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5-07-13 09:19:16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劼祎
中国商论 2015年13期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机理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劼祎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劼祎

摘 要: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期,要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重点任务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体载体是科技服务业,因此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战略意义。由于集聚化理论和模块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不适用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本文试图将产业集成化理论引入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路径研究当中,总结集成化产生的条件与动因,提出了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机理。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科技服务业 产业集成化 机理

1 引言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从搭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创业投融资机构、孵化小微企业等几个角度提出了推进众创空间的建设意见。

同年3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则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激励、完善科研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育等更加细化的指导意见。

2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尚未对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结合我国在新经济形势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实际,提出科技服务业的基本内涵是由科技服务业平台、机构和企业、人才等,通过集成知识、技术、信息、金融、创新等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科研条件、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技术投融资、技术交易、专业技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是推进众创空间、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更是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转变和优化升级的关键产业。

3 产业集成化的内涵

1992年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的教授Wenston给出过一个定义:集成指的是将基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和应用集聚成一个具有协同性的整体,这种集成包含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即数据通信、信息共享以及功能交互;在中国,产业集成的概念由张立和王学人(2002)首次提出,并认为产业集成是一种产业部门的集合,它存在积极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王慧敏(2007)从产业集成的表现以及产生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产业集成是搜索集成单元继而形成集成化的产业组织形态和空间格局;王国红、陈大鹏等(2010)将产业集成定义为在集群内企业和其他主体的参与下,通过纵向或横向积极的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形成的区域创新综合体,其目的是提高集群的集成创新能力、增强集群整体竞争力,提升集群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自适应能力。

基于学者们对产业集成化的研究,本文认为产业集成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是产业内各组织专业化分工之后再进行功能整合的过程。产业内各业态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有意识、有选择地通过纵向或横向的积极联系结合而成。产业集成化的过程中,各种产业组织和信息等被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系统当中,各业态之间协同互动,以合作替代竞争,实现整个系统的结构互补与功能优化,其所形成的产业集成体是一种高级的产业组织结构。

3.1 产业集成化与产业集聚化的比较

产业集成化虽然表现为空间集聚的形式,但其背后的原因却与普通的产业集聚化有所不同。

建筑给排水在正式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设计工作。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施工设计图纸并未立足于建筑工程实际,如未能结合安装位置及距离的特点,合理设计给排水管道的间距问题[1]。

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从外部性探讨现象的原因,以及外部性对集聚区域各企业造成的影响。产业集聚的路径为:当某个区位由于外生比较优势导致产业集聚时,这个区域便产生了集聚的外部性,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从而进一步刺激区域分工深化。当新的分工格局形成以后,产业集聚就带来了更加细分的组织架构和更强大的竞争优势,最终促使区域获得长足发展。

可见,传统的产业集聚分析框架并不适用于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现象。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不是源于外部性,而是为了功能的互补与整合;不仅为了深化分工,更是为了分工之后的集成化发展。只有实现片段的集成才能发挥各子行业的功能,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全产业的发展。

3.2 产业集成化与产业模块化的比较

产业模块化是指产业链上的企业、组织和服务对象被分解为多个独立运行的半自律子系统;继而通过某种规则将子系统联系起来,构成更复杂的系统。集成化是建立在模块化基础上的,是对后者的有机整合和综合集成。它从模块化组织整合的角度出发,继承了其在分工上的优势,通过结构互补与功能优化,以适应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日趋及时化的趋势。

虽然产业集成化是基于产业模块化的发展路径,但前者与后者相比,前者跨越了时间和地理的概念,同时跨越了行业界限,使得组织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规避了产业模块化过程中对创新的阻碍,促进产业内信息的传递和价值的创新。

4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产生的条件

4.1.1 相容性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前提是产业内各类企业和机构具有相容性。相容性是指基于一定目的进行集成的单元之间存在相互兼容的性质。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科技金融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创业孵化机构等组织机构之间存在协同性,彼此目标一致,性质相同,都是为孵化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的新兴业态。

4.1.2 互补性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互补性是指在统一的集成目标前提下,产业内的各个企业和机构在功能、作用等方面相互补充的程度。互补性条件是各集成内组织间互相选择与匹配的依据。科技服务业为了实现其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目标,需要通过结构互补,从而达到功能优化,为服务目标提供全链条的服务。

