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兴 (甘肃省武威市和平镇综合文化站 733000)
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地位和素质研究
李万兴 (甘肃省武威市和平镇综合文化站 733000)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摆到“应有的位置”,必须具备“应有的素质”,才能够有“作为与地位”。本文联系实际并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此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工作者;地位;素质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得到什么地位? 具备什么素质? 借丹冬同志关于《文化工作的地位、作为、地位》一文的有关论述,联系本人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积累的经验,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文化工作的地位和素质,通过探讨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
有人说,群众文化工作应摆到“应有的位置”,忽视或强调到不适当地高度都是不对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然而,什么样算是“应有的位置”,实在难说;没有得到“应有位置”看法也不一。但现实社会生活的大量事实,却让人悟出一个道理,群众文化的发展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在客观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领导的认识起着关键的作用。领导的认识到位,群众文化工作就有“应有位置”,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群众文化工作就没有“应有的位置”,从我区的许多事实说明,领导的认识到了位,群众文化工作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再进一步看,有了位置,也就会落实经费。事实上我们经历过几次波浪式的发展高潮,50年代初建成极其简陋的文化馆(站),确实是人们心灵的窗户,“嘴里啃着窝窝头,坐在地上看大戏”,这是人们解放后释放出的一种最纯真的境界。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文化随着经济的大军南下北上,无论是群众文化还是群众文化工作者有了“应有的位置”。就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我们争论十几年,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从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又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的定性,“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党的十八大对文化有了正确的定位,因此产生了文化软实力。习近平2014年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中共中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我们回想,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又到今天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同步发展这一历史性的过渡,这足以说明了文化“应有的位置”,而是相当重要的位置。仅一个小小的县(区)近几年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达到亿元,已经实现了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文化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了全方位“免费开放”这一巨大的跨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中有了主导地位。推而广之,看全国情况,也是如此。从出生于60年代,工作于80年代,在群众文化岗位上干了近30年,经历了上述所谓的两个时期,经历了干群众文化的“酸甜苦辣,荣辱成败”,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在我们来说也有了“应有的位置”,是文化行业中的“幸运儿”,赶上了末班车。但我们毫不掩饰的要说,为什么在大的背景形势下,个别人还对群众文化的认识持模糊态度呢?作为我们的个别文化干部还在持观望的态度呢?以前有种种理由,“温饱解决不了”“经济上不去”等,现在我们没有理由,难道我们对社会没有一点责任吗?值得我们去思考。关于对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干部,尤其是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带着强烈的愿望和激情才能干好群众文化工作,没有激情和梦想是绝对干不好工作的,只要接受了这份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就必须承担推动社会的这个责任,这就是每个人“应有的位置”。所以社会的需要给了你这个位置,聪明的人,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和干部决不会忽视其“应有的位置”。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工作,能否得到应有的发展,三个条件缺一不行,其一是领导重视;其二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其三是有得力的文化干部。其第一位的领导重视,就是领导能够把群众文化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思想。“应有的位置”是一个客观的要求,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各项事业都必须处于合理的位置。
所谓素质,就是千百万年以来人类群体所积淀的内在的本质力量,即自觉地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智慧与技能——承接传递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高级的精神需求,一种接受素质教育的本能,具有对思想与物质精神需求的超越。因此人不是单个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应有的素质”在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使人们的思想道德、个性心理、文化科学、审美能力、劳动技能、体力体魄等各方面,都得到自由、和谐、创造性地发展和教育,以求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我们必须明确,每一个人必须通过素质教育而达到应有的素质,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审美的人,创造的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得到“应有的位置”之后,必须具备“应有的素质”,没有文化概念的文化人是没有素质的人,要有“应有的素质”就要懂得什么是文化这个概念。在我们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在今天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背景条件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物质与非物质基础条件下必将产生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这就更加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关系地位,所产生的共同效应。做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应有的素质”,就是理论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作为每个人来说,都是“应有素质”的实践者,以坚持不断学习进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作为增强素质的基础,逐步得到体现和提升,有的人虽然还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基本具备了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虽然还没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但基本具备了做人的原则;虽然还没有较强的业务水平,但基本具备了干事创业的精神。我们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实践过程中,必须懂得明白在这“应有的位置”基础上必须具备“应有的素质”基础的道理。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有素质才有作为,有作为才有地位,这对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关于“应有的位置”,“应有的素质”,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群众文化工作已经摆上了“应有的位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条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广阔的舞台上导演出一幕幕生动的戏剧。还要具备“应有的素质”,没有“应有的素质”,演绎不出一幕幕生动的戏剧,则一事无成。另一种是群众文化工作还没有“应有的位置”,正处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发挥你“应有的素质”,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扩大自己的影响,证实自己的作用和实力,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应有的位置”,这后者,虽然是艰苦的、困难的,但也是更有意义的,更值得推崇的,有绝大多数的人,就是属于这后者的人。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同志,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每时每刻都在磨练着自己,证明着自己的能力。
群众文化的性质、功能决定了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应有的位置”,这个角色的担当者应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才能非常投入的把他扮演好。现在农村文化站干部队伍里,还存在着“荒了自己的地,忙于种他人的田”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未能争取到领导的支持,存在着自己无信心、无能力干群众文化的问题, 这种矛盾正是我前面讲的“应有的位置”和“应有的素质”的关系未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条件下不能存在的争议和危机。
地位、作为、地位其关系是辩证的,有了地位和素质才能更好的有作为,有了作为才有地位。当前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还面临的困难很多。然而,等待是没有出路的,等待是没有希望的,成功之路在争取,希望之路在奋斗。我们历来有“自出题目、自加压力、自讨苦吃、自得其乐”的优良传统,还需我们在群众文化这个工作岗位上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这是我们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一点浮浅认识,也是一种态度。
[1]刘新平.《浅谈群主文化工作的创新与思考》.学理论,2010.
[2]黄伟鹏.《浅谈群众文化工作的功能》.戏剧之家,2010.
[3]陈海平.《浅谈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创新》.大众文艺,2009.
李万兴,男,(1964.12-),现任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综合文化站,群文馆员,大学本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工作的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