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夫妇:13年打造中国“盲童伊甸园”

2015-07-13 02:44李蕊娟
华人时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济慈盲童孩子

李蕊娟

13年前,一对风华正茂的法国伉俪原本可以选择留在西方,过着衣食无忧的优裕生活,不料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却使他们来到北京,创建了目前中国唯一一家针对盲童孤儿的慈善机构“济慈之家”。这里仿佛是一个大庄园,有菜地、牧场、别墅、健身中心和学校。盲童们可以学习盲文、电脑操作、手艺,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或法语,有的被送到美国留学后,又回来执教;有的甚至可以做翻译、软件设计师。“奇迹”背后,有着令人震撼的故事———

浪漫洋夫妻,租别墅建起“济慈之家”

身高1.9米,即使穿上最普通的运动装,也难掩英俊帅气。今年37岁的Guillaume(中文名为吉勇),出生在法国一个农场主家庭。一次做义工的机会,他偶遇身高1.8米、性格热情开朗的DelphineGauvain(中文名李香梅),一对帅哥靓妹浪漫邂逅,不久就坠入情网。

接着他们一起到美国留学,因为都喜欢帮助人,期间两人经常一块参加慈善活动。3年后,这对情侣大学刚毕业就走上红地毯,又应邀搬到加拿大,在新不伦瑞克一起运作一个“the shelter”的公益项目,专门帮助那些身染毒瘾的年轻人摆脱恶习,重新回归社会。

在此期间,加拿大朋友约翰的一席话改变了夫妻俩的生活。朋友告诉他们在中国有机会帮助到更多的人。在吉勇和李香梅看来,哪里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应该去哪里。2001年,两人来到中国,吉勇在北京大兴一家福利院做钢琴老师,李香梅在一家培训机构教英语。一次偶然的机遇,吉勇在福利院见到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唇腭裂孤儿,孩子乌黑闪亮的大眼睛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吉勇就和妻子商量,要收养这个可怜的孤残孩子。尽管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但妻子还是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就办了相关手续把孩子领回了家,他当时才8个月大。”

夫妻俩给他取名“大卫”。大卫的到来,给吉勇的三口之家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快乐和幸福。看着手术后一天天变得健康、漂亮、爱笑的大卫,他们突然意识到帮助孤残儿童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便决定帮助更多的孤儿。

吉勇很快找到了目标。“当时我问妻子,外界最不愿接受哪种残疾?得到的答案是———看不见。”他恍然大悟。2002年,这对法国夫妇在距离北京一个小时车程的河北廊坊租下4栋别墅,建起“济慈之家”,这是中国唯一一家针对盲童孤儿的慈善机构。

一天早上,门卫大叔匆忙找到吉勇,说门口襁褓中有个孩子。“是有人丢到门口的。”夫妻俩将孩子抱回,发现孩子的眼睛睁不开,是个盲童,而且连吃饭都不会,还是个脑瘫儿。两人将她收下,并给孩子上了户口。现在这女孩已经12岁,吃喝拉撒都需要护工专门照顾。此后,夫妇俩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从孤儿院接收盲童孩子抚养。

“济慈之家”的一切开销都要自己去筹集、游说。吉勇建立了一个网站(网址是:http://www.bethelchina.org),在网站上传播着他的爱心,好心人在听说他的事情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来北京前,吉勇曾在香港生活。住在楼上的邻居再次见到他时,知道他在办“济慈之家”。“我需要一辆车,接送孩子。”吉勇对以前的邻居说。两天之内,对方将买车的善款打到吉勇的账户,孩子们有了车。“你的爱心是无私的,才能感动人,人家才会为你付出。”吉勇说。

第二个帮助他的是法国一家公司的投资人。在一次聚会上,他对吉勇的慈善事业产生了兴趣,第二天就来到廊坊实地查看,当即帮吉勇解决了暖气等一些生活必需品。一个美籍华人一下子捐助16万美元。

从那时起,吉勇夫妇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济慈”的成长中来。从筹措资金、管理运行、盲童照料及康复……事无巨细,样样都要他们亲自动手。最初几年,他们白天忙着招善引资,晚上还要亲自照顾宝宝,熬通宵已经习以为常。“济慈”也开始一天天壮大。

2003年,吉勇和李香梅在廊坊开了第一个培训寄养房屋,第一次接收了3位盲童,聘请了8位看护阿姨;来年又有了第二个寄养房屋,照顾的盲童达到12个;2005年开办第三个寄养房屋,照顾24个孩子;2006年,又开办了第四个寄养房屋,照顾31位孩子;到2008年,共建成7座盲童之家,聘请员工80位。