4.1.3 界面条件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实现和功能的有效发挥还需要界面条件,关键在于各组织间能否搭建高效、有序地传递物质、信息、能量的界面。科技服务业需要平台的搭建和体系的构建,只有产业内各个集成单元之间能够有效地传递物质、信息、能量,才能发挥集成体的功能。

4.1.4 环境条件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的决定力量既来源于产业内部条件,也取决于产业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条件具体包括政府作用和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的丰缺程度和利用情况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

4.2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产生的原因

Michael(2007)指出,激烈的竞争、不断的创新以及多样的市场需求都促使各个组织选择集成化的发展方式。本文从科技服务业的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析集成化产生的原因。

4.2.1 需求角度

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促进了集成化的产生。科技型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科技服务,包括科技金融、科技孵化、技术转移、人才培育等,同时因为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得科技服务业日益成为一类复杂型产业,单个组织无法独立完成全链条的科技服务,因而必然寻求集成。

作为需求方——科技型企业对科技服务需求的复杂性促使科技服务业通过集成为产业提供技术需求、金融需求、孵化需求、人才需求等多方面服务。

4.2.2 供给方

激烈的竞争也促进了集成化的产生。新经济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资源的有限逐渐成为制约创新成功的一大障碍,因而现实中集成化活动愈发频繁起来。

作为供给方——科技服务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促使各组织机构进行功能的整合,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集成体中缺少任何一环都无法发展,同时任何一环如果不处于集成体当中也无法发挥功能、实现成长。

5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5.1 组织方式

从集成的本质来看,模式是由组织方式决定的,因而研究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机理就首先需要探寻其组织方式。

从集成的行为方式来看,集成存在互补型、互惠型和协同型三种组织方式:互补型是集成单元间以优劣势互补为基础行处的关系;互惠型是集成单元以某种物质为媒介,以供给与需求为主要方式形成的关系;协同型集成是集成单元为优化彼此功能,经过聚合重组,形成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协同一体的整体性集成体,从而获得单元功能的倍增和整体功能的实现。

从集成方法的角度来看,集成分为产业链顺次集成、集线器和平台几种方法。

本文认为,适用于科技服务业的集成模式是协同型的系统集成,同时采用集线器型的集成方法。科技服务业围绕科技型企业这一核心,协同互动,以网络化相联系,实现全系统内功能的成倍增长。

5.2 运行模式

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孵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培育服务等通过链接、联盟等形式集成发展,各组织模块之间结构互补,功能优化,形成科技服务集成网络。依托以科技服务业龙头机构为主体、相关小微科技服务机构为附体的科技服务集成体系平台,实现科技服务的联动效应,输出各类科技服务,与企业之间实现科技服务的供需有效对接。

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发展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科技服务业只有集成化发展才能发挥每一个子行业的功能,推进各类服务机构、服务体系的发展,最终实现科技服务业的成长;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只有通过集成化发展才能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全链条的服务,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各子系统协同合作,即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孵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培育服务作为集成化系统的子系统,依托集成体系平台,在政策环境、配套设施支撑下,集成化发展。其中,科技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转移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战略等服务;科技孵化服务为企业提供辅导与孵化;人才培育服务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各子系统功能相互补充,形成科技服务集成网络系统,实现科技服务业各部分共同发展,与科技型企业互动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立,王学人.推进我国产业集成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J].当代财经,2000(07).

[2]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06).

[3] 王国红,陈大鹏,刘颖.有核集群产业集成化过程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9).

[4] 胡汉辉,倪卫红.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产业集聚层面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2).

[5] Michael A.Abebe.To Integrate or Not to Integrate: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Virtual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Organizations[J]. Business Strategy Series,2007(83).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a)-144-03

猜你喜欢
产业经济学机理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中国煤层气(2019年2期)2019-08-27 00:59:30
雾霾机理之问
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及构建应用
商情(2016年32期)2017-03-04 23:55:23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变革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7:56:52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分析
商(2016年6期)2016-04-20 10:35:02
政府补贴、国企国有化系数与中国企业的产能过剩
经济数学(2015年2期)2015-08-21 20:53:03
球形ADN的吸湿机理
火炸药学报(2014年1期)2014-03-20 13: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