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强[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院校平台
“伪自由”的代言
——以《中国好声音》《中国好舞蹈》为例分析电视节目中的“导师”模式
⊙马强[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自2012年7月正式在浙江卫视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开播以来,中国内地首次出现“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导师”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与作用突破了以往电视节目中的“评委”。如此新颖的电视节目模式吸引了大批选手参赛,收视率也随着观众的跟风而急速提高。由国外引进的这种节目形式持续热播,其中“导师”作为节目的“中心点”并引导着受众对大众艺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受众内心的“自由”化的“梦想舞台”并非真正的“自由”,其中“导师”充当了节目中“伪自由”的代言。本文以《中国好声音》《中国好舞蹈》为例来分析电视节目中的“导师”模式,并试提出一些改进的见解。
“伪自由”“导师”模式大众艺术文化
(一)电视节目中“导师”模式的兴起和发展
“导师(Hierophant)”一词源自希腊语,主要作用是在神秘宗教庆典中呈上圣物,并对初入教者解释秘义。①现代的意思衍生为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例如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等。古往今来,“导师”在人们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很崇高,是知识与教育的代称。
最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节目模仿、购买自国外电视节目的“导师”模式,掀起了一股炙热持久的“导师”制模式的电视节目,受到观众的好评。比如中国内地“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这档电视节目是购买自荷兰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音乐选秀节目,虽然不是最早的,可是这样的“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在中国是第一个。该电视节目的形式照搬国外,经过所谓的“本土化”改造后成为热播一时的“新模式”电视节目类型。继而,央视以及地方卫视开始大量地生产出“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据人民网统计,2012年7月优酷视频网的综艺类中国内地类视频中,具有“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有十五个②,例如:《中国好舞蹈》《中国好歌曲》《超级演说家》《舞林争霸》等。
关于“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分析,其优势在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与主持人相区别,不掌控整个节目的现场录制,但掌握着对选手的评判权与选择权;第二,与评委相区别,对于在场的嘉宾选手而言,“导师”既是评审者,也拥有最终的裁决权,而评委只拥有评判权。这样的模式在观众心目中,呈现为新颖、公平公正、贴近生活化的艺术文化类型的节目,容易接近观众内心感受,产生共鸣,也再现了中国内地综艺类电视节目的真实的现场感,同时收视率也随之提高。
(二)“导师”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与作用
电视节目中的“导师”虽然没有主持人把握整个节目的节奏感和协调感的作用,但是起着主持人不可代替的评判和选择的作用。尤其对于有关专业性问题的解释,是整个节目现场最具核心的评审力量。“导师”的地位一点都不亚于主持人,甚至有时候观众对其关注度要超越主持人。
“导师”的地位突出表现的特征:1.“导师”团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成为电视节目的另一亮点,观众对每一位“导师”专业的评论观点阐释以及专业知识的好奇心;2.“导师”之间专业的碰撞以及各自的观点成为电视节目中又一亮点,并对选手嘉宾表演做出一定的补充和总结;3.“导师”本身自带的受众群体即把整个现场气氛带动起来,观众的心理随着导师的评判而起伏;4.“导师”的媒介形象的多样性对主持人功能有一定的冲击,整个节目的过程焦点都落到“导师”身上;5.“导师”在整个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或观察不语,或总结建议,或恶搞气氛,他们的赞扬与肯定、批评与指责、劝说与建议无疑让受众在观看之余进行思考,引发受众对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再认识。
(三)电视节目中“导师”的素质要求
电视节目的制片人在选择“导师”团队时,应该充分考虑“导师”的素质。作为电视屏幕中出现的“专业团队”,对“导师”的素质要求:1.阐释电视节目中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2.洞察电视节目中参选人员(选手嘉宾)的良莠;3.引导和吸引更多的观众或选手来参赛,并且提出更加全面的评判;4.搭建观众与选手之间的桥梁,让观众充分分享比赛中的艺术内涵;5.把各自所擅长的专业技能分类或集中;6.承担艺术美学的标榜责任,对选手(嘉宾)负责。虽然作为电视录制的一部分,但是“导师”环节必不可少,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亮点,“导师”团队的质量也经受着观众的考验。
(一)大众艺术文化的内心“自由”剥夺
“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都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内地生产出许多“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形成一股新的电视节目“浪潮”。
