更重视对孩子礼仪的培养,而有的家庭认为孩子的自由快乐最重要,不必用严格的礼仪对他们进行约束。在学校里,学生学会见到长辈要鞠躬,并使用“您”这样的称谓,请求大人帮忙时要说“请您帮我……”。而回到家中,由于过于溺爱孩子,家长往往会降低对孩子语言上的要求,甚至不做要求。

(二)学校与社会的矛盾

学校中的礼仪教育许多时候与社会环境是不相符的。例如,在学校里,学生学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要给老弱病残人士让座,而现实中他们却看到很多年轻力壮的青年占着座位无视身边的老人;学生学会“红灯停绿灯行”,然而有时候父母也会告诉他们,“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在马路上车比较少的时候,是可以闯红灯的。”因此,小学生礼仪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孩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5],不仅要知礼,更要守礼。

家庭和社会这些不良的回馈,看似是不拘小节、利己又不损人,但是这种学校、家庭、社会间的不统一,却在有形无形中扰乱着孩子的价值观,也抵消着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所谓“5+2=0”,即在学校学习五天得到的成效,经过周末两天的休息和外出游玩,一切就全部抵消了。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的归因分析,从理论角度看,教育部门缺乏对礼仪教育目的、内容、设置、评价等纬度的系统研究;从实践角度看,教师在课程实施时忽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校的礼仪教育过于形式化;从评价角度看,目前并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无法掌握学习的过程,也无法测量学习的结果;从环境角度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文明礼仪的统一的大环境。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参考文献:

[1]蒋春梅.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奚路漫.国外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13(22).

[3]张海涛.《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4]陈培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以上海S初中农民工子女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5]巢卫平.关于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方法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2).endprint

猜你喜欢
礼仪教育归因实效性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