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诏安县实验小学363500)
小学语文教学学法指导策略初探
吴君津(福建省诏安县实验小学363500)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一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学”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应当是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加以运用,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语文教学倡导对话,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平台中展开有效的对话。而在教学中的各种互动对话,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课文中描写小蝌蚪两次找妈妈段落结构相似,对此,我在教学小蝌蚪第一次找妈妈的段落,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对话:(1)小蝌蚪长得怎么样?(并让学生找出有关词句)(2)小蝌蚪在什么地方?干什么?(3)结果怎样?在教学小蝌蚪第二次找妈妈时,可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小蝌蚪第一次找妈妈这一段课文的?”像这样在对话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直接授予学生抽象的学法,学生难以接受。只有结合知识教授,精心点拨,让学生感知学法,领悟学法。如《赵州桥》一课中有一个过渡段: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上半句小结前一段的段意,下半句点明后一段的段意。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重点句,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段意的另一方法:由于过渡段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要归纳这类段意就可以从过渡句中去找。
在指导学生掌握学法中,还要十分注意点拨思维方向,教给思维方法,优化学生思维过程,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例如,我在让学生用“挂”造句时,第一个学生讲:“又大又黄的桔子挂在树上。”第二个学生很自然地说出:“又大又红的柿子挂在树上”的句型,这种摹仿性强的思维和由这样的思维而造出来的句子,其质量是低层次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适时点拨:除了水果以外,除这种说法以外,还可以怎么说,看谁说的不一样。接着学生讲出了:“为了保管好教室的钥匙,每天我锁完教室的门就把钥匙挂在脖子上。”等文思俱佳的好句来。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优化,从而获得清晰可感的学法认识。
教师要十分注意帮助学生把学法转化为自己自觉的学习行为,并逐步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法的内化是有条件的,可以内化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学习的常规习惯。比如,二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利用字典帮助理解字的音、形、义。如果学生能养成遇到不懂的字词就去查字典的习惯,那么他便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另一种是选择运用具体方法的习惯。如联系语境释词、解句、理解课文的习惯便是一种整体阅读学习方法的具体内化。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一个重点词语“昂首挺胸”如果脱离课文单独从词义去理解它,学生不能从这个词去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因此,我采用联系语境来帮助释词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先后提出四个问题:1.“昂首挺胸”是什么意思?2.战士们为什么必须昂首挺胸?3.你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4.战士们“昂首挺胸”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这四个问题都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由浅到深让学生能理解“纹丝不动”在文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本的内容,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并受到思想教育。由此培养学生养成联系语境来释词、解句、理解课文的习惯。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加工、概括总结,并纳入学法体系。在学生对某一学法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应根据“元认知”原理,及时引导学生对原先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进行认真的回顾,即对原先认知的再认知,促使学生认识上产生巨跃(顿悟),然后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进行总结概括,形成一种相对定型的学习能力体系。
例如,在三年级时,开始让学生练习说段、写段,教师在讲评习作时,应逐渐渗透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总结文章修改的要点。1.文和题是否相对照。2.细读作文,看每个地方是否表达清楚。3.字、词是否有错别多漏。4.句子是否通顺。5.重点是否突出。6.标点使用是否得当。7.有些地方是否需要润色,让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具体。在这种总结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自改作文的能力。又如:在学生进行过多次的预习训练后,可引导学生总结出预习的方法、步骤:第一步,浏览: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轻读:弄懂生字词。第三步,分段:划分段落层次,写出段意和层意。第四步,默看:运用已知的知识及有关资料,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五步,重点朗读:对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课堂提问解决。第六步,验证效果: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
“实践—认识—实践”是认知的基本规律,认识终究要用来指导实践,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因此,在学生掌握学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积极创造学习情境,给予充足的训练时间和必要的点拨,每组课文中的阅读课文便是尝试学法最好的实践材料,除此之外,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学法,在探索中融会贯通,发现新的学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仅仅懂得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将来更多的是要通过自己不断再学习,吸取新知识,并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此,就要求目前在校的学生除了学会做人之外,还要学会学习。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牢记“授之以渔,终生受益”的古训。老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文本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方法的启迪,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