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的“杨格定理”与产业间协调发展
——关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开放一个动态分析模型

2015-07-14 11:40:17杜曙光李亚男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规模进口

杜曙光,李亚男,刘 刚,3

(1.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曲阜273165;2.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276826;3.清华大学《资本论》与当代问题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产业经济研究

开放条件下的“杨格定理”与产业间协调发展
——关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开放一个动态分析模型

杜曙光1,2,李亚男2,刘刚2,3

(1.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曲阜273165;2.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3.清华大学《资本论》与当代问题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在要素无限供给的条件下,用动态分析重构杨格定理模型,以解答“封闭等于落后”的发展命题。把这个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可以准确地说明如何发挥国际贸易的作用,推动发展中国家走出产业结构僵化的困境。通过对产业间动态比较优势的分析,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由出口导向战略到进口替代战略转化的路径和逻辑过程。

关键词:对外开放;国际贸易;杨格定理;产业结构;出口导向;进口替代;产业升级;产业差异;动态比较优势

一、引言

“封闭等于落后”是一个被经济发展史反复印证的真理。经济发展的成功,离不开对外开放与国际贸易的作用;实行封闭政策,则必然致产业结构的僵化和经济发展的停滞。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不断打破或避免产业结构的僵化,为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因此,要准确理解国际贸易在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首先需要解释的就是为什么封闭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僵化和经济发展的停滞;其次再进一步解释国际贸易是如何打破或避免这种产业结构僵化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为我们提供所需的答案①。从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来看,国际贸易在经济发展具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被认为是与国际贸易问题无关的“杨格定理”,反而为解开“封闭等于落后”命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依据杨格定理,“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但市场规模反过来又受到劳动分工的影响。这种循环关系意味着一国可能会经历自我加强的工业化(或者无法实现工业化)”。通常,关于杨格定理的模型,往往热衷于它对国内产业结构“自我演进”机制的解释,而没有能够将这一定理发展到开放条件下,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我们尝试提出一个开放条件下的杨格定理模型,用以解开“封闭等于落后”的发展命题,阐释国际贸易在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二、封闭等于落后:封闭导致产业结构的僵化

我们构建一个关于产业间交互供求机制的“杨格定理”模型,通过动态分析来回答“封闭等于落后”的发展命题。

(一)前提条件与静态数量关系

1.生产函数:技术差异。我们假定现代经济部门中,存在三种技术形式:一般(general scale)技术、规模化(middle scale)技术和大规模(large scale)技术,以q表示产量,f表示要素数量,三种技术的生产函数分别为:qg=αg+βgf;qm=αm+ βmf;ql=αl+βlf。这三种技术,规模越大,代表技术水平越高,要素边际效率越高,固定成本也越高,即:αg>αm>αl,βg<βm<βl,我们的讨论从一般技术开始,假定在一般技术中αg=0,βg=1。

2.成本函数:要素无限供给。越高水平的技术,要素价格w越高,因此,三种技术下的成本cg=wgf、cm=wmf、cl=wlf,有wg< wm

假设发展中国家总量的或潜在的要素数量为F*,除现代经济部门的要素总量F0,在落后地区和落后部门③有大量的要素F*-F0处于低效率使用状态,这些要素的报酬w′,远远低于现代部门的要素报酬:w′

图1

图1 ′现代部门各产业的要素供给

3.市场条件与价格形成:源自杨格定理的产业间交互供求。基于杨格定理,我们这样理解产业间的供求联系:任何一个产业生产的产品最终都要提供给其他产业部门,以换取其他产品用于生产或消费,而这一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数量与所获得的产品数量之间的比率,就是这种产品的实际价格④。产业之间的供求联系,用产业间的需求弹性来表示:产业A对产业B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产业A的产量qA变化百分之一,引起产业A对产业B的需求量DAB变化的百分比:(△DAB/DAB)/(△qA/qA)。假定任意两个产业之间的产品不存在替代关系⑤,因此,产业间的需求弹性不受价格的影响,保持不变:如果除产业A外,其他产业的规模都同比例增加,那么,各产业对A产品的需求总量也同比例增加,而如果产业A的规模变化比例不同,则会出现A产品价格的变化⑥。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加入产业间的对称性假设:我们假定,初始条件下各产业的要素使用量相等,均为f=F/N;初始条件下各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同,都采用一般技术,所以各产业的产量相等,均为qg。假设各产业的产量单位均为一单位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因此,生产函数曲线是一条45度线。我们还假定各产业间的需求弹性是对称的,因此,每一个产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规模取决于各产业的平均产量。假定N足够大,一个产业的产量变化不足以影响各产业的平均产量水平。在上述条件下,相互竞争导致各产业每一单位产品的价格相同,设为1,因此,收益为r=qg×1=qg,收益曲线与产量曲线重合;要素市场的竞争会导致一单位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也是1,wg=1,因此c=1*f=qg,成本曲线也是一条45度线。