让盲童在“伊甸园”里快乐成长

“济慈”的盲童孤儿,都在“妈妈”(女护工)的精心照顾下幸福成长。6岁的小瑞是个漂亮、乖巧的小姑娘。从河南孤儿院刚接来的时候,女孩除了视障之外,脑袋比同龄孩子大,老师们没太在意。没想到,孩子有一天半夜突然犯病,第二天早晨已经全身僵硬。吉勇夫妇赶紧抱着她,赶到北京城区的医院抢救。

刚开始连医生都摇头,劝吉勇放弃治疗,“这孩子只能听天由命了!即便活下来也是个植物人。”吉勇夫妻坚决不同意,恳求医生继续抢救。但半个月需要8万多元,吉勇一下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他连夜在网站和微博里发救助信息,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帮助小瑞。那段日子,夫妻俩和“济慈”的妈妈整天守候在小姑娘病床前,给孩子洗脸、按摩、说话……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4个月后,小瑞奇迹般地醒过来了,同时救助的款项也有了着落。

获得新生的小瑞完全像个初生的婴儿,她不会说话、不会笑,甚至不会吃饭。吉勇夫妇和志愿者们更加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小生命,特别安排一个“妈妈”对小瑞进行一对一的照顾。半年后小姑娘可以简单地与人沟通了,后来还学会了弹钢琴,有媒体称吉勇夫妇创造了“奇迹”!说到这里,李香梅开心地笑着,眼神里闪耀着快乐和幸福。

2007年的一个夜里,吉勇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有一个大庄园,有绿地、森林、田地,养着鸭子、鸡、羊,还有漂亮的别墅,一群孩子在里面过着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醒来后,他告诉妻子:“我想去建一个庄园。”

第二年,这个梦呈现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六股道村,“济慈之家”搬到了这里。100亩的土地上有菜地、牧场。还建有学校、篮球场、健身中心。孩子们喜欢德国导盲犬“阿密”,它常常用舌头舔大家的脸和手,像孩子一样撒娇。

这年秋天,“济慈之家”收获了自产的第一茬蔬菜。当晚,盲孩子们吃着自己种的菜,菜香、笑声充满了食堂。更有趣的是,吉勇借鉴国际经验,还养育马匹和山羊等动物和孩子们交流。有时义工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在马场摸马,锻炼他们的胆量和探索能力。

在这里,孩子们通常先学习盲文,这样以后可以读很多书,上很多课。然后老师开始教他们如何用电脑,怎么上网。平时还有像做蛋糕、布娃娃之类的“手艺”课程,当然这些盲童孤儿还能掌握多种语言。

令人有点惊讶的是,在“济慈”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几个金发碧眼的欧洲男孩和女孩,他们看上去二十几岁的模样,充满朝气和活力。这些年轻人总是围绕在盲童们的周围,有的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有的用英语与小朋友们交流,还有的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做手工。原来,每年都有不同国籍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工作,最长的已经呆了2年多仍不愿离去。

无国界志愿者服务是“济慈”的一大亮点,也是创办者吉勇的创意。这对法国夫妻非常重视盲童的康复,而融入社会的技能是重中之重。无国界志愿者在传授盲童生存技能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盲童由于视力受限,所以接受新生事物都有先天的逃避和危机意识,加之国内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极易导致孩子学习处于被动和自卑的状态。而国外轻松活跃、家庭式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习技能,从而也培养了孩子主动、乐观、积极的心态。这一点,对于盲童教育非常关键。现在,“济慈”的孩子们“见”到陌生人都会主动地上前打招呼,孩子们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他们总是扬起小脸自信而乐观地笑着。

马特是荷兰人,这个阳光小伙,也是“济慈”的志愿者,刚来这里不到半年,但已经担任了重要的外联和设计工作。刘淑姿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出生台湾的她早在20多年前就从事特教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特教经验。作为“定向行走”的专家,她毅然放弃诱人的待遇,走到“济慈”团队中来。“我希望把我的技术落地,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刘淑姿一字一句地说,“在‘济慈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家的感觉。”

平时吉勇夫妇很喜欢带孩子们到外面去,例如去麦当劳,小家伙们都很高兴,开心地唱着歌。“我们每月让孩子们出去三次融入社会,去坐地铁,去不同的地方,让他们习惯环境,充分感受这个世界。”李香梅说,通过和外界接触,孩子们变得快乐而自信。

有一个女孩在附近的高中上学,回家后对“法国爸爸”吉勇说她也要扎耳孔、戴耳环,因为别人说她很漂亮,戴耳环会更好看的。“现在,她已经戴上了耳环。不能因为他们是盲人就无缘接触一些美好的东西,我会支持他们。”李香梅说。

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现在,“济慈之家”的60个孩子都是盲童,其中3个还是脑瘫孩子,治疗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我总担心孩子生病,但这又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人问吉勇,你花那么多钱,给一些被判定无希望康复的孩子看病,究竟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尊严的人,是一个生命。”他回答。

