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翻译历史使命角度看林译小说翻译策略的选择

2015-07-17 07:49宋阳石猛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辽宁110001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
关键词:林纾古文原著

⊙宋阳石猛[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辽宁110001]

从文学翻译历史使命角度看林译小说翻译策略的选择

⊙宋阳石猛[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辽宁110001]

从文学翻译历史使命角度分析,林译小说一方面采用归化策略,在鼓励民众挣脱封建礼教的沉重枷锁、启迪民智、实现思想革新和人性解放的同时,对西文原著中某些背离传统道德体系和欣赏习惯的内容予以删减或改编,以靠近主流意识形态,缓解中西差异,使之更易于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并通过中西文学比较,为革新我国传统文学观念、改良创作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林纾林译小说文学翻译翻译策略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帝制受到猛烈冲击,饱尝屈辱和伤痛的国人痛定思痛逐渐觉醒,积极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自强之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官员大力推动设立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官办翻译机构,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军事装备和机器制造的西方经典书籍引入中国,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以实现救亡图存。然而,甲午之战的再次惨败使人们意识到,单纯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任人欺凌的命运,晚清知识精英严复和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进步的社会思想和政治体制,打破封建意识形态的禁锢,才是救国救民、自强兴国的根本。可是,无论是近代早期的自然科学翻译还是中期的社会科学翻译的受众群体大多仅局限于接受过良好系统教育的知识精英阶层,译著所传播的西方现代思想未能广泛深入到普通民众,因而,文学翻译尤其是小说翻译因其通俗、易普及的特点随后逐渐引起启蒙思想家们的重视,肩负起启迪民智、解放思想的重要使命。

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开创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不祧之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古文学家林纾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虽不懂西文,但通过与人合译的方式,“耳受而手追之,声已笔止”,从1897年至其逝世的二十余年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246种,涉及包括狄更斯、莎士比亚、雨果等11个国家的117名作者,译文总计一千余万字,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从文学翻译历史使命角度对林译小说的翻译策略予以梳理和归纳。

第一,林译小说采用归化策略,在启迪民智、鼓励民众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实现思想革新和人性解放的同时,顺应当时国人的价值观念、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对西文原著中的某些背离传统道德体系和欣赏习惯的内容予以删减或改编,以靠近主流意识形态,缓解中西文化差异,使之更易于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广泛认同。

林纾曾指出:“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在其代表作、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中,他将原著作者所描述的美国黑人奴隶和在美华工饱受剥削和欺凌的悲惨境遇生动地再现出来,极大地唤醒了国人反抗压迫、抵御外敌的爱国热情。在译自狄更斯的《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小说中,林纾描述了董贝一家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以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疾苦,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而改良政治,推动社会变革。在《迦茵小传》(Joan Haste)、《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élias)、《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离恨天》(Paulet Virginie)等小说中,都传递出对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婚恋观的肯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同时,林纾为使译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他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考虑国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道:“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因此,在不影响情节叙述的前提下,他将书中原著作者抒发宗教情怀、宣扬宗教力量的大篇幅有关基督教义的描写大量删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对作品思想意义的影响。此外,为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大量细致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删减或缩译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节。例如,《块肉余生述》开篇第一章原著作者关于医生的127个词的大段描写,被林纾仅以“医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个字一笔概括,堪称经典。同时,为顺应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价值理念,林纾还将很多原著的书名加以中国化转译,例如,将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Montezuma’s Daughter)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将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 Martyred Fool译为《双孝子喋血酬恩记》、将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译为《孝女耐儿传》、将Dr.Johnson and His Father译为《孝子悔过》等。

第二,林纾还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借鉴西方文学元素,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以通过“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另外,在译作的序跋或注释中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开启了中西文学比较之先河,为革新我国传统文学观念、改良创作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被誉为“桐城古文殿军”的林纾,坚定地站在维护古文的立场上,与胡适等白话文运动倡导者唇枪舌剑,力挽古文颓势。林纾曾指出:“予颇自恨不知西文,恃朋友口述,而于西人文章妙处,尤不能曲绘其状。故于讲舍中敦喻诸生,极力策勉其态肆于西学,以彼新理,助我行文,则异日学界中,定更有光明之一日。”

而同时,林纾又在译文中将传统古文予以改良。钱钟书曾评价道:“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林纾摒除传统古代传统小说章回体的叙事模式,尝试采用西文小说惯用的第一人称叙事,例如,在《巴黎茶花女遗事》中以“余”开篇,直译出作者小仲马直接通过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茶花女马克格尼尔的故事。另外,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小说末尾和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鱼雁抉微》中,林纾忠实地译出原著中的日记和书信,开创我国现代日记体和书信体小说的先河。

林纾也被誉为“中西文学比较第一人”,在其译作的序跋中往往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例如,他在《孝女耐儿传》序中将狄更斯的小说与我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红楼梦》进行比较时,曾谈道:“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着色繁丽,制局精严,观止矣……终竟雅多俗寡,人意不专属于是。若迭更司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己,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加深刻、真实地反映社会矛盾、直面社会黑暗的创作手法予以充分肯定,也因此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的革新、促进小说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林译小说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人道的新思潮,对摒除封建传统礼教、开启民智、解放思想、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社会变革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适时将原著中背离国人心理需求和欣赏习惯的内容予以删减或改编,缓解了中西文化对抗,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读者认同;在语言和叙事风格方面,丰富了古文的表现力,同时,介绍了西方文学流派和创作手法,开阔了国人的文学视野,使小说的文学以及社会地位大幅度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罗书华.作为救赎力量的林纾翻译小说[J].广东社会科学,2013(6).

[2]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林纾.译《孝女耐儿传》序[A].罗新璋.翻译论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4]刘宏照.中西比较视野中的林纾翻译小说及其影响[J].文艺研究,2012(6).

[5]吴书芳.从中国近代翻译史看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内化与规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6]林纾.洪罕女郎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4.

[7]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宋阳,硕士,中国医科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石猛,硕士,中国医科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林纾古文原著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称象
嫦娥奔月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林纾当众烧借据
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