(二)动态分析:目标与困境

综合前面的初始条件,我们不难得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发展目标。

1.比较静态分析:规模扩张与技术进步。首先,不难看出,未开发要素F*-F0的存在,导致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每个产业的要素使用规模都处于较低的f0水平上,每个产业的生产规模都被限定在qg0上,交互供求的各产业之间的市场规模也被限定了,每一个产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规模也都只有qg0⑦。其次,这种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局限,也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现在能够清楚地看到的是,由于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限制,大规模技术是明显不合算的:ql0< qg0,同时ql0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f0的水平上,虽然,大规模技术是不合算的,但是,规模化技术却似乎是可以实施的:qm0>qg0,而且qm0>cm0。然而,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即使是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要素使用规模,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技术改进,也是非常困难的——对这个问题,需要用动态分析来解释。

2.动态分析: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的困境。现在我们就以动态分析来回答为什么在f0水平上,规模化技术的实施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正是我们要阐述的,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会面临产业结构僵化的发展困境。假定f的变化量是利润的函数,即△f=ε(r-c),其中ε>0⑧。

如前所述,在初始条件下,各产业的产出水平都仅为qg0⑨,每一个产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规模也只有qg0。我们假定产业A为某一中等或高等层次的产业,在其他产业都实行一般技术的条件下,产业A将自己的生产推进至规模化技术,其产量可以由qg0增加到qm0。我们来看一下产业A的收益。先看A产品的价格:由于其他产业的规模未变化,在对称的交互需求条件下,产业A要以数量为qm0/N的A产品与每一个产业交换,交换获得的每一种产品的数量为qg0/N,也就是说,A产品的价格不再是1,而是pA=qg0/qm0,因此,产业A的收益为rA=pAqA=(qg0/qm0)qm0=qg0。而产业A的成本则是cA=cm0,qg0< cm0,故△fA=ε(rA-cA)=ε(qg0-cm0)<0,fA减少,产业A的生产规模要下降。如图2所示,fA的稳态均衡结果是fa:在fa的右侧,qg0cm,故△fA=ε(rA-cA)=ε(qg0-cm)>0,fA增加。此外,产业A还可以在提高技术的同时,就缩减其产量规模,从而避免出现亏损⑩,但是,其稳态均衡结果最终是一致的。同样的道理,如图2′所示,任何一个产业,以一般技术扩张其生产规模,也会遭遇产品价格的下降,形成亏损:如产业B将要素使用规模扩张至fb,会遭遇qg0-qgb<0,相应的,△fB=ε(rgb-cgb)=ε(qg0-qgb)<0,需要缩减其生产规模。同样的道理,fB的稳态均衡结果是f0。可见,发展中国家要扩张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其困境在于:在其他产业的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扩张其生产规模。也就是说,产业间的交互供求关系,同时也锁定了任何一个产业的生产规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产业间的“锁定效应”。

图2

上述结论正是经济发展理论中所讲的“投资不可分”和“货币外部性”,在传统理论中,应对这种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补贴,即政府对先行扩张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以弥补其价格下降的损失,鼓励它们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个就是“大推进”,或者称之为“均衡增长”,即政府同时调控各产业部门,让他们按供求比例,同步扩张生产规模。显然,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大量的直接干预,学者们往往担心,这会引发腐败问题,而且要准确确定补贴量的多少,把握各产业间的规模比例,往往也是很难的。此外,由于这两种方法使政府直接干预了企业的生产和交易行为,对市场调节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⑪。

现在,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在封闭条件下,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经济发展困境的原因:在市场调节下,任何试图打破稳态均衡,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的产业,都会遭遇产业间“锁定效应”的惩罚;而借助政府的作用,以政府干预的方式来避免或抵消这种惩罚,则容易损伤市场调节,导致低效率,甚至不当的干预会造成产业结构的扭曲。

这种“无出路”的困境,其实正是对“封闭等于落后”命题最好的解答。而问题的正确答案也正是:只有在开放条件下,合理发挥国际贸易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才能真正走出上述发展困境,实现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要解释这一答案,我们还需要将我们现有的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引入国际贸易因素。

