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改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71-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规定,提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重视自身的重要作用,把教材作为参考而不是唯一标准,在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的呈现出多样性和创造力。
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师本身的知识积累、人格魅力、生活阅历等各种方面是一种隐形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既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也体现在为人师表中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和影响这一无形的教育方面。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唯一体现,作为教学的统一标准,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然而很多语文教师把教材变成了一种束缚,不能进行自由地解读和创造,这是一种错误的崇尚权威的行为。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与教材本身包含的信息是存在差异的,这就是实然与应然的区别。尤其是面对的学生群体是小学生,他们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有限,加之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教师崇拜心理,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几乎等同于权威,是学生全盘接受和吸收的标准答案。教师需要从课程转化、多层对话和专业进步几个方面出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和解读。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课堂中运作的课程与学生实际消化到的课程之间存在的差别,充分重视学生在教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教材的知识能内化为学生经验系统中的一部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事实上,从教师的教材解读转化为学生的教材知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种因素的配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包括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创设具有诱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等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环节中,不可避免地介入了教师的有形的或隐形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本身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是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
二、基于多元对话上的新教材解读观
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遭到忽视。相反地,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文本、教学情境、师生等多元主体的互动是教材挖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语文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关于它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也是无法依靠表面的解读可以理解的,因此,有种理论称语文教材是一种潜在的文本,而不是现实的文本。教师只有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创造的权利,才能让语文这一潜在的文本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耀眼的火花,才能用这火花照亮师生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就是说,语文教材想要获得生命力,必须在师生双方的自由解读中不断碰撞。教材本身是什么也许很重要,而教材被理解为什么,能带给学生什么或许更重要。那些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材是国家教育部门和语文教育专家规定的具有权威性的唯一科学,极大地抹杀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很多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用单一的、狭隘的思想不僅禁锢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使语文教育逐渐走向死板和僵化。真正的课堂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思想的教育,而应该是学术的互相探讨、思想的交流碰撞,教室作为课堂教学的平台,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为学生指引方向之余,让学生在自主地学习中探究答案,获得思维的启发锻炼和思想的觉悟,而那种以教材为标准答案,以教师的先见和先验为唯一标准的教学模式,真会在日复一日的所谓教育中抹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
三、基于专业成长的“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行”
社会中普遍对语文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偏见,认为语文教学是最不需要专业能力的教学,教师随便教教就可以。这种认识不仅没有看到语文深刻的人文性内涵,也忽视了教师自身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实际上,语文教学是专业要求最高的一门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文、史、哲无所不知,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境界,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和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教师既需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又需要启发学生的思想,在对文本的揣摩中获得思想感情的陶冶。而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元主体的互动中,不仅学生会得到启发,教师也会获得灵感,更新认识。有时候,学生的思维甚至比教师更加开放、灵活,提出的见解会让教师感到自愧不如。因此,《学记》中提出的教学相长,乃是学生与教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最好的总结,是教育教学中无比宝贵的真理。教学相长还应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不断发现自身对文本二次加工的问题、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要具备反思与研究的精神,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问题,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和课堂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使专业成长与学生、与新课程同行。
总之,语文教师要从教书匠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不仅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得到优化,还会促进教师理论知识的更新,从而能时刻走在语文教育科学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