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通过“比”“借”“示”“问”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

2015-07-17 13:01孙东霞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案例文本教学

孙东霞

【摘要】笔者认为,在抓准语文学科性质把教学内容放在课堂教学首位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运用多样教学形式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调制多种阅读教学方法的鸡尾酒。笔者按概念阐释——案例研究——自我案例实践的研究步骤,阐述了导学案通过“比”“借”“示”“问”等方法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的道理。

【关键词】“比” “借” “示” “问” 优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68-05

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内容给学生解释清楚,如何解释清楚呢?“比”“借”“示”“问”都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方法。比——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连类例比;借——教学凭借;示范——做示范;问——巧设问题。

总的说来,这六种方法在教学中都起到桥梁的作用,桥梁的两端分别是:陌生的——熟悉的;困难的——容易的;抽象的——具体的;枯燥的——有趣的。经过这样的桥梁,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新知识更容易“生长”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并且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更容易调动起来。

一、打比方

打比方是教学中利用兩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形象性和生动性的方法。

(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打比方”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1、找到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教师在打比方时要发挥想象力,这样才能找到比方两端的事物本质上相通的地方,而这要求教师对两方面的知识都很熟悉,尤其对所教授的知识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从多角度和侧面把握其本质特征,加强学科之间的通联,这样才能在打比方时做到贴切、丰富、生动。2、与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3、降低学习内容的抽象程度。数学和物理对于许多高中生简直是一生的“噩梦”,。有些概念之所以抽象程度比较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远远超越学生的感性理解。因此,打比方时教师要注意营造“画面感”,使抽象变得形象,枯燥变得有趣,遥远变得切近。4、打比方要生动有趣。语言学家帕墨曾说过“人们听到一个东西老是直来直去的那么一种说法,就会感到厌倦,而那种需要听话的人去想象思考的比喻说法,则往往使人感到兴奋。”

(二)、研究案例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个比方打得好!追求事业、做学问如何比作诗词中的相思之苦?正是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有可比之处!古今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必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不断在某个领域内学习和积累,就像走在前人已经开辟的一条路上,不断前行,望尽天涯;二、在自己的积累和储备足够丰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追求和发展方向,苦苦求索,坚持不懈,无怨无悔,苦中作乐;三、厚积薄发,苦尽甘来,绝处逢生,获得成功并收获巨大的惊喜。

2、王跃在讲要给课堂语言加些“味”时,用了比喻:煮菜一般要添加油盐酱醋。这些调料是改变菜肴色、香、味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我们的讲课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添加语言的“调料”。语言“调料”不仅可以帮助理解,突出重难点,强化记忆,还可以增加语言的吸引力,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将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好的语言“调料”可以有效的增加教学的“可听性”‘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课堂教学中有哪些“调料”呢?笔者认为,书面用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倒装、借代、谐音、引用、排比等,如果能够很好地用到课堂用语中,则会令干瘪、乏力的句子变得具体而生动。这些修辞手段可以成为课堂用语很好的“调料”。研究分析:魏刘韵在《人物志 材理》中说“善喻者——喻明数理”,巧用比喻有助于讲清道理,对于教学来说更是这样!一个教师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他有多么丰富的知识,更在于他能用多么高效、巧妙和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传递给学生,而善用打比方是表现这一能力的重要标志。

3、有一位物理老师在讲波的衍射时,把波比喻为一个人,波长相当于一个人两条腿的长度。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或接近于人的腿长时,人很容易地跨过去。而当尺寸大于人的腿长时,人就跨不过去。同样,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研究分析:通过这个比喻,学生对波的衍射条件就很容易掌握了。这样的课堂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掩卷深思。这是教学较高的境界,就像食物不仅有营养,还让人觉得有趣,值得回味。

(三)、自身案例实践

笔者曾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几个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自豪地介绍自己国家的美酒。法国人那除了红香槟,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中国人拿出了茅台,轮到美国人介绍了,他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各国的酒,将它们倒在一起,并调制起来,最后他十分得意的说:“这就是我们的美酒,具有各国美酒的香味的‘鸡尾酒。”多好的答案,高明,其实,我们在学习上需要这种众采百家之长的策略,调制学习方法上的的“鸡尾酒”。

设计意图:形象地指导学生学习上需要这种中采百家之长的策略。

二、举例子

(一)、举例子的好处

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在说明学习内容的特征或本质时,如果只从道理上讲,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二)、案例研究