三、引入国际贸易解开“发展困境”:最初的“出口导向”

要在开放条件下引入国际贸易因素,首先需要讨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贸易条件,明确发展中国家出口什么产品、进口什么产品,然后再分析进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价格差异与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最初出口哪些产品

国与国之间要形成国际贸易,其条件是两国之间的产品价格要有差异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价格差异主要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初始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价格都是1。在我们所提出的模型中,放弃要素无限供给假设,也很容易得出发达国家的产品价格,对此,我们以图3、图4来简要说明。

图3

图4

图3展示了一个实现了资源全面开发的发达国家,其三个层次产业的生产规模分别为qg*

将图4的结果与初始条件、图2或图2′的情况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的特点在于:中高层次产业的高效率特征已经显现出来,中高层次产业的以较多的产量qmm、qll换得低层次产业较少的产量qgg。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中高层次产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qgg/qmm<1,qgg/qll<1,而低层次产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这一结果可以回答:与发达国家发生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家,最初要出口低层次产品,进口中高层次产品。

(二)初始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演变——“出口导向”

根据前面的结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初始条件相比,发达国家低层次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设为pD>1⑯,但是,考虑到国际贸易要付出较多的交易费用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难以享受到pD的价格,而只能得到pDk的实际报酬,其中0< k<1,而(1-k)pD则为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多支付的那部分交易费用。如果有pDk>1,即剔除了交易费用的影响后,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产业依然可以享受到比国内价格还高的价格,那么,较高的价格和收益,将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低层次产品,我们将r=(pDk)qg,在图5中用点虚线表示。

图5

这里,依照新古典经济学中惯用的“均衡分析”,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来:出口拉动发展中国家低层次产品的需求,从而拉高产品价格,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低层次产品的价格与发达国家一致,低层次产业的收益线最终变为r=pDkqg。然而,这种“均衡分析”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无限供给条件会导致:在需求的拉动下,低层次产业能够以不变的成本无限弹性地扩大低层次产品的供给,因此,低层次产品的国内价格不会被拉高。这就导致了一个主流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所无法接受的“非均衡”结果,即一个“一物两价”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产业,在以较高的价格出口低层次产品的同时,国内的低层次产品却保持原有的价格不变。然而,在要素无限供给条件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学所“无法接受”的这种“非均衡”结果,在那些处于经济开发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实状态。我们从图5中的B点出发,做一条与r=(pD*k)*qg线相平行的点虚线BC,折线0BC才是发展中国家低层次产业实际的收益线。

很明显,在B点的右侧,低层次产业的收益线BC在其成本线cg=wgf的上方,开放条件下,较高的国际贸易价格使得低层次产业处于明显的盈利状态rg-cg>0,在f的动态学上:△fg=ε(rg-cg)>0:低层次产业的要素使用量会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会持续扩张下去。这正是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最直接的影响:低层次产业作为出口导向产业率先实现了规模扩张——出现了“出口导向”式的产业结构演变。

到此,我们有必要就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演变的差异进行归结性的比较,从而进一步剖析我们在开篇时所提到的国际贸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锁定效应”的实质就是在封闭条件下,存在“互补”关系的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各产业要发展,就必须依照这种比例关系“齐头并进”。然而,各产业都是独立决策的,这种步调一致的“齐头并进”不可能实现,而一旦出现步调不一致,那么,任何一个率先扩张的产业,都会遭遇到市场价格的下降而缩回到原有规模。最终,经济系统还是要被锁定在原有规模上。在这种条件下,以政府计划的方式来推动各产业的“齐头并进”,或给那些“先行产业”以补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国际贸易因素的引入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克服“锁定效应”的可能:开放条件下,任何一个参与出口的产业都可以在其他产业规模不变的条件下,“自由”地扩张其生产规模,而不必再“遵守”原有的“齐头并进”要求。因此,任何一个产业,只要能够参与出口,就可以“独自”扩张,这种扩张不但不会再受到价格下降的“惩罚”,反而会因享受到了较高的外贸价格而盈利。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因素的引入,“轻松”地解开了原有的“发展困境”:实行对外开放后,出口导向产业完全可以步调“不一致”地依据自己发展的需要,通过参与国际贸易,顺利地实现其规模扩张。

四、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进口替代

本部分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产业优势从出口导向产业向进口替代产业的动态转化,并借助这种“动态比较优势”,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过程。

