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马永林 (青海省大通县斜沟乡中心学校 8101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新的教学理念如春风迎面拂来,虽然许多教师也在积极转变着自己的角色,但是语文课堂的陈规陋习仍然存在,语文教学仍然难见成效。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六方面入手谈谈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模式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模式 优化 成效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它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尝试与革新,是对原有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添加,这种改革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花架子”形式,不是为片面追求课堂的“快乐”而改革,而是在有效的课堂指导模式下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那怎样的教学模式才不是单纯走形式之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快乐,进而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课文——学习词句——讲述主要内容——课后习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虽然花费的时间较短,从表面看一直是在授课教师的掌控下按序进行,从浅显意象上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但由于教学形式单一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在长此以往中学生会对这种模式产生排斥感,由此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在讲课时抓住时机“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到名人传记时通过搜集的相关名人的史料和“伟绩”让学生切身感受;在讲到故事性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大胆改编故事,以体现对课文思想的把握;在讲到介绍风景的文章时,可以通过浏览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授聂华苓女士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教师可用截取的《南京.南京》片段加深学生对法西斯侵略战争残酷暴行的体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对和平有更大的感触和渴望。又如,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声情并茂的视频朗读会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在繁花嫩叶、蝶飞蜂舞中品味大师的名作,必定是一种情感享受,在视频引领下去感受春之美,品味“春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走着”效果会更好。这比利用传统的讲授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更有效。
语文教学中依据单元交际内容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交际欲望,习得交际文明用语,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因此,教师要经常在语文课堂中展开辩论活动。如八年级上册中就有走上辩论台的活动设计:畅谈克隆技术。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辩论,明确我们人类理智的选择:克隆技术在引领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类的道德底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学会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辩论。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思想的火花才能在脑海里碰撞,交际情绪才能越来越高涨,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组合的准确性。
班级当中学生学习成绩定是良莠不齐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虚心乐学的小组长来帮助大家学习,即创设“兵教兵”学习模式,以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团队。每个小组中应安排不同基础的学生,并针对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共同进步。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会将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载体,在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的理念指导下牢牢抓住课本不放,生怕学生的理解会和自己的“预设”有所不同。为此,要解决过于依赖教材而使学生思维受限的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就不能局限于课本,而应对课文的内容做出极限拓展。这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好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把教学内容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这个“动”不光是眼和手,它需要所有的感官全方位参与。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如在秋风送爽的季节:走进秋天,亲身体验——“认识身边的秋天”是个不错的选择。秋天,教师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在树下捡飞舞的落叶,在田间看滚滚的麦浪,在山涧听潺潺的流水,在山头听清脆的鸟鸣,教师和学生共同观察、感受、交流,收集秋天的“图片”“音乐”。这样,就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联想力,使他们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带学生看一看《故宫风云》等视频,先让学生故宫有个大概了解,从而在教师的讲解中更好地把握故宫的布局,感受皇权的威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和把握作者对内容的安排,从而加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积极、有效的评价对课堂的成败至关重要。俗话说的好,“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表扬学生,适时鼓励他们,能让他们对学习有不懈的前进动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快乐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素养是学生终身需要的。所以,主动地探索、钻研更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乐在其中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责编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