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璋 (广西艺术学院 530000)
论中国古典舞反其道而行的动律特征
张璋(广西艺术学院530000)
中国艺术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并未对众多艺术门类进行明晰的界限划分。如书画、诗歌、戏曲、乐器等,虽都可作为单一的艺术个体,但如若去追溯其生成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让我们有源点去专研分析。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以戏曲舞蹈作为直接母体。“京剧里指明方向的动作时,通常都是先从反的方面着手,然后转到这一方来,而并非先指向叫人去看的对象。这也就是古典舞中常说的“一切从反面做起”。本文旨在从中国古典舞形态的视角切入,试图以中国古典舞的形态象征为其动态坐标,来论述中国古典舞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反其道而行的运动规律。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和吸收戏曲舞蹈已是无可厚非的历史选择,其优雅的韵律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其韵律感更主要的体现在舞蹈动作的起止过程中,即动作的起势和收势;意识先行;形止神不止等等。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我们在欣赏舞蹈作品是常常会赞美舞蹈演员肢体动作舒展,线条长等。值的思考的是舞蹈演员再高也不超过两米,偌大的舞台仅仅靠演员局限性的身体长度去延伸填满自然是需要技巧的。而动作反其道而行正是为了用身体体现对舞台空间最大限度的物化,动作欲左必先经过右,反之亦然。如此一来,左右路线延长灌满空间立体视觉效果即体现出来。这种反其道的逆向运动可以对舞台空间的不同方位、角度以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反其道并非是其运动规律的全部,贵在“而行”。一招一式通过“行”衔接起来构成其运动轨迹,即圆弧路线、行云流水。古典舞动作讲究逆行反转的的运动规律,这与从古至今的东方人体文化中对运动的自然之“理”的认识,意在表达自身对世间万物的生命运动的理解。从“反”而“行”的舞蹈动作从观众视觉切入,无疑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规律。正如于平先生在《舞蹈形态学》中说到的:“动作逆向启动”一是为了“适应各个方面观众的视点”,二是为了“能够形成即将变动姿态的预感”。就审美而言,不管是身体的某个部位变化还是整体的运动,都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反差,使观众的审美思维既有总趋势,也有小的波澜。再者,“反其道而行”符合中国舞台“四方舞台,三面观看”的特点,让各个方位的观众都可以欣赏到。
在老子学说中,关于形而上哲学的最高诠释就是“道”,由此看来“反其道而行”正符合老子所讲求的最高境界。逆反运动方式可以强化观众的内心感受,有利于突出意欲“反”的动作动势和“行”的走向属性。逆反的运行路线能更好的引导和推动观众的情感动向,并让表演更富有视觉层次,自然是造艺者所喜闻乐见的。
《老子•四十章》中这样写到,“反者,道之动”,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周而复始的运动着,正反相对时,道已由静而动。即“反”故而道动,合乎“道”的运动必定是向着相反方向的。譬如“跳”这个动作,跳跃是人体摆脱地心引力向上运动,讲究瞬间的爆发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最先接触到的是“小跳”,然后层层推进到“中跳”“大跳”“摆腿跳”等等,这一系列都依附于准备动作“蹲”,即向上跳跃的 “反其道而行”。“蹲”的动势虽与“跳”互为一对反作用力,却承载着“跳”的起止,无论是起势、动势、收势都取决于“蹲”的深度,重心等。不管是“小跳”还是其它的跳跃,其最终目的都是完成在空中跳的舞姿,但其运动路线都是反其道而行,反动势准备,即动势之反。
《老子•三十六章》即云:“欲将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值得强调的是动势之反的人体运动的动律精髓在于“反”。“反”是从静态到动态的运动法则和规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有了“反”才能体现“正”,因为“正”的意义并不是取决于其本身,而是由这个事物的反作用力所决定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由此看来,道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舞结构与表达方式。并试图用舞蹈来表达中国千百年来凝聚出的高尚情操和优美品格,以现代人的视角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古典舞自身发展与演变中,身韵的创立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体系已经形成。那么,谈及身韵我们不禁会联想其元素训练中贯穿始终的“十欲”法则。“十欲”中的诸多对比因素各自形成一对“正与反”的矛盾体,即阴阳范畴中的相反相成的规律。
拿“燕子穿林”来分析,该动作形态鲜活的展现了燕子从高处往下一闪而过的瞬间,其动势重在“穿”这一下。整套动作经右抹手到上穿手再转体成下穿手的过程贯穿了“十欲”的法则。为了突出“穿”势,右抹、后靠、旁移是起始动势,含胸、曲臂、低身是准备动势,下穿、含胸、全蹲是结束动作,介于起始、准备动势与结束动作之间的上穿手、顶胯送胯、内旋盘手、撑肋旁提是“穿”的法门所在。“穿”势前后相辅相成重在强调身体燕子般的灵活,即必须从反面做起,瞬间完成。“燕子穿林”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切“相反相成”的规律特征,并将“反其道而行”的逆向启动原则贯穿始终,是“十欲”之反的典型代表动作。
由此看来,反其道而行的运动规律在中国古典舞中比比皆是,虽是无形无像的存在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动作前“反动作”进入“正动作”创造美感的形象法则也并非一时兴起之说。追溯至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年间,傅毅曾在《舞赋》中这样描写到:“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其中八个“若”把四对反向动态画面概括的无以复加。诚然,“反其道而行”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反动作”巧妙的运用到舞蹈艺术中,它不但至今未衰,而且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独特舞蹈风格的生动写照。
张璋,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古典舞表演与教学方向研究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