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族音乐+”的传播机制

2015-07-13 01:52左扬
北方音乐 2015年14期
关键词:音乐元素民族音乐

【摘要】对“民族音乐+”的传播机制进行阐述,探讨民族音乐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探索出音乐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 ;音乐元素 ;增值应用 ;流转路径

传播,从物态存在的方式来看,就是对信息的摄取、储存和流转,整个活动过程关涉两个范畴——传播方式和传播信息。所谓“民族音乐+”的传播机制,简言之,就是遵循民族音乐发展、运动规律及特点,发挥音乐传播的渗透力,与其他元素“相加”,提高整个信息传播功能的机制。

一、民族音乐传播的基本属性

民族音乐是地缘文化的产物,主要属性有地域性、时代性和兼容性。社会变迁是其发生、发展及其流变的根本动因,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本体沐浴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包容精神的洗礼,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嬗变。民族音乐元素的外在形式称之为民族音乐形态,既包括抽象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具体的显性样式。音乐元素所具有的传播属性,在音乐本体内涵和外延形成、完善的过程中,也逐渐完形。音乐传播结构系统包含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民族音乐元素作为表意的载体,其传播的基本属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音乐资源的稳定性

民族音乐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地域性,这是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殊品质。民族的地理气候特征、文化风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相对稳定的因素对音乐形态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音乐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音乐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艺术生产本身是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必然影响或决定着音乐的艺术风格和特点,音乐形态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在音乐传播中,表现为相对稳定,能够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地域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民族音乐是具有某种特殊内涵和特殊意义的标示。

(二)民族音乐资源的依属性

民族音乐具有标志性内涵和标志性外延,民族音乐形态是民族音乐形式与民族音乐内容以特定方式统一起来的一种核心力量,它受到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审美意识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各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音乐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往往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以南音为例,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于宋,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耦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音乐形态。南音延续至今,它的主奏乐器琵琶、筒箫的演奏姿势、形制仍与唐旧制相符,南音在曲牌名称、剧目、记谱法、音阶形式、调式体系、音乐结构层次上,保留了汉魏以来我国古典音乐的许多特点,与汉民族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深厚、丰富的炎黄文化积淀,与中原文化具有天然、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族音乐中,必然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整体性的基因属性。同时,民族音乐的依属性,也拓展了其传播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三)民族音乐资源的情态性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形态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积淀下来,并且世代承传,延续下去。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音乐作品风格,就会涉及到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民族音乐形态是由音乐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而形成的,民族音乐的地域性、风俗性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性,体现为音乐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独特视角、构思和创作音乐作品的特定方式。南音以闽南方言进行演唱,带有闽南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古老曲乐,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四)民族音乐资源的多样性

1.民族音乐形态的丰富性。中国民族音乐按形态特征可划分为民歌、说唱、戏曲、歌舞、器乐五大类。南音艺术是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现实形态的一个比较丰富、完整的大乐种,具有强大的信息承载和信息传播功能,其形态主要由指、谱、曲三类组成。现存南音古曲上千首。南音被称晋唐遗音,并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艺术表现内涵丰富。2.民族音乐调性的差异性。民族音乐调性决定于民族音乐的区域性。主要有昆山腔、梆子腔、皮簧腔。比如,南音以闽南方言为基础,是一种地域性音乐演唱,“腔由字生,曲依调行”,收声归韵。散曲中唱词读音、唱腔曲调特征,上四管、下四管典型伴奏形式,均关涉地方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等的音系特点。南音社团对象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晋江、永春、德化,其中唱奏形式、乐器形制、旋律形态、润腔方法、曲式结构均有程度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为信息传播内容的差异性提供了充分的可利用资源。3.民族音乐乐器的多样性。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打击乐主要有鼓板、大小锣、钹,管弦乐主要有二胡、京胡、月琴、小三弦。比如,南音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双铃、响盏等,这种乐器的多样性,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多样性,提供了充分的物态条件。

(五)民族音乐的定位性

民族音乐的时代感和时空感,对传播信息具有定位功能。如电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选择了山东民歌中具有典型性的调式——带变宫音的六声徵调式和带清角音的六声徵调式,采用山东民歌中常见的5至8度频繁大跳的旋法,加之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唱中适度的方言化处理等,烘托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性格以及地域质感。

二、民族音乐资源“增值应用”的传导机理

民族音乐与时代精神的交集,表现为音乐元素的时代化、本土化、趋同化,艺术创作观念的多元化,也促生了民族音乐传播的重要理念,这一艺术新形态,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民族音乐资源“增值应用”的传导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挖掘民族音乐传播的能指和所指

音乐是一种隐喻性表达意义的语言,具有叙事、抒情、催化、象征、隐喻、渲染、联想、导向、整合、层次、节奏等多元功能。音乐元素本身或与文字、图像共同构成一个视听符号,可以进行某种意义的传播。音乐传播是把握和认识物质的存在,获得事物的意义,调节自身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途径之一。在音乐传播过程中,人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交换反馈信息,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信息交互关系。

(三)音乐传播中的“异质同构”