(一)中高层次产业的市场条件

如果只把目光放在低层次产业的收益线上,那么我们会认为:在要素无限供给条件消失之前,低层次产业的扩张会一直持续下去。而如果考虑到中高层次产业的技术改进,那么我们会发现,除了投资低层次产业的扩张和出口,还可能存在更好的投资项目——这就是投资中高层次产业的技术改进,发展进口替代项目。我们以某一中高层次产业A为例:以我们原有的模型为基础,在图6中,以qm0为高度做一水平线,水平线qm0与折线0BC的交点S的横坐标记为fs。产业A要在f0的要素使用规模上推行规模化技术,其产量规模将达到qm0,比原来多生产数量为qm0-qg0的产品。而参与出口的低层次产业,当要素使用规模达到fs时,其产量中超过qg0水平的产量qgsqg0,需要参与国际贸易,各产业分别以数量为(qgs-qg0)/N的低层次产品换取数量为(qm0-qg0)/N的A产品。显然,在技术改进后,产业A可以凭借扩张出来的产量为低层次产业提供相当于他们参与国际贸易时的交易条件,从而实现“进口替代”:为每一个低层次产业提供数量为(qmo-qg0)/N的A产品,同时也从每一个低层次产业那里获得数量为(qgs-qg0)/N的低层次产品。最终,各低层次产业可以吸收的A产品总量是(qmo-qg0)/N×(N/3)=(qmo-qg0)/3,同时,这些产业也为产业A提供了(qgs-qg0)/N×(N/3)=(qgs-qg0)/3水平的收益。

图6

各低层次产业的出口已经带动了各中高层次产品的进口,这就为产业A提供了现成的国际贸易渠道,剩余的A产品(2/3)(qmo-qg0),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换取其他中高层次产品——扣除交易费用,其收益为(2/3)k(qmo-qg0)⑱。这样一来,再加上国内市场上销售的A产品的收益qg0,产业A的收益就是rA=(1/3)(qgs-qg0)+(2/3)k(qmo-qg0)+qg0=(1/3)qgs+ (2/3)(kqmo+(1-k)qg0)。

(二)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条件

明确了产业A在技术改进后的收益,就可以得出产业A的利润――如果产业A在技术改进后,其利润能够超过,已经借助国际贸易而率先扩张的低层次产业的利润水平,而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这种趋势,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将发生由低层次产业向产业A的“动态转换”,产业A所代表的中高层次产业,具有实行技术改进,扩张生产规模,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不仅如此,诚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低层次产品出口所引发的中高层次产品的进口,也已经由国内生产所取代。因此,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实现,所需的条件就是:πA>πg即πA-πg>0。

在f0水平上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得出:

因此,要实现πA-πg>0,需满足:

如果我们允许中高层次产业可以在大于f0的要素使用规模上进行技术改进,那么,我们还可以将f作为自变量,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讨论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条件。更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把低层次产业在初始条件下所占的比例设定为较一般的形式:λ(当然0<λ<1),而不是1/3,那么,我们可以得出:

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中高层次产业能够实现“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条件为:

在上述条件中,k、pD和λ是交易条件,而αm、βm、cm和cg0则代表了技术条件,而无论是在f0水平上还是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得出的最终结果都可以表述为:规模化技术在产量上的扩张乘以交易条件所构成的乘数后,要超过规模化技术在成本上的增长。

(三)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影响因素

求解πA-πg关于各因素的导数,我们就可以明确得出,各方面因素是如何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

1.技术因素。技术因素的影响最为清楚,总体来说,中高层次产业的产量水平提高得越快,即qm0-qg0越大;成本提高的越慢,即cm0-cg0越小,中高层次产业的优势也就体现得越明显,相应的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也就越容易实现。

2.贸易条件因素。在上述结论中,交易条件因素为ch= (1-λ)k+(1+λ)/(kpD)-1,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得出ch>0必然成立的结论,而一旦出现ch≤0,则必然有ch(qm0-qg0)

下面来说明一下交易条件的优劣具体体现在哪些因素上:

我们看一下国际贸易价格pD的影响,chpD′=-(1+λ)/ (pD2k)<0,即pD越高,越不利于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的实现,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pD是低层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它越高,低层次产业的优势越明显,而中高层次产业的优势则要相对被“比下去”,从而不利于后者的“反超”。

