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真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210094 )
恐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装饰运用
管 真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210094 )
现代人审美观日益超前,对既往比较忌讳的恐怖元素已经接受,甚至还被当做一种潮流和时尚,在当今设计界诸领域,都有将恐怖元素作为设计灵感。恐怖元素的意义何在?现代服装设计又是如何将恐怖元素融入时尚文化之中,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要点。
恐怖元素;现代服装设计;装饰运用
当今社会,徜徉街头的年轻一代,影视明星或俊男美女已经不再独领风骚,恐怖形象悄然成为时尚主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饰品挂件上是一个个黑洞洞的骷髅头;大街上随时可见以恐怖名词用作个性店名的服装店;成为怪诞面具图案及嘻哈恶作剧图案服饰专卖店,专门招徕时尚酷炫年轻一族,受到九零后及零零后青年人的青睐。由此可见,恐怖元素在当今流行服饰设计中,虽非主流,但作为设计人员的灵感源头之一,越来越在时尚设计理念中扮演卓尔不群的重要角色。
在传统的文化既定接受定义中,恐怖往往让人联想到鬼魅、罪恶、血腥、暴力等人性扭曲的画面,甚至是反道德反人类的场景。恐惧作为人类在危险境况面前所自然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或精神、心理状况,是人类本源的自然属性之一,而恐怖,则作为促发恐惧心理的相对物或属性的外在表现而存在。美学或设计中的恐怖元素就是这种可以引发恐惧的实物或象征物、暗示物,它可以是普通物件,也可以是特定的符号性物件、传统象征性符号或器物、变形或夸张扭曲的事物,也可以以鬼神、僵尸、怪物、恐怖分子等角色粉墨登场,在给人视觉或精神上的强烈刺激的同时,带来快感、兴奋、恐怖等复杂的心理反应。
怪诞艺术作为现代艺术流派之一脉,以形式上的滑稽和内容上的丑恶作为主要特征,在新世代的欣赏趣味上,表现为丑恶和荒诞与滑稽相杂糅,这样一种杂糅与好奇、猎奇、滑稽搞笑乃至于逆反等情绪相结合,作为恐怖元素展现于服装设计之中,自然会产生炫目的视角效果,产生特有的异类征候和新颖能效。
作为设计元素的恐怖展示,固然有着独特的吸睛功能,但在社会公序良俗的制约中,在框架的规范下,如何找到合适的表达分寸,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以掌控和把握。
1.现代服装设计:强调新技术、新工艺
现代社会,服装设计图案的制作、技术工艺日益发达,服装图案的制作工艺、技术日益丰富,加之时尚界流行元素和趋势的引导,个性图案在应用方面和于以往的标识性、装饰性、饰体性等功能有很大区别,已经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服装的表情一般,映射出设计者的内心世界。
(1)巧妙运用艺术元素
比如,每年的 11月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万圣节的服装由来就是恐怖元素和艺术元素的奇妙结合。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万圣节服饰店的成功关键是有不同的组合配搭,还要有新鲜感,根据调查销售店家每年必入的货品是海盗、公主、巫婆、吸血鬼和超级英雄的服装,这些是销售最稳定的货品。
(2)将恐怖元素融入服装文化
设计领域的欧风美雨,同样将西方特有的节日、风俗、图腾、象征器物等等引领进来,飞扬或沉潜于旧大陆的各种妖孽神灵也随之来到了纸媒、影视和各类设计媒介之上,飞翔的女巫乘骑着扫帚、南瓜幽灵、纯黑的猫咪、蝙蝠、骷髅等带有象征性、符号性的图样,作为一种独特的、具有特定指向的事物,逐渐蔓延和普及并被年青一代所普遍接受并作为炫酷利器而展示,因此也不可避免地为服装设计界所日渐娴熟地运用。
2.恐怖与幽默相杂糅
幽默是传播利器,恐怖强化了幽默的力度,而幽默化解了恐怖的狰狞,它们相得益彰的表现合作,使得受众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展示意欲,恐怖与幽默相结合的设计,将会更多地占据服装设计另类和超前的发展区域。
3.植根于产品性能使恐怖元素更有活力
恐怖元素的应用和其他设计元素的运用一样,因合理而具有存在价值,脱离了产品的特定功能和性能,则是舍本求末,南辕北辙,这既是提升产品效能的需要,也是恐怖元素得以立足和存在的依据所在,只有结合产品性能的设计,才是合理的,也才是高效的,超值的,非此,任何设计元素都将丧失其存在意义。
4.使恐怖元素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赋予了寻常事物以特有的趣味,而在恐怖元素的使用上,同样要兼顾图像的自身特质和趣味性,使得恐怖元素在激发视觉刺激、心理惊悸和精神震撼的同时获得一种认知上的赞许和玩味,近几年时尚界设计大师们经常将各种各样的色彩与恐怖元素搭配出神秘的效果,舞台上配合鬼魅的灯光和模特冷艳的妆饰,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轰击和观念摇撼,以独特的趣味性和观念创新激发出由衷的认同和引领潮流的驱动力,将现代服装的设计思考空间大大拓展和提升。
[1][美]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刘法民.怪诞艺术美学[M].人民出版社,2005.12.
[3]刘法民.魅惑之源:艺术吸引力分析[M].中央编辑出版社,2010.5.
[4]]宋灵敏.中国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运用[J].中国轻工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