1、 梁启超先生《作文入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作文指导中他对各类文本做法分析,都会附之以相应的“模范”文本作为例证。例如论述写“静态”的优秀文章“能使人读他的文,便可找他的记述,作出详明而正确的图表”,举《史记》中巨鹿之战为例,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在论述“记事文”“四原则”时,更是列举了《左传》《通鉴》中对十几个大小战例的记述。在讲解“论辩文”的做法时,更是大量引用了《孟子》《墨子》《荀子》及李斯、桓宽等人的诸多作品。这样的思路和分析。不单让人知道了文章的做法,也让人明了了文章的阅读法,以之为据当能更透辟地把握文章的脉理。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提得很响,但是在如何打通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上缺乏具体的参照文本。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不仅在写作上缺少深入的思考,而且在阅读上似乎也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2、陶行知先生有一次讲学,带着一只大公鸡上了讲台。他没有急于发言,而是向人们演示公鸡是如何吃米的。他先是把公鸡的头按下去,强逼公鸡吃碗里的米。公雞哪里听话,拼命挣扎。接着,他又把公鸡的嘴掰开,往公鸡的嘴了喂米,公鸡更是不从。后来,他把公鸡放开,自己退到一边。不久,公鸡自己吃米了。到此,他才开始发言,“教育也是一样,学生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一代平民教育家就是像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教育道理的。

3、有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在讲定语从句这个语法时,她没有按照“什么是定语从句——什么是先行词、引导词——举例”这样的常规顺序,而是先罗列了一组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例句,让学生认识这些句子的特点,学生发现了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引导词,再引导学生思考引导词在从句中的关系(功能),和先行词的关系,然后,归纳出这个引导词该怎么用,最后是训练。这堂定语从句的教学从实例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合理的程序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而不是先给出一个抽象的概念,再从现实生活中找实例来验证它。

(三)、自身实践案例

笔者在教学《登岳阳楼》时,让学生搜集四个方面的例句之前,对这四个方面分别举例来说明。如第一、令人惊喜的诗句。举了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例子。学生很容易的听懂,愉悦地搜集其他的诗句。

三、作比较

(一)、作比较的形式及作用 。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在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高——低,大——小,好——坏,忠厚——奸猾,清丽——艳俗,丰厚——贫瘠,善良——邪恶……学生所学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概念都显示了两极性,以一个方面作为比较,就会对另一个方面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价值。

(二)、案例研究

1、《听傅雷讲艺术》中“傅雷谈艺术作品独特的美”强调了比较的重要性:通过艺术作品中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的比较,我们往往能更深入地了解一幅作品而比较作为一种方法便也是我们多作品鉴赏的一个方式。傅雷先生在他的鉴赏文章中就大量应用了比较的方法。比较一般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对鉴赏有不低的要求,只有自己曾对一些画有些了解,才能进行比较,越是对绘画有鉴赏能力的人越能指出两幅作品的异同。教学也是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傅雷先生将委拉斯开兹与其他大师的比较:拉斐尔《灵迹的故事》记载了圣彼得治愈了一个天生残疾之人,显示奇迹的故事。在对这幅画的构图分析之外,傅雷先生尤其指出这幅画的精神意义,那就是在描写人类疾苦残废的时候,并不会在人们的精神上引起不健全不道德的影响。并与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所绘西班牙君王像相比较,指出拉斐尔虽然具体描画了残废者的口斜鼻歪,但却是制造出了一个典型,“一个综合且是象征全人类疾苦的典型”。这便使丑恶与病态的形象具有了艺术性以及历史意义。傅雷先生还将委拉斯开兹拿来与另一位为宫廷绘画的画家、鲁本斯的弟子凡代克作了比较。他指出,凡代克在为英王查理一世的王室绘像时努力把王族描绘得貌美年轻、温文尔雅,而委拉斯开兹与他的态度不同,他只是“老老实实找了他眼睛所见的描写下来”,这样鲜明的现实主义态度是他的独特之处。他还讲委拉斯开兹画中的色彩与鲁本斯这位善用色彩的大师相比较。他认为鲁本斯所用的“老是响亮的音色,有时轻快而温柔,有时严肃而壮烈”;而委拉斯开兹的色彩虽然没有他那么宏伟,但却“感人较深”。从傅雷先生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鲁本斯的画更能悦人耳目,而委拉斯开兹的作品则更能“打动人心”。

研究分析:通过这种比较,我们较能更加鲜明地理解一幅作品以及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特色。

2、名师培养团队教师的案例研究

王祥飞老师教学《山的那一边》运用了对比教学:第一、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的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第二、有一天我终于克服了当前的困难∕可是,我却十分难过∕这个困难之后啊,依然是困难。