最令吉勇难忘的是一个名叫春雨的小姑娘。“春雨已经走7年了,在世的话应该11岁。”说话时,他抚摸着一旁党天霞的头。孩子抱住他的胳膊不停地撒娇摇晃,他将女孩放在腿上坐下,摆弄她的小手,边说话边逗她玩。

春雨来的时候是2007年秋季。当年,吉勇和李香梅在广西一家福利院看到了她。孩子双目失明,在椅子边玩耍。吉勇伸手扶她坐下时,孩子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喊着“爸爸”。春雨来到“济慈之家”后,经常喊头痛。在北京两家大医院检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孩子脑中有恶性肿瘤,为此造成了失明。

最先决定采取保守治疗,但孩子经常疼痛难忍,医院专家会诊后,决定给孩子手术。吉勇为小春雨筹集了80多万元,做了三次大手术,仍然没有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吉勇说,那阵子是他和李香梅最无助的时候,看到孩子那么痛苦,这个坚强乐观的法国爸爸直抹眼泪。在医院住了三个星期后,她被转到北京一家临终关怀福利机构。

冬季来临前,小春雨昏迷了两天。吉勇和李香梅来到小姑娘身边,守候了两天。一天夜里,昏迷许久的春雨突然喊着“妈妈,妈妈”,李香梅凑过去拉着孩子的手,哽咽着答应着。几分钟后,小春雨却一脸安详地永远睡着了。吉勇说,那是自己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

令这对法国夫妻最自豪的是23岁的丽琴,她是“济慈之家”盲童学校中年龄最大的,来自贵州大山深处。说起丽琴,李香梅满脸幸福:“她是个聪明的孩子,一看就能成大器。”性格开朗、记忆力强的丽琴在盲童学校学习很优秀。盲文很快被她掌握,电脑操作也被她学会了。

9年前,一位和吉勇夫妇要好的美国女教师来这里做义工,教孩子们英语。她很快看出了丽琴的学习天赋,一年后临走时,她问丽琴:“想不想到美国读书?”丽琴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读大学。

这年秋天,丽琴来到美国读高中。3年学习期满后,她考入纽约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我想回来做老师,帮助弟弟妹妹们。”其间,丽琴每个星期都会给吉勇夫妇打来越洋电话,向“法国爸妈”问好,并谈自己的理想。果然,后来她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笔者采访丽琴时,看到女孩正在给孩子上课,讲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童话故事:“鸭妈妈决定带着孩子去游泳,又黑又丑的孩子走在后面,它如果不敢跳水鸭妈妈就将它踢下去……”她用手指触摸着盲文书,声音抑扬顿挫。5个7到10岁的孩子坐在课桌边,注视着她,不时发出笑声。

“这些孩子都是很优秀的,虽然他们身体上有缺陷,但他们都是最棒的。”丽琴说。谈到爱情,已经到谈婚论嫁年龄的她说:“一切随缘,我想找一个疼我爱我,懂我事业的人。”

平时,丽琴对一个名叫小菲的孩子非常照顾。她说这女孩在来到济慈前已做了一只眼球的摘除手术和义眼的佩戴,低视力的孩子经常喜欢仰头对着窗外追光,仿佛指尖能触摸到光芒。小菲拿到了她的收养家庭给她寄来的电子相框,很快她就会被这个美国家庭收养,有一个自己真正的家,还会有一个哥哥。小姑娘常常拿着照片看,下面的按钮则可以听到美国一家为她录制的鼓励话语。

2014年5月2日下午,小菲就要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州,济慈之家全体员工和孩子聚在一起为她举办了一场道别派对。盲童合唱团为她高唱“自由飞翔”和“感恩的心”,他们说记住我们爱你,你去了美国,记得中国还有很多朋友想你。“济慈之家的孩子,去往保障水平更高的美国是更好的出路,那里意味着全方位的覆盖,从教育到出行。”吉勇说。

13年来,这对法国夫妻义务救助了100多名中国孤儿盲童,不仅为这个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了较好的住宿和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为这些盲童提供了英语、法语教育和其他技能培训。他们有的成了“济慈之家”及一些盲校的工作人员和老师,有的甚至可以到外面做翻译,搞软件设计。

“我有一些盲人朋友,他们在法国做律师、当钢琴教师甚至是雕塑家,和健全人没什么区别。我觉得我的孩子们也完全可以做到!”讲到这里,李香梅充满自信。

(责编  孙礼勇)

猜你喜欢
济慈盲童孩子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Blind boy touches netizens with song of hope盲童用希望之歌感动网民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西班牙台阶:罗马的济慈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歌唱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