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欣 (广州艺术博物院 510095)
浅谈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公共教育
李甲欣 (广州艺术博物院 510095)
美术馆是公众终身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场所。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对于公众的文化艺术教育尤其重要。本文以施瓦布的教育课程模式为依据,在本文中浅谈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公共教育。
美术馆;公共教育;广州艺术博物院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的开放式艺术平台和教育机构。追溯其起源,Museum一词起源于希腊语—Mouseion,意为“供奉缪斯(Muse是掌管学问与艺术等的九位女神)及从事研究的处所。”美术馆对于公众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这一功能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众所周知,近代美术馆起源于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在过去,美术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型的美术馆陆续成立,现代美术馆的责任不仅仅是展示那些珍贵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在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四项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加入公共教育一项职能,面向公众开展教育活动。美术馆创立最终是为了达到提供面向大众教育的目的。
(二)施瓦布的教育课程模式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启发
美国教育学家约瑟夫.施瓦布(Joseph Scdwab)对教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课程模式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教育背景之下。他认为教育中存在着共同要素(commonplaces),各类教育活动、教育科目以及突发性教育都具备四个“共同要素”:教育主题内容(subject-matter)、教育环境(milieu)、教师(teacher)和教育对象(students)通过他对于这些要素的描述,我们可以在分析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特征时,从这几个要素去进行思考。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又有不同。首先,它的教育环境是非强制性的,公众是完全按照自我的意愿前来美术馆进行参观。教育主题内容中,一般学校的教育有着明确的教学大纲,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以及大纲,它的教育主题内容是给公众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享受。美术馆的教师是馆内的工作者,不同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每日的教育群体相对固定,对于这些接受其教育的群体也十分了解。美术馆的教师工作内容相复杂很多,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对于教育对象这个重要要素,美术馆的教育对象相对于学校的教育对象更加广泛和复杂。
任何类型的教育都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作支持,在分析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这几方面的要素后,我们来看一下广州艺术博物院公共教育的现状。
(一)传统导览
这种传统的导览和语音导览结合的方式,不仅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可以获得。在国内外所有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这种知识输出的方式是最为传统,并且一直沿用的。19世纪末,随着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观众要求从博物馆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于1906年开始设立了讲解人员,称为多森特(Docent),讲述陈列品的名称、性质、时代等有关资料,受到参观者的欢迎,引起博物馆界的重视。此后,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陆续设立专门人员从事这一工作。
这种传统导览方式就是说教式的教育模式 ,教育者在了解知识结构后,将知识表述给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刺激-反应的学习方式,教育对象是条件反射一样的接受教育者给予的信息。前来美术馆参观的人员,通过展品的标签,导览人员的介绍,这种简单刺激,来获得知识,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被动,而非主动的。
(二)传统的公共教育活动
在国内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观众动手操作的场所。有些是为了儿童提供的艺术坊,有些是为了成人提供的放映室。观众在这些场所里面,可以自己动手来创作艺术品。比如,在展馆的角落,提供一些画笔和纸张,为公众提供好示范画作,公众按照示范画作来进行创作。这样的活动在笔者看来,对于教育者来说,是相对被动的,缺乏教育性的。
策略一: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应逐步发展为发现式学习。
由工作人员导赏,虽然对于美术馆美术藏品有很强的直观教育作用,但也有局限性。这种简单的刺激式的学习方式,难以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以及理解水平的公众。而发现式的学习,强调了知识客观的存在于某个地方,它需要公众自己主动的去发现。这种主动式的学习,是公众自己在大脑中对知识的构建,区别于被动的简单性的接受刺激,得到反应。所以,应当设置互动性的电脑这一类的物件导览。这些触摸式的电脑里面需要储存关于展品详细的,针对不同教育者的资料。这样观众可以自发式的,主动的在里面寻找到他希望获得的知识内容。
策略二:传统的公共教育活动应逐步发展为探索的空间。
一些美术馆成立的艺术坊,空间大,安静,舒适,这样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相对高效率获得知识的空间。在这样舒适的学习空间里面,如果教育内容从传统的示范,发展为由专业的美术教育人员进行指导,公众自己探索为主,这样的学习对于教育者来说事半功倍。所以,应当将艺术坊营造成为一个让公众可以自己操作,探索的教育环境。
国内美术馆面临的问题是局限于固定模式中的公共教育。现代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给予观众提供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输式的,被动的,而是应当让公众,在美术馆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去获取知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是市民的终身教育场所,更是培养市民综合文化教育的场所。
[1]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福尔克,约翰·H,和林恩·D迪尔金.《博物馆体验》.华盛顿特区,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