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中考核的时候。
马不停蹄地跑过上半年,是时候停下来稍作整理,再继续上路。上市公司要整理一下财报,告诉投资人自己做得多好;员工要整理一下KPI,告诉公司自己完成了目标。
说起KPI,恐怕多少人都恨不得能把它咬碎了吐地上再踩两脚。这种把工作量化为具体指标的考核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既举足轻重,又时常力有不逮。KPI像是一条生死线,强压之下,员工化身为田径运动员,一心只想着撞线,过程被放置一边。
我们正在远离生产型社会,进入到崭新的体验型社会。至繁终将归于至简,对着Excel表格逐项打勾的量化型考核,正在让位于用户打分的体验型考核。
淘宝希望用好中差评发起用户评价体系,进而影响卖家排名。但不允许差评存在的制度,却衍生出卖家和买家的差评战争,成为一道扭曲的风景线。这种以惩戒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只是披上了体验外衣的KPI。在卖家心里,这种体验度才真的值一个差评。
Uber显然吸取了淘宝的教训,把对司机的考核从5星好评改为了4.8星。淘宝的评价是惩罚式的,不允许出现差评,而Uber则是激励式的,包容差评的存在,但只有达到4.8分才能领到不菲的奖励。
4.8分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巧妙的黄金分割点。司机如果不小心得了一个4分,那么就需要再完成4个5分的单,将平均分抬高到4.8分。但如果这个点是4.9分,那么司机就需要多得9个5分才能提高平均分,难度翻了不止两倍。
Uber没有规定司机必须完成多少订单的KPI,但为了领取奖励,司机们不得不“跑起来”,这保证了Uber平台上有足够多的活跃司机。而为了拿到5分评价,司机们自然会竭尽所能地“讨好”用户,这不就是极致的用户体验吗?
以绩效主义为灵魂的KPI,诞生于流水线上。在数得清螺丝钉有多少颗的工业时代,KPI是企业发展的黄金线。在回归人性的互联网时代,KPI成了勒住企业的生死线。员工终归不是生产机器,企业既不能全盘控制,也能不如先知一般,对员工需要做的每一步都先知先觉,并量化固定。真如此,员工工作就会变得像用家用电器:阅读说明书,然后按指示操作。这样机械的企业里,要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
平台正成为趋势,过去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平台提供者与服务提供者间的微妙合作。平台上拥入了大量的淘金者、手艺人、技术极客……过去那种公司中心论,终会被互联网冲得分散瓦解。员工需要直面的不再是五感全无的工业品,而是有复杂细腻感知能力的用户。互联网填补了企业与用户间的鸿沟之后,比赛从完成“规定动作”,进入到“自选动作”的环节。用户既是看台上的观众,也是手握评分权的裁判。
当我们被迫将用户放手交到专车司机、上门美甲师、快递哥手上时,我们就必须学会找到那个黄金4.8分——那个或许不够完美但却更加真实,或许没有让效率最大化但却是最优解的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