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的“弹花”——抗战第一本文艺期刊《弹花》研究

2015-07-14 12:48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硕士400044
大众文艺 2015年23期
关键词:抗战文艺武汉

刘 安 (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硕士 400044)

一、引言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斗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起来,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同时,后方的文人知识分子也以创办抗战文艺期刊的方式为抗战贡献着力量。到1938年,在侵略者疯狂的进攻下,北方大片国土沦陷,这时的武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众多作家聚集在这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在文艺界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号召下,著名作家、编辑家赵清阁女士于1938年3月15日在武汉创办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的第一本文艺期刊《弹花》,喊出了“抗战高于一切,克敌是共同的要求”的抗战第一声。

《弹花》创办后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唤起了广大文艺家们投身抗战的热情。《弹花》之后,陆续出现了很多抗战文艺刊物,如文协主编的《抗战文艺》,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等。赵清阁虽然办过很多刊物,但直到晚年的回忆中,《弹花》始终是她的挚爱。

二、赵清阁与《弹花》

赵清阁女士1914年5月9日生于河南信阳城内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为清朝举人,母亲自学文化,会作诗绘画。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注定了赵清阁与文艺的不解之缘,她回忆说:“自幼我就喜爱文学,这和我的举人爷爷,进士舅舅的熏陶是分不开的。”1同时,在人生启蒙的阶段,她还接触到了当时的“新文化”。著名作家蒋光慈的夫人宋若瑜当时是她的音乐体育老师,经常介绍“五四”的新书给她阅读。此外,赵清阁还接触过一个共产党员,她的英文老师。对于这位老师,她说:“他不但教我读书,还教我反抗封建家庭,教我把文学当作斗争武器,这教导对我的一生起了重要的作用。”2

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长于封建家庭又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这样的成长背景给了她追求新生活的勇气。15岁那年,为逃避封建婚姻,赵清阁毅然出走,考入开封艺术高中。到毕业前后,她已经为《新河南报》主编《文艺周刊》,为《民国日报》主编《妇女周刊》。期间赵清阁写了很多暴露社会黑暗的文章,因此被当局当作危险分子,学校把她解雇,报馆也警告她不许在写文章,最后甚至停止了她编辑的周刊,于是她不得不离开汴梁来到上海。在上海她任《明星日报》编辑,结识了田汉,陈凝秋、左明等进步作家,进一步坚定了她文艺救国的思想。1935年7月,赵清阁回家到母校开封艺术高中任教,因在报上发表针贬时弊的杂文,被国民党政府抄家,又因一封田汉的信件和《资本论》一类的书被以“共产党嫌疑”罪逮捕入狱半年之久,后经师友保释出狱,重返上海任女子书店担任总编辑,但又因与当时的左翼文人左明、安娥等有接触而被解雇。她回忆说“这次给我的打击很大,使我开始感到‘天下老鸦一般黑’,反动派统治的中国土地上,根本不可能有自由和正义。”31936年以后,她辗转各地,在南京期间和老同学杨郁文自办了《妇女文化》月刊,但只出版了两期就早早夭折。

抗战初期北方大部分国土沦陷,武汉一时成为全国的心脏,许多作家、艺术家在武汉荟集起来,赵清阁也到了武汉。在当时全面抗战的局面下,文艺界也实行统一战线的大团结,赵清阁参与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筹备工作,工作中她遇到了文学家卢冀野和出版家唐性天,他们想办刊物宣传抗日,与当时赵清阁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四面八方的作家也都汇合到武汉,为保卫祖国作出各自的贡献。我刚刚结束了《妇女文化》的编务,也想再编一个宣传抗战的文艺刊物”。4于是在华中图书公司的同情合作下,《弹花文艺》月刊于一九三八年三月诞生了,那年赵清阁23岁。

三、《弹花》简述

1.生命历程

1938年3月15日,由赵清阁主编,华中图书公司出版发行的《弹花》在武汉正式出版了,出版社地址位于汉口湖北街,汉灡里十一号。刊物定期每月出版,每本八分,预定半年九角,全年一元七分。《弹花》是抗战后第一本文艺期刊,在刊名的拟定上,“弹花”寓意“抗战的子弹,开出胜利的花”,宗旨是宣传抗战。《弹花》在武汉出版了五期。第二期在武汉出版时,两千册全部销售殆尽,于是第三期加印到了三千册。但好景不长,由于战事紧张印刷困难,《弹花》被迫迁往重庆。