虽然“导师”在电视节目中风采盎然、明星璀璨,但这种模式却深含着对大众艺术文化“自由”的束缚与剥夺。中国电视节目一向对海外电视节目版权购买“拿来主义”以及对模式的模仿,形成大规模的“跟风”。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照搬的电视节目中,已经深含着制度对艺术文化“自由”的剥夺。通过电视这个媒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制度的支配,艺术文化类型在“自由”中也失去了原有的意味。赫伯特·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③一书中提道:“在抑制性总体的统治之下,自由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工具。”“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风格新颖并且很受到欢迎,看似把自由、公平与公正融入节目中,让观众和选手嘉宾都认为这是“平民化”的艺术舞台,也是“百姓化”的舞台。
其实不然,大众艺术文化的“自由”一直受制度的制约和控制,真正意义的“自由”已经被变相地瓦解,长期处于抑制的大众艺术文化内心“自由”的开放度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例如:在《中国好舞蹈》中,三位“导师”对参赛选手李洋的全盘否定,理由是选手李洋穿着高跟鞋和蕾丝上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导师”评审时对外来艺术文化的排斥,这使选手在这个“平民化”舞台中止步于创新。
赫伯特·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中提道:“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所以,“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大众艺术文化内心的“自由”剥夺,成为制度和控制的变相“自由”。
(二)“伪自由”不断“潜化”受众对大众艺术文化的谁知与理解
“导师”模式在电视节目中普遍出现,内地照搬西方艺术文化电视节目形式,也变相地把“文化霸权”④的理念不断“潜化”给受众。看似“公平”的舞台给我们呈现出“自由”的大众艺术文化景象,但其实电视节目中已经把“非自由”的成分掩盖在“自由”中。这样的一种看似“自由”其实“不自由”的形式,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伪自由”的形式。
这种模仿西方“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实际是将一种潜在的“精英主义”融入“大众文化”。“大众”与“精英”在电视节目中地位很明显,“导师”以“伪自由”的方式对参赛选手以及观众进行“自由化”的“引导”,致使现场的嘉宾和观众甚至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伪自由”而“潜化”。大众艺术文化带着以“资本主义阶级偏见”的模式在中国电视节目中展现,虽然经过了“本土化”改造,但是依旧隐含着“阶级偏见”和“精英与大众对立”的思想。例如:《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第五期中,“导师”张惠妹欣赏的“染发少年”梁君诺,在选手嘉宾表演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提到专业性的见解或者评判,反而煽动现场观众,为了营造现场气氛,为了使现场观众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信服,让选手直接晋级加入其“团队”,其中可以看出,“导师”其实掌握着选手嘉宾的“前景命运”。
(三)“导师”成为了大众艺术文化中“伪自由”的代言
相比于“评委制”的电视选秀类节目,“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更加凸显优势:1.“导师”综合了“评审”和“裁决”的两个作用;2.“导师”拥有自己的团队,也可以“自由”选择选手嘉宾,至于被选的理由和条件,“导师”各自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虽然电视节目的录制中,制片人为保证节目质量,对“导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导师”在“裁决”过程中也并非完全“自由”,而“导师”在整个电视节目中却演变成大众艺术文化“伪自由”的代言者。
拥有“裁决”权利的“导师”把“精英主义”融入“大众文化”中,却依旧凸显“精英”的优势,并把“伪自由”从始至终地贯穿其中。在《中国好声音》第一期中,“导师”杨坤看中的选手丁丁,长得漂亮,身材也好,除了歌喉嗓门大以外,对歌唱的技术技巧掌握甚少,直到最后杀入四强时,即使其专业能力不具有明显优势,但依旧受到“导师”的青睐。这就是“导师”的“裁决”权利的“自由”,把伪善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以“伪自由”来蒙蔽观众的认知与理解。
对于“导师”模式的电视节目,试提出一些改进方式:1.在选择“导师”时,要筛选其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专业素养的人,并把最后的“决裁”权交给观众投票决出;2.力求把大众艺术文化的“自由”真正体现在节目中;3.电视节目是大众艺术文化的艺术形式,并非只属于“精英”,更多的是属于“大众”,要从观众的内心“自由”出发,实现节目中真实的“自由”感,实现公平公正。
电视节目中的“导师”从始至终都把“伪自由”融入节目中,受众对大众艺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被蒙蔽。其次还有专业的素质的要求,“导师”在“自由”与“非自由”之间选择了“伪自由”而成为了大众艺术文化中“伪自由”的代言。真正为百姓服务的大众艺术文化电视节目才是真正的“自由”。
①百度百科辞典:http://baike.baidu.com/view/126639.htm? fr=aladdin。
②新华网:《中国内地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http://roll.sohu.com/20130313/n368687727.shtml。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控制的形式。
④李军:《文化霸权·知识分子·文学——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方论丛》2009年第5期。
作者:马强,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