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的意识流和多重叙事技巧

2015-07-17 07:49丁向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
关键词:厄尔意识流艾迪

⊙丁向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我弥留之际》的意识流和多重叙事技巧

⊙丁向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以实验性多重叙事技巧而闻名,作者在小说中大胆地尝试了意识流和多重叙事角度等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整篇小说的59个片段是15个人物以意识流方式轮流讲述故事。通过不同的叙述者从多重视角以意识流的方式叙述,表达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判断,为读者对小说进行全面地欣赏和评判提供了充分的前提。

意识流多重叙事创作技巧

一、引言

福克纳的小说对20世纪日益增长的现代主义运动做出了显著贡献,他的创作做了许多叙事角度的革新性实验,无疑也受到了当时正受欢迎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潜意识思考被认为比有意识的行动或言论更重要。严格地说,福克纳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家,因为在他的19篇长篇小说中,仅有《喧嚣与骚动》与《我弥留之际》两篇小说是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然而这两部代表作品被认为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并被看作是福克纳高超意识流技巧的完美体现。其中《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1929年仅用了六个星期就完成的作品,1930年仅做了很小的改动就被出版。福克纳自认为这是他最好的小说,并建议读他的作品应该从这部小说开始,这就足以说明这部小说在福克纳作品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这部小说以实验性多重叙事技巧而闻名,其中的59段人物内心独白正是15个人物以意识流方式轮流讲述故事。

二、意识流技巧

《我弥留之际》讲述了本德伦一家埋葬女主人公艾迪的故事,故事情节相对比较完整,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艾迪从弥留到死亡,艾迪的子女和丈夫送她的遗体回故乡安葬,艾迪下葬。小说全篇采用了15个人物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叙述了59个长短不一、看似凌乱,但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意识片断。小说中关于艾迪和卡什的人物心理和内心独白都是意识流技巧的体现,而最精彩的是关于艾迪弥留之际的内心独白,尽管只是一个片断,但却是理解整篇小说的关键和高潮部分,并将当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意识流技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艾迪,即小说中的“我”,不仅处于本德伦家庭的核心地位,在小说中也处于举足轻重的中心位置。她处在弥留之际并将命赴黄泉,她的意识流动被安排在她死亡之后,即小说中间的第40个片段,但是从她的内心独白中读者不难看出她的人生经历和她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能看出她对家庭、婚姻及生死的态度。虚无主义思想使艾迪对生活绝望、对家人冷淡,甚至“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都根源于她,就连运尸体这个死亡旅程也是她要求的,是她对全家人的报复”。然而艾迪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渴望幸福和与人正常交往,这种矛盾造成了她孤独、绝望,甚至有些变态的心理。因为丈夫安斯的自私、吝啬、怯懦和冷酷使艾迪感到厌恶,他们之间没有夫妻之间的恩爱和沟通,彼此形同陌路,在她心里,安斯已经死了。她从心理上也排斥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对二儿子达尔从小排斥、拒绝,使最渴望母爱的达尔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个性变得孤僻、乖张,结果在送葬途中放火烧了停放母亲棺材的仓房,被当作疯子抓起来并送进了疯人院。后来当艾迪发现自己的情人惠特菲尔德牧师也是个虚伪的懦夫时,她对生活彻底的绝望了,感觉只有死才是一种解脱。

正因为艾迪这种悲观厌世的态度和与丈夫安斯之间畸形、变态的关系对自己的孩子也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所以读者并不难理解为什么杜威·德尔会告密哥哥达尔放火并导致他最终被抓,当达尔被当作疯子抓起来时,妹妹杜威·德尔又“像野猫一样扑向达尔,又抓又撕”;弟弟朱厄尔也把哥哥达尔按倒在地,并破口大骂“杀死他,杀死这个狗娘养的”;甚至连父亲安斯也同别人一道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达尔“推到在地,压住他不让他动”。这种丝毫不顾及兄妹之情、父子之情、家人反目的场景堪称人间悲剧,这同时也证明了这次送葬过程又是一次感情波折的精神旅行。

由此可见,《我弥留之际》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已经达到了成熟、完美的地步,这部小说不仅显示了福克纳创作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之处,而且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福克纳以其独有的写作手法,大胆地创新,其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也对传统的叙事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多重叙事角度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使用多重叙事角度和叙事技巧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故事的发展和理解人物的性格,同时更全面地推进情节发展。小说虽然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等情节叙事,而是一段又一段人物内心独白或人物对话片段。但是在这部由59段内心独白的片段所构成的小说中,作者尝试分别让15个人物来参与叙事,每个章节通过一个人物视角去讲述故事和自己对事件的感受和理解,彼此相辅相成、不可替代。

《我弥留之际》写作结构形式的新颖、独特之处便是运用了15个人物的59个相互独立的内心独白片段,而每个片断又形式不一、长短不一,最长的上千字,最短的仅五个字;每个人物讲述的片段多少也不一,最多的仅达尔一人就占了19个片段,而包括核心人物艾迪在内的其他7个人物的意识流动却分别各占了一个片断。作者尝试从本德伦家人和外人两个视角展开多重叙事,这样,“作者给读者提供了两个相对的立场和两种不同看法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一定余地和想象空间,读者还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采取自己的立场,未必一定要与其中的一种苟同,那么,读者自己做出的判断和反应便形成第三个视角”。