研究分析:通过对比,直观形象的显现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特点。可以想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引用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素材,在充分的比较中进行教学,这将多么迷人,学生将有都多大的收获。

(三)、自身案例实践

笔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着意与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声声慢》进行了对比教学。

设计意图: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不同作者的不同类作品的对比,突出了苏轼豪放派的特点。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大问题。

四、连类例比与文本间性

(一)、连类例比与文本间性的好处

连类例比:比物连类。比物:比喻;连:连缀;类:相同的事物。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对比;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韩非子·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宋·赵佶《宣和画谱·山水三》有这样的说法:“每下笔,乃如文人才士就题,赋咏词源衮衮出于毫端,比物连类,激昂顿挫,无所不有。”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和把握起来不太困难的时代背景,可以采取连类例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相对比较广阔的背景下,或者纵深挖掘取得立体的认识,或者横向比较获得全面的甄别。以一首诗歌为抓手,打开一扇门,展开视界,拓宽思路,深化思想。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这一术语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法国学者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

(二)、案例研究

1、史金霞教学《沁园春 长沙》的案例研究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广州时所写。从1911年制925年,毛泽东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更产党的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些国际国内第二个风云变幻,对于“心事当拿云”的青年毛泽东来讲,其意义自然非同一般。在课堂教学中,仅联系这些时代知识也足以理解此一首诗作。

但是,倘使能够把思路再打开一些,连类例比,勾连一下毛泽东在不同时代的其他篇什的话,对本诗更加深刻的解读,乃至对诗人一贯风格精神的把握,都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样的连类,不需要太多,关键在于切中肯綮。比如,联系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同词牌的诗作《沁园春雪》、1949年4月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1954年夏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把这三首诗与《沁园春长沙》放在一条历史的纵深线上连类比较,纵观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随着岁月的更迭,读者可以清晰的发现一个立体的、不断变化的而又始终在一条轨道上前进着的毛泽东。不仅如此,在《毛泽东词二首》的课堂教学的结束后,我还为学生精选了毛泽东不同时代的其他诗歌共16首(《菩萨蛮大柏地》、《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绝屈原》、《杂言诗八连颂》、《念女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游泳》等),对时代背景和关键语句加以必要的注解说明,让学生利用晨读时间自己去吟诵体会,通过三反归一,学生得以重新发现和认识毛泽东。他的精神风貌,他的思想局限,他灵魂深处渐次萌发生长爆裂的那些或可亲可敬、或可叹可赞、或可惜可怜、或可怖可怕的丰富复杂的东西……通过他留下的诗词,跃然纸上。

研究分析:透过这些不但放映了毛泽东的生平变化,更反射了一个国家风雨变迁的诗词篇章,学生从中意识到,一个诗人的毛泽东与一个政治家的毛泽东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并能由此对一些历史 和现实问题发出一些深刻的、有价值的探求、思考和质疑的声音。

2、王建稳教学《氓》的案例研究

王建稳老师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第一、从历时性阐释主体出发,以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桑女”的评价建构互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氓》的人物形象。(朱熹:“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钱钟书:“盖以私许始,已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鲍鹏山:“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第二、从共识性阐释背景出发,以同时代同主题的诗歌建构互文本,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氓》的人物形象及主题。(比较阅读《静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氓》中女主人公恋爱时的单纯、痴迷,同时可以理解“氓”最初求婚的真诚。比较阅读《邶风谷风》,同是弃妇诗,可更准确地理解女主人公形象。)第三、从多元性阐释文本出发,以不同时代、相同主題的诗歌建构互文本,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氓》中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比较阅读汉乐府《有所思》的女主人公或当代诗歌《致橡树》,让学生进一步从前认知走向深入。)

研究分析(学生在互文性阅读后的收获):《氓》从久远的过去唱到今天,它不仅是古代先民对爱情婚姻生活再现的经典之作,同样也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对《氓》的解读不同,答案的丰富性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证明了经典的魅力。我们花如此大的力气去阅读一首古诗,绝不是为了强求理解的一致、评价的统一,而在于要充分挖掘经典作品的最大价值。叶嘉莹说学习诗歌,能够使人心灵不死,因为它能使你“养成对于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的共鸣”!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古典诗歌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涵。互文视野下,学生前认知中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种种困惑,通过互文性阅读已基本解决。学生从最初的无意识的性别角色维护走向了理性和客观评价,从前认知走向对文本、对形象、对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他们不仅丰富了知识、活跃了思维,更扩充了个人情感的文化容量。他们在爱情观上获得这样的共识:爱情之路的确幸福美好,但同样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有等量的苦难。正以为如此,真爱才越发显得美好。不要因为怕受伤就不敢去追求幸福,对未来,对生活还是要勇敢一点。只是不要随意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便放弃一个曾经。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懂得真爱、珍重,才是具备了爱的情感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尹嘉辉)这是他们在互文性阅读中的收获,也是《氓》这首三千年的古诗,在今天,在中学教材中所实现的重要教育价值之一。

