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然 赵桔枫 杨梅玲 肖慧蓉 张宇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13级
双专业改革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国贸+法学双专业培养模式为例
谭浩然 赵桔枫 杨梅玲 肖慧蓉 张宇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13级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科的交叉,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研究,武汉工程大学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出发,推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实践体系优化、政策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了若干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
双学位 双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国家和政府高度重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的[1]培养问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为社会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面临的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为此,武汉工程在系统研究国内外著名大学先进办学经验和充分调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多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丰富等优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新思路、新体系和新举措。
(一)调查内容的确定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在读本科生对双专业的了解程度情况。二、本科生认为双专业有吸引力的地方。三、本科生认为双专业不足的地方。
(二)调查样本特征
样本分布: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10级、11级、12级、13级学生,其中13级占50%,12级、11级、10级各四个班。其中单专业占55.7%,双专业占44.3%,共300人。
(一)在读学生对双专业的认识不够
约有62.3%的本科生不了解双专业培养模式,了解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1%,76%的学生认为完成双专业学位对就业有一定帮助,并且有31.3%的学生因为利于就业而选择双专业有80%的本科生认为双专业的社会接受度不高或一般。
(二)双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调查的300名学生当中没有人认为双专业的两个专业课程融合度很高,65.7%的本科生认为完全没有融合,更是有40%的学生因为双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而放弃选择双专业,同样的仅有22.7%的学生对双专业的课程设置满意,但是88.6%的本科生认为双专业的课程时间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冲突。
(三)双专业仍有很多不足
有90.7%因为学业难度和完成学业的不容易而没有选择双专业。有24%的学生认为学习双专业学费过高,仅有10%的学生认为双专业的学费不高,也有17.4%的学生因为学费问题而放弃选择双专业。
(一)政府应该增强社会对双专业的认可程度
政府主要部门应该对辅修专业 /双学位教育模式提出明确的规范性的指导政策,使高校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章可循。[2]如在人事政策上, 辅修专业 /双学位的学生应在起点工资、级别定位等方面区别于高校普通毕业生。
(二)学校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双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
1.高校是推行此项改革的主体, 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规范开设辅修专业 /双学位课程之学院的管理, 加强各学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在尊重学生需求基础上, 更加注重操作的人性化。[3]借鉴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自由模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和兴趣,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自由选取第二专业攻读, 完成主辅修或双学位课程教学计划。
3.根据市场的需要、学生时间、师资力量合理 设置好辅修课程.[4]高校在设置辅修课程时候,要合理设置,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符合双学位双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以利于人才的培养质量。
4.进一步完善双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首先,增加专业总学时和实践性教学学时。其次,优化专业课开设顺序,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
(三)个人应该明确自身需要,加强对双专业培养模式的了解和学业规划
加强监督和自我监督,第一专业的教师应时刻提醒选双专业的学生不要疏忽了本专业的学习。双专业的学习也需要占用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如果不安排好学习时间,很容易干扰到主专业的学习。
通过对双专业改革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肯定了我国双专业培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诸多原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应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断的寻求变革和突破,只有这样我国的双专业事业才会更好的发展,从而有效推进我国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崔崇芳.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
[3]钱怡.高等院校辅修专业_双学位制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旬
[4]张文睿.高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与实践研究[M],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Dec.2012.NO.6
指导老师:袁正明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党委书记。
本项目由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