1938年10月1号,《弹花》第六期在重庆出版,发行地址在重庆武库街七号,由月刊变为了双月刊。当时许多有影响力的杂志也选择了在重庆复刊,如《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等。《弹花》在重庆勉强出了五期,但华中公司经理唐性天不愿再办下去了,可赵清阁不愿放弃,决定自办。于是赵清阁请当时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教育家顾树森先生给予支持,他同情赵清阁的爱国心情,便向教育部申请支援,大约每月补贴两三百元,并介绍由正中书局总经售。复刊之后,《弹花》陆续出版了9期,但经营仍是愈发艰难。特别是最后,赵清阁因不满《学生之友》创刊号指责青年学生思想左倾,在《教育与文化专刊》上发表了一篇《评<学生之友>创刊号》的杂文抨击官方,于是补贴被取消了,书局也不肯再经售。51941年《弹花》第3卷第8期出刊,在这期里赵清阁宣布了停刊的消息。就这样在经济、政治、战火的多重压力下,《弹花》被迫停刊。

2.编辑理念

从1938年在武汉创办到1941年在重庆停刊,《弹花》先后大概出版了19期,每期一般刊登15篇左右的作品,体裁形式多样,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6包括了理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随笔、报告文学、战地通讯以及外国文学、木刻、漫画等。

在当时全国统一抗战的大背景下,赵清阁和华中公司经理唐性天都认为大敌当前,大家应该摒除政治和个人的偏见,只要是抗战的作品,好的作品都可以采纳。同时“文协”不分派别、不分阶层、不分新旧,以集体力量为抗战服务的宗旨也体现在了《弹花》上。7老舍当时担任“ 文协”总务部主任,在《弹花》第一期上他发表文章《我们携起手来》,呼唤“抗日救国是我们的大旗,团结与互助是我们的口号”的抗战宗旨。华中图书公司老板唐性天也主张宣传抗战救国,在第一期发刊词《我们的话》中他以“本社”的名义写到:“希望从事文艺工作的同人,能镯除成见,群策群力把笔头一齐向外对准我们的敌人。”

3.内容题材

《弹花》每期的开篇文章都是有关抗战文艺的评论文,有的号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危机时刻联合起来,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为抗战服务,如赵清阁的《我们的话》、穆木天的《调整文化队伍》等;有的讨论了战时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问题,如老舍的《话剧中的表情》《论瓶与酒》、丁玲的《略论改良平剧》等,指出战时的文艺主要是为广大军民服务,要在形式和内容上为宣传民众抗战和启发他们的爱国心上做出调整。还有的是对当时一些社会风气的评论文,有郭沫若的《女子是人类好的一半》,老舍的《至女友XX的信》,批评了小部分在抗战的艰难时刻还忙着收拾打扮,缺乏爱国心的妇女。

其次,《弹花》主要的还有戏剧和小说。赵清阁早年曾在电影公司做过编剧,所以戏剧是赵清阁很看重的文艺形式,她本人的创作大部分也以戏剧为主。《弹花》的第一期就刊载了她的作品《把枪尖瞄准了敌人》和高尔基的剧本《依格·布里科夫》,之后每期她差不多都会写个短剧。左明、胡绍轩、谢冰莹也都为《弹花》写过戏剧。《弹花》中的小说广泛深刻的反映了抗战初期军民的斗争生活,比如王平陵的《最后的敬礼》、素眛的《货仓里的女英雄》、尤玄的《为民族牺牲的美丽》等。

最后,《弹花》中的散文主要是抒发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中的悲伤,寄托对家乡的忧思。《忆红谷庄》中,沙雁深情的呼唤着“红谷庄啊,红谷庄,这充满了乡情之媚惑的地方,该是如何够人陶醉啊”。老舍的《为什么离开武汉》和《兔儿爷》展现了在异乡辛酸却又温暖的记忆。每期《弹花》会刊登一两首短小精致的诗,或者是通俗小调。比较有影响的有冯玉祥的《汉奸》《夜袭》、老向的《忍辱报仇》、场叔的《夜行军》等。

四、结语

作为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文艺期刊,郭沫若曾写下诗句“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赞扬了赵清阁和《弹花》的精神。《弹花》唤起了广大文艺家们投身抗战的热情,虽然影响不及当时大型文艺刊物,但它身先士卒的勇气却值得人们敬佩。如今,昔日的战火已经远去,不要说《弹花》这本刊物,可能连赵清阁女士都鲜为人知。但当我们回望过去,看到历史中的那些人为着伟大的爱国信念不计回报的付出青春与热血时,我们都会被他们的精神深深打动,而这也许正是我们当下重新阅读这些期刊的意义所在。

注释:

1.赵清阁.漫忆写作与编辑[J].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二期.第164页.

2.同上.

3.同1.第165页.

4.赵清阁.茹苦忆<弹花>[J].读书,1983年04期.第84页.

5.高天星,高黛英.赵清阁文艺创作年谱[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68页.

6.章绍嗣.抗战初期武汉文艺期刊概观[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第107页.

7.徐志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J].文史杂志,2005年05期第7页.

猜你喜欢
抗战文艺武汉
1942,文艺之春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文艺范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