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2015-07-17 01:10刘雨林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3期

刘雨林

【摘要】新课改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在教学中“教教材”的传统作法,提倡“用教材教”的新理念。“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教材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不脱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教材加以适当的“转化”,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与拓展。

【关键词】彰显教材活力 开拓学生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27-01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课改提出的新问题之一。所谓“教教材”是指教书本知识。而“用教材教”则是指以教材为蓝本,将教材上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拓展。

“教教材”,从一般意义上说,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许多教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学行为的,所以有了备课“备教材”的概念,试图把教材讲透讲好便是基本功,倘若能讲活便是高境界了。当然,就现在大多数情况而言,教师能把教材教好,也是不错的。 然而,也正是这种认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意义和价值等缺了“一口气”,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也似乎感到还欠缺了什么。如果转换一个思路,“用教材教”,结果又会怎样呢?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相对从理想化状态来说,至少是有区别的。“教教材”,很明确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教学中只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全方位延伸。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称象》

师:假如你在称象的现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1: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

师:你很聪明,还知道用现代化工具。

生2: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非常高兴):你更聪明。

生3: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师:(欣喜异常)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片段》中的教学,老师紧紧把握称象的文本引导学生对称象的办法进行拓展。于是学生说出了“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这种用教材范例拓展学生的思路的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上面的例子,下面我谈谈个人对用教材“教”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用教材教”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因为教材不可能都适用于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和学生,教材又与当地的教育发展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应该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更新知识,对教材要不断的拓展与补充、创新,使彰显教材其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丰富。

二、“用教材教”要联系学生实际拓展教材

根据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各有所不同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把握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生与教材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要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积极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发现。教师要顺应学生的需要,尽可能满足于学生。有一句话说的好“教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

三、“用教材教”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只要“用教材来教”,才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助于追求教学的最大效应,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教材是相对固定的,用教材教,才会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才会顾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状态和不同需求。

四、“用教材教”不能忽视课程目标

如果忽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片面强调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而忽视教材的经典性、恒久性和经验的间接性、语言形成的新颖性,学生就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难以领会教材中在不同时空结构间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材也难以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书面语言及其表现形式,从而与世界上更广大、更多样的人们实现跨时空结构的多层面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增”不是随意的拓展延伸,应该是立足于文本的、严谨的拓展。

“用教材教”既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一种操作策略。探讨“用教材教”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正确运用教材,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