1.本德伦家庭内的叙事者

家庭在《我弥留之际》中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主题,贫穷和缺乏沟通使本德伦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产生强烈的障碍、误解和不满。本德伦家庭成员包括丈夫安斯、大儿子卡什、二儿子达尔、三儿子朱厄尔、唯一的女儿杜威·德尔和小儿子瓦达曼,对送艾迪的遗体回她的故乡杰佛逊镇安葬这一点上基本都能保持步调一致。因为在本德伦家人看来送葬是必须遵守对妻子或母亲的承诺,不管送葬路途多么艰难,即使遭遇洪水与火灾,他们也要按照艾迪的遗愿去完成。在他们眼里这次送葬旅程行为十分庄严,甚至带有一定的英雄主义色彩。可是事实上每个家庭成员都各怀鬼胎,例如未婚先孕的女儿杜威·德尔打算到杰佛逊镇去买打胎药;丈夫安斯则是想去给自己装一副像样的假牙,顺便另求新欢。

贫困的本德伦一家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比州的农村农场,小说一开始达尔就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兄弟朱厄尔和卡什以及他快要死去的母亲艾迪,卡什是一个熟练的木匠,并在着魔似的为母亲打造最完美的棺材。我们从小说的前几部分,三个兄妹——达尔、朱厄尔和杜威·戴尔,以及父亲安斯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艾迪处于弥留之际,而朱厄尔和达尔为挣到三美元要为他们富有的邻居弗农·塔尔出外拉木材,他们希望能在艾迪死之前回来,但却没能如愿。奇怪的是达尔当时虽然并不在场,却讲述了艾迪死亡时的情景。

从艾迪弥留之际的叙述部分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她以前的故事,她不喜欢自己的丈夫、生活甚至孩子们(除了朱厄尔,是她和惠特菲尔德牧师的私生子)。从孩子们的叙述里,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在不同的孩子心中的不同形象,母亲的冷淡从达尔的叙述中体现最明显;而父亲的自私从安斯拿走儿子卡什买留声机的钱、卖了朱厄尔心爱的马、后来又抢走了女儿杜威·德尔准备用于打胎的钱等叙述中都可以看出来。从本德伦家孩子们的叙述中读者也能了解到他们对于长途送葬所抱有的不同动机和态度,意识到送葬行为的庄严和送葬过程的艰难。

事实上,读者不仅能从本德伦家庭内部叙述了解这一家人,也能从家庭外部的其他叙述者那里认识到这一家人和他们的家庭关系。

2.本德伦家庭以外的叙事者

小说中的15个叙述者中有8个是本德仑家庭之外的邻居、乡亲和目击者们,他们目击了本德伦家庭内部夫妻背叛、兄弟反目、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病态家庭关系和送葬过程。虽然福克纳“他的叙事技巧创新增加了作品的难度,他的叙述实验对于读者是一种智力的挑战,非凝神静气用头脑来思索不能领悟其叙述的妙处。但是读者通过耐心地研究或者反复地细读克服了困难后,会发现他的技巧在传统叙事技巧的框架内提升了这些叙事技巧的表现力,给阅读带来了更深刻的、知性的快感”。

小说第二章出现的叙事者是本德伦家的邻居科拉·塔尔,她共叙事3个片段;而叙述最多的是她的丈夫弗农·塔尔先生,占6个片段;医生皮博迪叙述有两个片段;其余5个人物叙述各占一个片段,其中包括牧师惠特菲尔德,即艾迪的情人,朱厄尔的生父;前后收留本德伦一家在送葬途中在他们的农场过夜的两位农民山逊和阿姆斯迪德;反对堕胎的药剂师摩斯利和冒充医生并诱奸杜威·德尔的坏家伙马克高恩。

从本德伦家的邻居塔尔一家,弗农、科拉夫妇及他们的两个女儿凯特和欧拉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安斯是个懒惰、自私的家伙;而在他们眼里,艾迪是个勤劳、能干、会贴补家用的家庭主妇;从医生皮博迪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安斯的吝啬和冷酷;从其他人的叙述里,读者也可以感觉到艾迪作为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和烙尽职守;安斯作为父亲的失职和作为丈夫的失信。在本德伦家庭以外的人看来,送艾迪的棺材回故乡安葬一事是非常滑稽、荒谬、愚蠢的行为,尤其是要在炎热的夏天把已经发臭的尸体运到四十多英里之外的地方去埋葬,而且还要冒着极大的危险通过一条被大水冲走了桥的河。

四、结语

福克纳把每一部小说创作都看成是一次革新性的实验,他从小说的布局、语言、写作技巧和叙事技巧都不满足于雷同的写作手法,寻求创新和出其不意,给人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感觉。《我弥留之际》的创作技巧无论从意识流还是多重叙事角度而言,都比较成功,这些创作技巧为探索小说的艺术形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William Faulkner.AsI Lay Dying(TheCorrected Text)[J].New York Vintage,1990.

[2]唐国卿.《我弥留之际》主要人物形象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3]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武汉:武汉大学,2005(8).

作者:丁向东,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教学法。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厄尔意识流艾迪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不语似无愁
一个报童的名誉
一个报童的名誉
生命的药方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艾迪的困惑
惊情假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