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

2015-07-14 12:48于昊燕大理大学文学院671003
大众文艺 2015年23期
关键词:云南文化发展

于昊燕 (大理大学文学院 671003)

本土文化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

于昊燕 (大理大学文学院 671003)

云南高等教育事业源远流长,与云南本土文化的特质、内涵、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云南应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和历史机遇面前发扬云南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扬长避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内涵发展。

民族;边疆;跨越

云南高等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在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的基础上形成了开放、包容、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基本形成了包含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在内的基础深厚、系统完整的民族教育框架体系。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发展趋势与国内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形成的新挑战,云南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和历史机遇面前发扬云南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扬长避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云南本土文化的特质与内涵

云南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多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价值理念层面形成了以“民族性”和“边疆性”为特色的独特而深厚的精神气质、心理积淀和思维模式。

1.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形成多维文化特质

云南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属于边疆省份,边境线1941公里,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在地理上,成为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自然结合点;在文化上,成为中国轴心与东南亚轴心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云南与东南亚各个国家交往频繁,茶马、盐马之路、滇越铁路构成异域文化进入云南的主要通道,云南由此同时兼有了两地许多文化特征,并彼此进行传递。云南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有“植物王国”“动物世界”以及“矿产宝库”的美称,同时占全国半数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就有25个,云南独有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500多万,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农耕、畜牧、采集、渔猎等。因此,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云南汇集,形成了云南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2.强烈的忧患感责任感与内向稳态文化心理结构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左右,横断山脉切断东西向交通,人口多分部于山地间的坝区。云南的传统居住区域往往以坝子为核心,以坝子边缘的山地为外围,从坝子与坝子之间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

一方面,云南由于山岭阻隔形成的古代交通不便的山地社区,称为一个较为封闭的生活系统,也就形成了内向的封闭性文化模式,培养了云南人闲适温和、勤俭质朴、安贫知足,与世无争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云南各个民族大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大山大岭、大江大河的熏陶和影响,他们积极改造自然环境合理使用森林和水资源使之更适合人类生活,开辟向外交流的交通道路,比如“茶马古道”“盐马古道”等,这种艰辛生活磨练了云南人的坚韧性格与忧患意识。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性格都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具有主导倾向的多维动态结构。云南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汇而成的多维文化样态,既具有容纳汇融异质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又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率直淳朴的民族性格以及世代小农小牧经济所造成的闭塞固执。

二、不同历史时期云南文化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上的体现与影响

教育发展受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状制约影响,并为之服务。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云南文化精神特质在不同时期办学理念上有着具体表现,发挥着重要作用。

1.第一时期:清末——1949年

1909年开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院校,辛亥革命以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更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在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卓越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合并成西南联合大学南迁至昆明,同时,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这些措施使云南在抗战时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地,云南高等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态势,学校和学生数比战前有极大增长。

这一时期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当中,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云南文化中宝贵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探索改良中国社会的道路,形成了云南高等教育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具有高度责任感、“精诚团结”“刚毅坚卓”的办学传统。

2.第二时期: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借鉴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体系,全面接收和改造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建设的需要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下进行全国性的院校调整。近30年的时间,国家对云南实行了宏观的倾斜政策,加大对云南高校的建设力度,云南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实现了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高等学校事务进行调控分配,高等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同时也缺乏有效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这一时期,云南文化中循规蹈矩、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的思想也促成了云南高校对政府依赖的思维惰性,潜移默化影响了云南高校的办学思想和行为方式。

3.第三时期:1978——当下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招生体制、毕业生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云南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全国相比,云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然与其他省份尤其是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而言,云南高等教育在整体规模、毛入学率、办学经费总量、办学条件、民办高校比例、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学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与研究成果水平等指标方面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云南文化中思想比较保守的一面,对机会反应迟钝,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云南高等教育对发展变革的感知不够敏锐,调适过程比较缓慢。云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迟缓已成为制约和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建设中国面向西南重要桥头堡的过程中,云南文化中的开拓视野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发挥了巨大作用。云南高等教育积极转变观念,谋求特色发展,呈现出走向东南亚走向全球的国际化趋势,形成了云南高等教育的发扬民族性、地域性的强化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三、提升本土文化,实现跨越式办学理念抉择

2012年,云南省教育厅把“抓改革、促开放、提质量、强特色”作为工作重点,推动云南有特色现代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2013年高教司提出了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2014年,高教司提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高教质量30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2015年,高教司提出结合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融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推动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提升与发扬本土文化可以更好的实现云南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内涵发展。

1.发扬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竞争环境

云南高等教育与国内发达地区教育有很大差距,与世界高等教育差距更是悬殊,在差距面前,应该看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机遇,积极寻找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途径。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是规模,核心是质量,21世纪,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衡量高等教育价值的主要尺度,构成了高校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云南高等教育应立足于云南特定人文环境,确立教育改革目标,培养出既具有云南特色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又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积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教学理念;要克服平均主义的发展观念,主动改革,不被动等待国家分配资源;要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克服各种不利的条件,勇于接受挑战。

2.挖掘独立自主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适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教育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对人格的完整塑造、对社会人文氛围的熏陶和对科学精神的发扬。因此,高校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大学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校管理,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对于云南的高等教育来说,要办出水平一流的大学,应该传承云南优良的文化积淀,挖掘云南文化中的独立自主精神与广博的人文主义情怀,坚守学术道德,弘扬科学精神,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与教条主义机制,建立理性的知识体系、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涵基础与制度保障。

3.弘扬文化的多维性开放性,适应国际化综合发展趋势

一流大学,应当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放包容的胸怀,抗战时期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和南开虽然历史不同、学风各异,却做到了“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为中国高等教育构筑了一座精神丰碑。云南高等教育应继承这一传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宽容、理性的文化态度,摒弃“门户之见”,强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多民族、多国家、多社区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地球村”,深入挖掘云南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多元化的潜力,通过与世界的科学、技术、文化不断沟通与交流,充分吸收现代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发扬云南固有的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云南高等教育新的飞跃和发展。

文化的基因影响教育的发展,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文化的正能量因素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同时,教育的发展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使原有的文化保持活力并创造出新文化。提升与发扬本土文化是实现云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云南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内涵发展,不能不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摒弃文化糟粕,树立高原情怀的高远、开放、包容的特质,提倡大山精神的坚定、担当、务实的内涵。

[1]高梧.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路径探索:本土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陈学飞,展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9 (8).

[3]卢晓中.社会变革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于昊燕,(1976-6-21——),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大理大学教师,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文化研究,主要成果有学术专著《童年经验方程式》、人物传记专著《京韵传奇话老舍》,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文学期刊发表小说、散文十数篇。

猜你喜欢
云南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邀您来“吸氧”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