我们再来看k的影响,我们求ch关于k的一阶导数可得chk′=1-λ-(1+λ)/(k2pD),可见,如果1-λ>(1+λ)/(k2pD),即k2(1-λ)/(1+λ)>1/pD,也就是说,如果pD足够高,能够抵消国际贸易交易费用和国内产业结构因素,那么,chk′>0,国际贸易的交易效率越高,越有利于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相反,如果低层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较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际贸易反而会更有利于开发国内市场,发挥中高层次产业的优势。这一结论显然要比平时所得出的,国际贸易效率提高必然有利于或不利于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单向结论有明显的区别,其实这也正体现了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演变的复杂性。

与k类似的还有产业结构因素λ,它对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影响同样不是简单的单向结论,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chλ;=1/(kpD)-k,1/(kpD)>k,pD<(1/k2)时,即低层次产业产品的国际价格相对较低,而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较高的情况下,低层次产业所占的比重λ越高,中高层次的优势越容易体现;反之亦然。

上述分析充分体现了我们所述各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明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交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国际市场价格以及本国产业间规模比例这三方面因素,它们交织在一起发挥其影响。这种影响又与技术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一国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而我们所得出的模型与公式,正是对这种复杂关系的一个直接的定量概括。

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逻辑同样存在于高层次产业向大规模生产技术的过渡上:当中高层次产业已经实现了由一般技术到规模化技术的过渡后,高层次产业的生产由规模化技术向大规模技术过渡时,所发生的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过程,其“动态比较优势”转换的基本逻辑,也与我们的上述分析相同。而这种连续的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过程,也正是经济发展中反复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这也正是开放条件下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本机理。

五、产业间差异与政策原则

现在我们在上述基本机理的基础上,讨论在哪些问题上政府可以发挥其作用;并尝试突破产业间的对称性假设,通过讨论产业间的差异,得出相关政策的基本原则。

简而言之,政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可以发挥其产业“助推”作用,即为各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改进,提供相应的政策推动,加快其发展进程——而政府采购、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技术改造的信贷担保等等,都是可供政府选择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发挥其国际贸易调节作用,即通过影响各类产品的进出口条件,为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而如果要具体解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应该“助推”哪些产业,应该怎样调节国际贸易条件,则需要结合产业间差异来具体分析。我们以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顺序来阐述各产业间差异,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pDk:出口导向中的产业差异

初始条件下,参与出口的低层次产业,其产品的国际价格有高有低,进出口的交易费用也各有差别。可以肯定的是:pDk越高的产业,越容易成为最早的出口导向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对外开放的早期,政府除推动出口导向产业扩张其生产规模外;在国际贸易调节方面,政府也应注意降低这些低层次产业的交易费用。此外,对于那些由低层次产业扩张所引发的产品进口,如中高层次产品的进口,低层次产业所需的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进口,政府应适当降低其关税,以提高交易效率。

(二)产业需求弹性:产业间拉动效应的差异

各产业间的需求弹性互有差异,因此,出口导向产业的扩张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也视产业间需求弹性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同样的道理,在出口导向产业中,产业需求弹性越大,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就越大。这对于政府的政策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在推动早期出口导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视各产业间需求弹性的差异,首先选择那些对国内产业拉动效应较高的低层次产业,作为发展出口导向产业的重点支持对象。

此外,低层次产品的出口所引发的中高层次产品的进口量,也视产业间需求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进口量越大的产品,进行进口替代后,所能形成的国内需求规模也就越大。在实施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提高这些进口产品的关税,降低进口品的竞争力,为国内中高层次产业实现进口替代创造条件。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不具备πA-πg>0的技术条件和交易条件,就盲目地提高进口品的关税,其结果难免会事与愿违。

注释:

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在节约成本、增加效用方面的“福利增进”作用,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②也就是说,低层次产业只能用一般技术来生产;中等层次产业可以用一般技术或规模化技术生产,而高等层次产业则可以用一般技术、规模化技术或大规模技术来生产。

③这些落后部门多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我们所讨论的产业结构中不包括这些部门。

④这一假定也是进一步明确,产品的价格在本模型中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取决于各产业的产量比例和产业间需求弹性——某种产品的价格取决于这一产业的产量是多少,以及其他产业有多少产品与之相交换。

⑤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划分产业时,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均划分为同一产业的产品。

⑥相反,稳定的需求弹性还会导致:如果其他产业的产量都没有变化,产业A的产量单方面增加,其结果也只能是部分A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或者改变A产品的交换比率,以更低的价格与其他产品交换。

