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已全部拿到“通行证”。它们都设在哪里?业务模式定位有何特色?谁的股东实力更强?
注册地分布与业务模式
从注册地来看,五家民营银行反映了中国的经济现状,范围覆盖整个沿海发达地区和三大经济圈。其中,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有三家民营银行分布。
从业务模式和定位来看,五家民营银行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小微企业及个人业务。天津金城银行更强调“公存公贷”,零售业务和对公业务大致三七开。此外,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得益于互联网优势而不设实体网点。
股权结构与主发起人背景
五家民营银行都由两家以上主发起人(持股比例超过10%),结合当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东数量由6家到16家不等,主发起人的持股比例充分体现了制衡原则。
存在50∶50对峙的可能性,股权过于集中,存在两三家股东串通包办、排挤其他股东的可能性。
存在50∶50对峙的可能性,股权过于集中,存在两三家股东串通包办、排挤其他股东的可能性。
第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差过大,小股东股权分散,大股东“一股独大”,存在完全控制的可能性。
两家主发起人持股比例相差小,存在被第二、三股东挟持的可能性。股权过于分散,也存在50:50对峙或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
既避免了形成50∶50的对峙局面,又杜绝了两大股东串通包办的可能性,比例最佳。
结语
首批民营银行出生在中国金融改革的背景之下,但其前行道路却并非一片坦途。差异化监管政策还未出台,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银行盈利压力增大。未来民营银行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