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王勇 胡溶冰
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建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述评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王勇 胡溶冰
摘 要:据统计,城市因能源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量的67%,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未来将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探索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之路是非常迫切的。本文首先对低碳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及具体策略的文献进行了分类评述。。
关键词:低碳城市 策略 述评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场所。据统计,全球80%的能源消耗量来自城市的各类活动,城市因能源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量的67%。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未来将加快城市化进程,而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又容易使人类遭受灾害的影响,打造“低碳城市”,提高生活品质,这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选择。“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探索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之路是非常迫切的,为此,系统梳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的文献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实现低碳目标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城市全面和谐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制定低碳城市建设战略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模式、推广有效的低碳技术等措施促进低碳城市建设。[1]
不过,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面临日益趋紧的碳约束;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大城市在国际低碳资源的聚集方面不具有优势。[2]
陈超凡、刘伟等(2013)认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制度体系不完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性制约着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进程;低碳城市建设基础薄弱。[3]这几点分析是从制度、基础及历史层面给出的,比较客观。
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具有长远性与全局性的特点,在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国家发展战略的性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荷兰、丹麦、芬兰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辉煌成绩,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项目管理是重要的环节。为此,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制度建设,加快立法。统一标识制度和低碳标准的制度建立至关重要。(2)制定低碳城市建设的国家战略、城市战略以及项目层面三个方面的规划。(3)放权给地方政府,使之真正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主导。(4)加大对新能源、碳捕捉技术开发、研究以及推广的财政投入。(5)低碳生产、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与生活齐头并进。(6)大力发展低碳文化教育,培养低碳意识和低碳理念。(7)加快碳税、低碳补贴和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4]
牛红武(2010)等认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在于首先确立以低碳排放的规划。建立碳平衡规划战略,其次要在方案内部实现碳排放平衡。[5]
对低碳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城市规划。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城市经济经济社会;其二是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其三是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应对气候变化建设实践来看,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包括空间布局及基础设施的低碳化、低碳生态系统和增强碳汇、能源供应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构建低碳社会消费模式等。[6]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两个可能的路径:一是以低碳为切入点,构建全新视角的规划体系;二是在现有体系基础上,实现城市规划体系的变革。第三条路径将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予以应用,则是更现实、更为可行的路径。[7]
罗巧灵(2011)认为,低碳社区规划建设一般要注重:(1)设计与所处的环境、城市气候特点相适应;(2)紧凑的空间结构模式;(3)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4)发达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5)在社区中建设与碳排放相适应的绿量;(6)地方材料的运用;(7)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8)建筑节能技术的运用。[8]
谢石营(2011)认为,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构建制度构架,从政策体系,部门规范和规划系统等层面实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9]。
刘中文(2010)指出,低碳城市建设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针,以实现清洁发展、高效利用为目标,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低碳发展之路。低碳城市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其发展战略模式包含4个参与主体,即政府、公众、企业及市场。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模式是若干子系统的综合体现,其基本着眼点是城市的远期利益。实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模式的保障体系: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技术保障;人才保障;市场保障;资金保障。低碳城市发展是一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10]。
不少学者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王莉(2010)认为,江西南昌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发展低碳技术,改善燃料结构;培养低碳理念,引导低碳生活,实施低碳消费模式;城市园林绿化,增加碳汇[11]。
低碳城市建设策略是在战略确定之后的相对具体的实施对策与方案,是具体到低碳城市建设内容的行动规则下的方案分解。初晓波(2011)在研究日本东京低碳城市建设经验之后指出,有必要反思造成当前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思考低碳城市建设的主题和前景;全面地评估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应该高度重视法制建设;需要增加国内和国际的合作。[12]
邱鹏(2010)在研究瑞典低碳城市经验之后指出,应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策略:(1)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现行规划体系;(2)不断调整优化城市能源消费结构;(3)稳步提升低碳技术水平;(4)大力拓宽建设资金的投融资渠道;(5)着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6)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13]
陈蔚镇(2010)以城市能耗的来源为研究视角,提出了对策。研究表明,由产业、交通与建筑能耗三部分构成了城市能耗的主要部分,为此,低碳城市的发展包含三个重要的路径,就是选择社会性路径、空间性路径与技术性路径,并且这三者都是相互关联的。[14]
袁晓玲(2010)从更加宏观更加系统的低碳城市体系构建的角度提出具体的策略。主要包含五个支撑体系:低碳理念体系、低碳技术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生产体系与低碳金融体系。这五大体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15]。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低碳城市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价值现状。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同样具有中国特色,陈建国(2011)认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是:(1)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低碳化。(2)实现城市社会生活的低碳化。[16]这些对策与其对低碳城市概念的理解相一致的,他理解的“低碳城市”就是以技术的开发为手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实现低碳化。其实,低碳城市仅仅从生产与生活两个层面来理解,可能还是比较狭窄,仅仅依靠技术,可能未必可以解决问题只根本,“武器论”不可能带来彻底的革命。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区别,如果具体到城市,个性化就相对更加明显。倪外(2010)指出:“低碳城市是一个系统集成的总体,低碳城市建设的七个子方面,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低碳能源、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及低碳管理与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17]这七个方面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其他城市的低碳城市的对策基本在这个范围,例如,曹坤源(2011)提出合肥市发展低碳城市的对策:构建低碳交通;提倡绿色建筑;发展低碳工业。[18]李向阳等(2010)提出南京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实现社会发展低碳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19]
对低碳城市成效的评估研究也不少,陈浩(2011)构建模型,分析了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进而提出需要从人口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绿化结构方面来采取措施。张炜铃等对北京市经济、能耗状况以及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度量,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引进碳价格制度及征收碳排放税,发展新的清洁技术、倡导绿色消费等;提出单位GDP能耗、碳生产率、人均碳排放等约束性目标值。
参考文献
[1] 刘伟,刘亮,陈超凡,戴睿,藏蕾.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13(4).
[2] 刘军.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经验及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 陈超凡,刘伟,刘亮,桓汉青.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
[4] 张兵.西方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借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5] 牛红武,田国行.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背景下的低碳规划[J].林业经济,2010(9).
[6] 庄贵阳.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8)
[7] 钱紫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J].重庆建筑,2011(4).
[8] 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
[9] 谢石营.低碳城市发展行动框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6).
[10] 刘中文.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11] 王莉.低碳经济下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12] 初晓波.日本的低碳城市建设——以东京都为中心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1(12).
[13] 邱鹏.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新路径——瑞典经验借鉴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
[14] 陈蔚镇.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性思考与路径选择[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2).
[15] 袁晓玲.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0(5).
[16] 陈建国.低碳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的政策选择[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2).
[17] 倪外.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18] 曹坤源.低碳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19] 李向阳,黄芳,李瑞晴.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现实挑战和路径抉择[J].唯实,2010(Z1).
作者简介:王勇(1969-),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社科部副主任,教授,在读博士,浙江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胡溶冰(1988-),女,浙江丽水人,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4(b)-1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