(三)、自身案例实践

笔者教学《咏怀古迹五首》中设计了思考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咏怀古迹五首》、《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诗。前人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或登高怀远,或临景嗟叹。感慨岁月沧桑,喟叹人生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请对三首怀古词进行综合分析,简要归纳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资源,聚零为整,以一篇带一类。主要体现在后面开阔其视野、提升起兴趣。主动学习,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或许哪个故事、哪个名句就会触动他的心灵,可能有人会就此流连于古典诗歌的百花园里。

五、运用教学凭借

教学凭借: 教学依靠;倚仗。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谓教学凭借是指推进和支撑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合理设计教学凭借,能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激活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教学凭借类型多样,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文本,可以是文章的背景材料,也可以利用图画、音像、实物等资料。

(一)教学凭借的教学作用

1、教学凭借常见类型

第一、相关文本,第二、背景资料,第三、音像资料,第四、图画图片,第五、实物凭借,第六、版本资料,第七、名家点评,第八、相关知识。

2、教学凭借的教学作用

在设计教学凭借时,要注意以为教学服务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遵循简约、适当的原则。第一、推动教学进程。第二搭建学习平台。第三、深化文本理解。第四、激活学生思维。第五、组织探究活动。第六、突破教学难点。第七、丰富教学资源。

3、使用教学凭借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教学凭借具有直观、简单、信息量大、要点突出等多种优势,但教学凭借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要是教学凭借的使用恰到好处,需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求。笔者认为,在教学的以下三个阶段可用:第一、在引入阶段使用,以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在演绎阶段使用,以帮助学生理解;第三、在总结阶段,以概括内容要点。

(二)、案例研究

1、于漪教学《晋祠》的案例——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凭借的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于漪老师在教学梁衡的《晋祠》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辞典》“晋祠”的词条,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词条五句话的句序,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在课文中分别找出条目里的五项内容,并一一标出序号,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标完后,学生互相补充个人没有找到的内容,然后再互相交流、标示不一样的地方并展开讨论。在这个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穿插课文层次的分析,有关段落的诵读,说明内容的归纳。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把课文和词典进行对照发现了哪些问题,两者在内容、写法、结构和语言方面有哪些不同,说说文章和词条哪个写得更好。一个词条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向前引导,成就了一节精彩的课。钱梦龙老师教学《死海不死》时,也有一个异曲同工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会议在地理课上学习的关于死海的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归纳为三条: ①地理位置,②得名原因,③海水趣事。然后,让学生环绕这三点说明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并穿插语言的推敲。研究分析: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学凭借的设计不仅引导学生进入了文本,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学习中发现。

2、徐德琳教学《采薇》的案例——古诗词评价

徐德琳《采薇》教学案例中,资料引用厚,开阔视野,扩大积累。高一古典诗歌积累较少,相应的知识储备不足。三组资料的引入有效的增加了课堂厚度。第一、二处引用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及“汉乐府民歌”为同学们很好地理解诗意提供了很好的的引证和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了诗的内容,为学生准确把握诗意垫上了一个合适的台阶。第三、四处引用古人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评价,分别是学生讨论活动作业拓展。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鉴赏,对提升学生的故事阅读的鉴赏力,搭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通过对诗句的教学导入,既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营造了进入诗境的氛围。

3、麻文《说木叶》画面的运用增强意象的形象性

麻文老师教学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时,借助画面来展示例如:借助湖边柳条的画面来展示柳条的“柔”、“缠绵”……设计意图:画面的运用增强意象的形象性。

(三)、自身案例实践

笔者进行《陈情表》教学时运用教学凭借。第一,导入时,借助古人评价的教学凭借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理解文本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开展其他各种活动的基础。设计教学凭借,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非常有效的方法。许多经典作品,尤其古代诗文,前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阅读鉴赏的文字。这些资料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以它们为教学凭借可以很好的激活我们的教学。第二,探究李密陈情成功的原因时用《古文观止》中文字作为教学凭借,找两个字是什么。“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设计意图:运用《古文观止》中的文字评价的教学凭借,这比直接塞给学生“真”与“诚”这两个字的效果要好,激发了主动学生思考。

