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薇
[摘要]创新型外语类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的社会诉求,也是当今高等院校承担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将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成培育高素质的创新型外语类人才,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举措。然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外语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分析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与要求出发,研究了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制约因素,探讨外语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外语;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2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63
[本刊网址]http://www.hbxh.net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外语类教育的宗旨与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一些崭新的岗位开始需求外语类的精英人才,即创新型的人才,针对对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难点问题,可以创新性的加以解决,在国际舞台上能够从容自如的进行工作。
一、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与要求
部分专家认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基本内涵是指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以及品质创新,也有专家认为创新型的外语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无论哪种观点,但从本质上看,所谓的创新型外语人才都包含有三个方面:首先要具备合格的外语专业知识,其次就是必须掌握复合型的综合知识体系,最后就是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创新型外语人才内涵中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主要彰显在求新与求异两大方面;“创新能力”则是指面对问题时,能够用创新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的解决方案;“创新思维”是指灵活敏捷、独辟蹊径、勇于尝试、多方发散的思维能力。因此,创新型外语人才具体的是指能够与人进行熟练的沟通、敢于用创新的方法去分析与处理问题、善于总结经验等。
经过丰富的实践教育以及近些年来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些信息都充分的显示出了,随着当前我国国际实力的提升与改革开放力度的加深,社会发展对外语类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新时代不但要求外语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即具备读、听、写、说、翻译等多方面能力,以及普通话、其他小语种、计算机等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跨学科技能,诸如,法律、经济贸易、金融、社会新闻、外交、科技等领域的知识。另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文化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流利、高效的展开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要着重实施高校外语类的素质教育,扭转为考试而考试的传统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发展对创新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内容单一
尽管当前我国的多数高等院校都设置有外语专业,但是除了部分专业的外语院校,诸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外语类专业具有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外,其他高等院校的外语类专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即纯粹以语言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些院校针对低年级的外语专业学生,课程教学通常包括阅读、听力、书写及口语等基础知识,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有外语文学、口译、笔译、语言学等。纵观整个教学结构,依然是纯语言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单一陈旧。
(二)教学模式陈旧
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教育并没有取得同步的发展速度,不仅教学理念传统落后,而且教学模式也非常陈旧,比较典型的就是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基础设施还是以往的状态,即黑板、收音机、粉笔等,这种传统的陈旧教学模式根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效果不高、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偏低直接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因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在上学期间,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纯粹的外语语言知识教学,这也就导致他们的知识储备比较单一的情况。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都不全面,则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教材中有关文化、法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时,教师通常只是对其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讲解,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很少做深入的探讨。
(四)教育脱离实际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当今不争的事实,同时企业用工荒、用工难问题也愈演愈烈,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与社会的脱节,当前很多人们依然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学校就是学校,是教育与培养人才的地方,企业就是企业,是生产与经营的场所,这种高校与企业相互隔开的状态由来已久。但是,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高校培育出的人才只是高校规划的人才,并非是社会中企业的所需人才,而企业所急需的人才,高校并不进行培育,这种相互脱节的情况就是造成当今人才无用武之地的根源。
三、外语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优化教学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按计划实施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培养外语类人才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各个高校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核心,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外语的应用特点与应用方向,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诸如商务英语、同声翻译、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多个发展方向。在深化改革高校外语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外语知识学习为重点,其他跨学科知识为辅助学习的课程设置体系,改变当今外语类人才知识结构的单一化现状,打造创新型的外语人才。endprint
(二)创新教学模式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延伸到了诸多领域,包括教育行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具有一系列优势,不仅能够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创造形象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与语言锻炼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外语教学环境,有利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实现,将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改革成以学生的理解与体验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信息的播送方与受众方进行迅速的信息交换是多媒体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有力的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段,促使互动式、交流式的学习模式得以实现。总之,多媒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成效的成果,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实践所证明。
(三)提升教师素质
强化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外语学习,这是现代化外语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外语教师赢得立足发展机会的根本基础。作为高校的外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外语能力,还要关注外语的发展形势,巩固自身的外语专业水平,承担起所肩负的社会与教育职责。同时,高校的外语专业教师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加强外语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外语教师要善于研究跨领域的知识。外语专业的教师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外语类人才,就不能受到所从事专业的束缚,停留于浅层次的教育与教学,要广泛的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进行跨领域知识的创造与研究,转变传统的机械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性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外语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敢于大胆创新,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学的激情与潜力。
(四)加强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外语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发现,作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不单单是简单的社会形态,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针对外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突出对他们的语言运用与语言技能的教育引导,突破以语言基础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语言的实际运用为核心的新思想,而且要把这一理念切实贯穿到教学实践之中。同时,高校应该依据外语教学的特征,开展情景交流、课堂讨论、新闻口述、模拟对话、视频制作等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水平与能力。另外,高校还要探索更多的实践教学途径,例如,举办大型的外语座谈会、外文歌唱大赛、外语交流晚会、组织多样化的外语演讲比赛、观看多国电影、听外语新闻、成立外语角等多种活动,增加学生外语锻炼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以及语感。
参考文献:
[1]白桂芬.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问卷调查及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 (4).
[2]贺小花.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岑红霞.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习动机激发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2).
[4]丁波,周丽娉.地方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2(4).
[5]刘美兰,吴宗杰.“话语、文化与教育改革:全球化视角下的外语学科转型”国际论坛综述[J].外国语,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