⑦在对称性假设下,每个产业所占有的市场规模也是市场总规模的N分之一。

⑧这是最常见的动态分析观念,其经济学意义为:赚钱的企业会投入更多要素,亏损的则会缩减其生产规模。

⑨这即是我们的假设,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要面对的普遍现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规模往往从低于qg0的水平发展而来,而在更低的产量水平上,一般技术往往更有优势,而通过我们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要改变这种“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⑩可见克鲁格曼(克鲁格曼,2000)的讨论,只是在他并未通过动态分析,找到最终的稳态均衡结果。

⑪这种政府干预手段曾经在上世纪中叶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盛行,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上述明显的缺陷,最终结果并不是很成功,在上世纪末,这种做法已经不被理论界所看好,甚至曾经出现了完全反其道而行的所谓“华盛顿共识”。

⑫国际贸易理论各流派关于国际贸易动因的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到两国之间产品价格的差异上,明确了价格差异,也就明确了出口哪些产品(本国相对价格低的产品)和进口哪些产品(本国相对价格高的产品)。

⑬我们也可假定要素的价格由中等或高等层次产业的要素边际报酬来决定,但是,在这里的分析中,三个部门没有同时达到完全竞争均衡,因此,假定不同的产业部门处于竞争均衡,得出的要素价格是不相同的。

⑭如果我们假定的是高层次产业处于完全竞争均衡,要素价格取决于高层次产业的边际报酬,那么,我们得出的结果将是高层次产业部门收支相抵,而中低层次产业部门处于盈利状态。

⑮当然,如果我们假定已经处于完全竞争均衡的产业不是低层次产业,那么发生要素使用规模变动的产业将会不同。如果我们假定是高层次产业处于完全竞争均衡,则会导致其产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但是所有要素均已经开发完毕,最终会导致中低层次产业争夺高层次产业要素使用量,最终导致三个产业的要素使用规模都调整。甚至我们可以不假定任何一个层次的产业处于完全竞争均衡状态,而只给定一个要素价格,那么,三个产业也会各自依自己是处于亏损或营利状态而出现规模的萎缩或扩张。

⑯这里讲的价格依然是相对价格,低层次产品的价格,指的是低层次产品能够换取的中高层次产品的数量。

⑰其实国内交易也存在交易费用的影响,但是各产业之间的影响往往都是相互对称的,所以在讨论国内产品交易和价格形成时,并未讨论交易费用的影响,但是,当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同时讨论时,由于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要高,因此,国际贸易所多支付的那部分交易费用,必须考虑在内。此外,与前面的相对价格相对应,这里的交易费用不仅包括产品出口支付的交易费用,还包括进口其他产品所要付出的交易费用,进口关税就是其典型代表。

⑱与前面的分析类似,产业A也处于一种“一物两价”的“非均衡”状态,不同的是,这里表现出的是,多生产的那部分A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卖了出去。

⑲qm-qg0>0,ch≤0;ch(qm0-qg0)≤0;而cm0-cg0>0,故有ch (qm0-qg0)

参考文献:

[1]Kevin M. Murphy,Andrei Shleifer,Robert W. Vishny,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5).

[2]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3]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蔡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

[5]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黄胜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5-0081-07

收稿日期:2014-0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升级战略研究”(11BJL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横向产业国际分工、自主创新与‘中国制造’升级”(09YJA790116);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山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升级战略研究”(201103106)

作者简介:杜曙光(1970-),男,山东垦利人,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Young Theorem and Industri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under the Opening Condition

Du Shuguang1,2, Li Yanan2, Liu Gang2,3

(1.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2.Economics School,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China;

3.Research Center of Das Kapital and Contemporary Era Item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unlimited fact supply, the paper uses the dynamic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Young theorem model. This model can appropriately answer the proposition development of "behind closed equivalent". The model can be extended to the open conditions, it can explain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rive the developing country to step off industrial set-ups ossification difficult position. By analyz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inter-industr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transition path and logical process which the developing country replaces strategy from exporting guiding strategy to entering port.

Key words:open to the outside, international trade, Young theorem, industrial structure, export orientation, import substitution, upgrade industries, industrial discrepancy,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规模进口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4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塑料助剂(2019年3期)2019-07-24 08:51:20
规模之殇
能源(2018年7期)2018-09-21 07:56:14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汽车零部件(2017年2期)2017-04-07 07:38:47
数据进口
汽车纵横(2017年3期)2017-03-18 11:21:22
数据—进口
汽车纵横(2016年9期)2016-10-27 12:48:07
数据 进口
汽车纵横(2016年8期)2016-09-24 15:39:05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国际贸易(2015年12期)2015-03-10 10:36:12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