六、给学生做示范

(一)、示范、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

(二)、案例研究

1、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的案例

安妮莎莉文老師如何仅以一己之力就挖掘了一个看不见、听不到有说不出的女孩的巨大潜力——这个女孩就是海伦凯勒——这实在是匪夷所思。她是怎么开始的?在她身上,有着怎样无尽的耐心?答案是——从一开始,她就下定决心来发掘潜藏在这位奇女子身上那种倔强的精神、无边的智慧,深邃的思想和宽广的感情,以及别人无可企及的天分。不用讲课,也勿需留作业,莎莉文老师就这样实现了她全部的目的。她的秘诀是每教一点新东西,都会不停地示范,而小凯勒就跟着一遍一遍练下去,直到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为止。研究分析:所幸的是,我们没有几个人会遇到像凯勒这样给我们巨大挑战的学生,但我们依然要像莎莉文那样,每教一门新的技巧都给学生做出示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亲眼看到了具体示范,学生才有可能理解相应的概念。

2、反面事例:一位教师正在教学生们写一个描述性的段落。首先,老师讲解了描述性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然后他们一起找了些描述性的词汇,接着,他讲了讲大致的写作步骤,最后,出了个题目让学生自己练习。注意,这位教师始终都没有真正为学生示范过写作过程。实际上,学生们需要看到这个过程,需要听到老师如何边想边说,为他们具体示范一下写作时的思路的发展和演进。而且,他们还需要当堂一起来思考,一起来完成一篇范文。这样的话,等到学生独立开始写作,他们就有规可循,心中有数。想像一下我们教一个人游泳,却不给他演示怎样闭气;教一个骑自行车,却不给她演示怎样保持平衡。这样荒谬之极的事,却每天都在我们的课堂上上演。教学,不管什么形式,都需要示范。

(三)、自身案例实践

笔者教学《登高》、《陈情表》时,都进行了背诵示范。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诗人情感的把握;老师都能背下文章了学生呢?

七、巧设问题

(一)、巧设问题

1、巧设问题: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的目标或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2、常见的提问方式有:启发式提问、引导式提问、开放式提问、交流式提问、求证式提问、批评式提问等。选择提问的方式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要“按需而问”。

3、不要把提问当作体罚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工具

第一、学生有难色时不要提问,第二、不要只问少数人,第三、问题不要太难,第四、不要总用同一种方式提问,第五、不要明知故问,第六、不要提问后不预留时间,第七、不要做自己没有充分准备的问题。

(二)、案例研究

王来宁《蜀相》教学案例。

第一个问题,纵观全文,你能读出杜甫对诸葛亮怀有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在于唤醒和固化学生在必修阶段所掌握的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二个问题,“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之“泪”为谁而流?设计意图:指向了本诗更深刻的内涵。第三个问题,你学过的怀古诗还有哪些,探究他们在内容和主旨上有哪些共同点。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储备,拓展视野,解决探究新问题。从一怀古诗的解读到总结一类怀古诗的特征,构建怀古诗这一专题的知识模块,既符合新课改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理念,同时兼顾了高考的目标指向。学生能完成有意义的关于“怀古诗”这一类诗歌的知识构建,从而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上,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分别指向本诗的内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怀古诗题材的总体阅读目标。从学生争先空后的发言来看,有效地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与讨论的意识。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表面上虽然没有激起热烈的场面,但他们已经有了深层的思维活动。两位学生所归纳出的在选材和主旨上的共同点,非常到位,三条感情线,一个结合点。

(三)、自身《陈情表》案例实践

设计的其中四个问题;第一、李密陈情成功了吗?比较节选文本与原文本《晋书·李密传》的不同是什么?第二、李密陈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下面的文字中找两个字是什么?第三、文章哪些方面表现了这两个方面?第四、李密陈情成功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设计意图:创设了学习情境、澄清学习了目的。对于学习这样一件需要付出巨大时间和精力成本的事情,学生当然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以提问的形式澄清学习目的是好的方法。好问题使得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从而唤起学生寻求新平衡的动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这种设计,教与学的双方不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出现,而是互相激发思维和情感的一个个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参考文献:

[1] 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

[4]王建稳著.《 王建稳讲语文》.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3:02

[5]王跃著.《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2014:04重印)

[6]梁启超著.《作文入门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04

[7]布鲁肖著;方雅婕,赵娜译.《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04

[8]黄厚江.《教学凭借设计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2012:04

[9]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9(2013;4重印)

[10] 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2013:6重印)

[11]王建宗.《防止教学的两个缺失》.北京:现代教育报2013:5

[12]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13]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2

[14]巴班斯基主編.《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5]钱梦龙.《主体.主导.主线》.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案例文本教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