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任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2015-07-13 04:31■宗
新长征 2015年4期
关键词:军区边区根据地

■宗 言

宋任穷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心系百姓、热爱人民,始终坚持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

宋任穷同志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和农村革命环境的深刻影响,心系人民群众疾苦,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道路。早年,他组织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经受了大革命的洗礼,亲历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长征途中,宋任穷同志与陈赓同志一起指挥干部团,先后参加了强渡乌江、激战土城、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等一系列重要战斗。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宋任穷同志任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军长和援西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为保卫和发展西北革命根据地驰骋转战在陕甘地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任穷同志率部挺进冀南,领导开辟了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宋任穷同志在领导边区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始终坚持群众工作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在群众的掩护和支持下开展对敌斗争,在平原地带制造“人山”,“动员起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宋任穷同志领导边区干部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发动群众,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领导建立了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各种抗日组织。在各级党组织的广泛发动与组织领导下,边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群众团体迅猛发展,各县、区和大部分乡村均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建立了地方武装,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青抗先、自卫队、儿童团和姊妹团等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县城乡地区,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广大人民群众引导到抗日战线上来,形成了我军赖以依靠、坚不可摧的“人山”,不仅使我军在平原地区站住了脚,而且开创了新的局面,为进一步建设、巩固和坚持冀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领导抗战斗争的同时,宋任穷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同情人民疾苦,关心群众生活,在生死关头和危急时刻同根据地军民站在一起,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当时根据地不仅面临日伪军的“合围”、“扫荡”、“封锁”、“蚕食”、“治安强化”等疯狂进攻,而且还遇到了罕见的自然灾害。旱、涝、蝗(虫)、疫(霍乱)接踵而来,形势日益严峻,斗争异常残酷,人民群众生活非常艰苦。宋任穷同志先后主持召集区党委、行署和军区会议研究救灾救荒问题,制定了“咬紧牙关,积蓄力量,战胜灾荒,坚持对敌斗争”的方针。为了同人民群众共患难,他要求部队每人每天省出2两小米来救济灾民。就这样,宋任穷同志一面领导部队打击敌人、保护群众,一面同冀南人民一道开展抗灾救灾,几年时间,帮助群众打了1万多眼井。在冬播春耕中,他还亲自下田与群众一道拉犁种地。宋任穷同志虽然是冀南根据地党政军的最高首长,却甘愿把自己置身于凶恶危险境地和艰难困苦之中,与官兵、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共克艰难。他从不享受任何特殊待遇,为了革命顾不了自己的孩子,只好将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而他的小女儿就是在当时因病、饿而死的。

1944年冬天,宋任穷同志领导军区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整训部队的指示,在单拐村召开了全区县大队长以上主要负责干部的整训会议。宋任穷同志作了动员报告,要求大家以整风的精神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检查改进工作。强调要把密切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和开展拥政爱民运动作为政治整训的主要内容。两年内对军政机关进行了6次精简整编,整个军区机关只保留11名干部,有的县只留2名负责同志。部队减发口粮,严格限定吃饭人数,节衣缩食,与群众共度难关。宋任穷对战士们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军民本是一家人,一定要搞好军民关系。”他常向干部战士讲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经常深入农户去访贫问苦,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时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和谐相处的气氛在全区蔚然成风。

1945年春节期间,宋任穷亲自安排军区副司令员杨勇同志带领军区机关人员,在单拐村开展了慰问军烈属和特困户的活动。他们为困难家庭打水、扫院子、贴对联,还送去米、面和肉食。当时驻地有一位烈属叫陈庆竹,他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是个特困户。可是他不想给部队添麻烦,始终不提自己的困难,不要照顾。宋任穷得知情况后极为重视,立即叫杨勇和部分干部前来开会。宋任穷动情地说:“这里的人民太好了,自己的亲人为国牺牲,有困难还不愿张口,怕给上级添麻烦。咱们一定要认真调查,决不能漏掉一户军烈属和特困家庭,一定要让他们过好年!”之后,在宋任穷等军区首长的关怀下,村里的特困户都得到了救助。宋任穷夫妇在单拐村居住期间,儿子出生,由于工作忙碌,常常顾不上照料孩子。房东张秀爱总是主动为他们带孩子,还帮助他们烧水做饭、洗衣物等,与宋任穷一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宋任穷夫妇对此非常感激。军区撤离单拐村的前一天,宋任穷夫妇把房东夫妇叫到屋里,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依依话别,并把自己的两个小文件箱赠给他们留作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张秀爱曾3次去北京探望宋任穷夫妇,受到了热情接待,亲如一家。宋任穷说:“到北京后,我也时常想回老区看看。那里的群众生活怎么样?我也一直牵挂着。你回家后要代我和全家向单拐的父老乡亲问好!”此后,宋任穷与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一直延续着。

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减轻群众负担,宋任穷同志还积极领导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5年2月,军区发出《关于1945年生产自给任务的指示》,确定了军队以开展农业生产为主的方针,副业主要是种菜养猪,开办豆腐坊、粉坊等,同时规定了各单位自给指标。由此,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成为全区干部战士拥政爱民的重要任务。在大生产运动中,宋任穷等军区首长身体力行,带头开荒种地,在单拐村外开辟了十几亩地的菜园。宋任穷亲自拉犁、拉耙、挑水、锄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做出了榜样。经过军民的共同努力,边区大生产运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重大成效。在宋任穷的带领下,边区干部深入农村一面指导,一面实干。特别是在麦收期间,全体干部分别到各村帮助群众抢收抢种。大生产运动,带来了全区农业的丰收,使抗日根据地消除了逃荒要饭的现象,部队、机关、学校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负担也随之减轻,社会秩序得到稳定,有效地改善了边区的财政经济状况,为巩固壮大抗日根据地提供了物质保证。

1945年3月19日,宋任穷曾给出席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的英模代表题词:“英雄作事要时刻关心群众的痛苦,与群众商量,也就是联系群众;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才能永久当一个英雄。”宋任穷同志的题词,语言朴实无华却意蕴深远,既是他一生革命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始终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最好诠释。

此后,宋任穷同志参与领导了中原地区的解放斗争和党的组织工作,领导了中原解放区豫皖苏地区的全面建设。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宋任穷积极部署支前工作,发挥动员群众的经验和艺术,组织带领数十万群众日夜赶送军粮,筹集渡江船只,为战役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宋任穷在各条工作战线上始终坚持群众情怀,坚持“军民平等”、“官民平等”,注重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他多次提醒干部不要让群众称“官衔”,而且强调“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体现了老一代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宋任穷同志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重要位置。”宋任穷同志在总结革命斗争胜利经验时曾经说过,只要真正和群众在一起,真正想着群众,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宋任穷同志深怀爱民之心,且克己慎行、廉洁奉公。在工作中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求广大干部要多到基层“蹲点”,要时时刻刻想到群众,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吃喝招待。他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律严格要求,不允许以他的名义办任何违反原则的事情。宋任穷同志在其回忆录中写道:“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兵民是胜利之本。”“我们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斗争中,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最后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贯彻了毛泽东教导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扎根于群众之中。”宋任穷同志以清廉无私的人格力量,模范践行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猜你喜欢
军区边区根据地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关于西南军区成立时间的考证
太岳军区简史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