“音乐元素+”传播模式是异形同构认识理论的具体应用。即把两种或几种不同视、听觉元素结合在一起,以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作用,构成语言符号的表义性,在视、听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听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听觉语义。音乐本身的文化属性(民族、民俗、民情,民风)、价值理念,能够对心理活动进行诠释和表达,它是记忆的启动点,标志点和情感催化点,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思维,提高记忆效率。民族音乐所具有的节奏感、象征性、隐喻性,有助于理解传播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和逻辑关系。“音乐+”艺术传播体,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品质,实现了“1+1大于2”的信息嬗变,信息传播从纯听觉或纯视觉转向视听综艺发展趋势,这是音乐传播形式的发展趋势,诸如音乐与表演(戏剧、戏曲、曲艺)、音乐与语言、音乐与广告、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影视、音乐与绘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互联网等“音乐+”的传播样式。此外,音乐元素与其他信息资源 “嫁接”、“混搭”、“跨界”,产生出“西器中韵”、“北器南韵”等音乐形态,也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例如花鼓戏的音调搬到小提琴上,川腔川调带入管弦乐,西皮、二黄曲调用在钢琴曲上,弦乐与戏曲唱腔巧妙融合,用管弦乐演奏昆曲唱腔,吹打乐、秦腔在电影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的应用,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技法,民族调式、民族乐器配乐、民族管弦乐器,京剧唱腔与西方摇滚乐完美结合,当代流行音乐对地方民歌和戏曲借鉴,体现民族音乐元素的兼容性,尽管民族元素隐没于音乐传播的整体性中,但仍产生了显见的影响力,民族特征、文化意韵在音乐的抽象意象中表现出来。

三、民族音乐的流转路径

(一)加快民族音乐体系建设

音乐作为传播媒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音乐元素的可复制性。音乐成为传播工具,要能满足音乐产品规格化批量生产的要求。

——民族音乐形态建模

民族音乐形态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及其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民族音乐形态就是其由内而合于外的风貌,是音乐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民族音乐“建模”的完型分类主要有四个子系统:“腔调服饰”子系统,“地域分布”子系统,“器乐演奏”子系统,“表现功能”子系统。“建模”是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手段,通过抽取样本分析,对民族音乐类型形态进行建模,使之具有与现代音乐一样的记音符号,便于音乐的接受和推广。而且,由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框架的建立,在这个模型的参照系中,既使引进其他民族文化,也不失本民族音乐的根基。

——民族音乐乐谱规范

音乐的传播涉及跨文化接受的问题,民族音乐记谱的标准化,通俗化、系统化、同一性至关重要,这是其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实现传播功能的基本要求。民族音乐乐谱体系包括音阶形式、调式体系及曲式结构等。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演化而成,也是音高谱,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而且与唱腔关系密切,唱腔直接关系于地方发音体系。此外,新、古音级不同,工尺谱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音高符号、节奏符号、宫调标示、乃至书写格式等各有差异,指法、撩拍、滚门、曲牌、管门等音乐要素各具特点。所以,需要有统一标准来对工尺谱进行转译,规范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工作,工尺谱译成简谱不能简单化,需结合地方方言调性结构进行修正。

——民族音乐关系列表

分析民族音乐乐谱结构机理,归纳民族音乐基本句式,建立乐谱与乐器的关系列表,乐谱与乐律的关系列表 ,乐谱与乐调的关系列表,这些关系是探索民族音乐表现力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二)加大推动民族音乐向大众文化产品转化的力度

当前,应进一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艺术定力,用音乐表达和传递整个社会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念、伦理准则、精神情操的意识,这有助于进行诸如音乐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风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其所传递的信息才能在时代审美的大坐标中找到交汇点。音乐传播是一种社会文化产品,在传播构思与传播推广的过程中,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浸润着民族音乐的传播体系,使之具有民间习俗、日常生活的文化特征,成为一种文化、风俗的替代品或对象物。泉州南音是闽南地方特色的代表,南音清丽舒婉,文静素雅的“曲”中唱词,在宗教,民俗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南音曲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与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曲会友,以声传情是弦友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为音乐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音乐的仪式性使人的大脑处于放松性状态,类似和广操体操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建设一样,应加强“民族音乐广场舞编曲编舞”等工作,推出一些喜闻乐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音乐文化产品。

(三)互联网使民族音乐传播扁平化

音乐传播的效率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远程化、无边界化的传播特点,极大地提高了音乐传播的效率。由于网络的信息共享性,音乐传播不受空间、时间的制约和限制,信息无限量传递、下载、增值,这将进一步拓展“音乐+”的信息流转平台。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音乐的形态也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切实加强互联网下的影视音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的制作基础理论研究,对音乐节目制作的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制定音乐传播网络系统化标准,建立、健全、维护音乐传播艺术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市场运行机制,拓展音乐节目制作视角,架构开放式音乐传播节目制作组织体系,延伸音乐传播节目产业及其市场化运营渠道,创建音乐、影视节目有机结合的传播产品的孵化器,为“互联网+”、“音乐+”的音乐传播模式提供资源支持,以保障音乐传播的艺术性 、系统性、共享性、便捷性、及时性。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1.01.

[2]维戈茨基(俄罗斯)著.周新 译.艺术心理学.[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09.01.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8/c_111105580.htm.

[4]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打造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N].人民日报特刊,2015.08.21.

[4]霍德杰斯(美),音乐心理学手册.[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01.01.

[5]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1.01.

[6]库尔特·考夫卡(美),李维.格式塔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01.

作者简介:左扬(1991—),女,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音乐元素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谈音乐元素的融入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探讨动漫人物性格表现和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