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华 刘 勇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
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新闻之传播阻碍初探
曾新华 刘 勇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
信息传播从发起者到接收者,经由介质的传播构成完整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外界阻力一面来自信息起初传播者的传播真实度,一面又会收到介质传播过程中他力的阻碍,最后信息接收时还会收到信息接收者接收方式的阻碍。本文以天津特大爆炸案发后各大媒体在对事件进报道所用方式为例来探析传播阻碍的几点受力。
灾难新闻;信息传播;阻碍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突发性灾难新闻的传播增添了诸多快捷要素。在传统媒体还没有反映过来的瞬间,新媒体已然将信息以最快的方式运送到了各个微小终端,继而在信息接收后又以另外的方式进行传播。以今年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所发爆炸案来看,关于此突发灾难信息的报道在传统媒体还未作出明显反映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最快速度将爆炸信息传递到了个人。然而,在传播过程中所受的信息阻碍也是极为明显的,特别在信息传播的真实度及信息的关切点有很大障碍。
灾难发生后,信息起点最原始的信息传播主要来源于事件所发地附近的半参与人员,离案发地有一定距离的安全地带所见人员是第一手的信息传播者。
天津爆炸案之剧烈,爆炸范围及爆炸程度都第一时间吸引了附近人们的关注。人们一面逃离灾难现场,一面又以恐惧的心情通过手机媒体将所见所闻将看到的感受到的传播出去。灾难发生后,爆炸现场本身的惨烈度,随后相关参与人员所受苦难,消防战士、自救人员、受伤人员信息随即占据关注点。在这一系列的经历中,信息的传播原本是以最本真的形态传播到他出。然而,原始信息的传播阻碍来源同样会收到某些方面的阻碍。
一方面,阻碍来自事件发生的受责方。新媒体环境下,这方面所受阻力该是最小。手机自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的传播,不受外力的限制将自己所见所闻以文字及图片形式传播出去,这是对爆炸案件最直接的对外告知。但此类信息会比较片面,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当专业的新闻记者记住案发地点挖掘事件状况时,阻碍随即出现。相关责任方害怕事件的曝光,限制新闻记者的拍摄报道经常发生,相关针对灾难时间系统的报道就会收到阻碍。我过主流传统媒体在应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累计相关经验,在此次天津港的报道上,诸如焦点访谈等及新闻频道节目都在适时有序的以人文关怀为主要切入点的进行报道与传播。
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针对灾难时间的信息传播阻碍来源于个体对事件的选择面受阻。个人对事件的关注点相对集中在表层,缺乏新闻信息传播的全面与概括,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在起点上受到阻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达到一定高度时,起点信息未经甄别,未经筛选通过个人无管制的进行传播,这也是对原始信息进行传播阻碍的一方面。如此,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就需要相关的介入来引导对真实主流信息的传播。
信息由起点经由个人的编辑在带有自身一定色彩后通过手机等介质传播出去,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真实度的传播阻碍力量最强大。新媒体的主要传播特点首先在于其分散性与随意性,信息由此终端传向彼终端,经由毫无确定的个人的再次编辑后转发,从最开始的起点个人信息到之后的转发与媒体分享的信息之间的甚至会出现很大差入,这等同于人际传播中个人意识对信息传播的阻碍作用。
新媒体中介质传播阻碍相对简单的人际传播来说,有更大的不控性与不稳定性。信息的传递自由而不受外力的干扰,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在原有的起点信息基础上,附带个人的色彩可以自由传播。特别当有动机的谣言制造者在这类起点信息的基础上,过度夸张并故意制造与事实相差甚远的信息加以传播,来赚取其想要的点击量。就天津爆炸案后,就有相关人士捏造事实通过微博微信散布信息,被相关单位拘留的报道。
人际传播能有效避免一定信息阻碍,取决于个人与个人的相识度,由此决定了信息可靠性的接收和传播。新媒体手机终端下的信息传播,个人都处在自我的空间,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不受控,前一次的信息甚至会再一次在后面的灾难信息中得以传播。介质的固有特点决定了信息在传播时所受阻碍的方向与范围。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成功的有实传播很大的依赖相关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督,微博微信等机构对信息的主流引导是打通信息阻碍的一方面,个人的自觉传播与尽可能低的降低主观色彩的信息传播又是防止介质阻碍的一点。
一次成功的信息传播首先取决于信息起点的客观描述,虽无绝对的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描述,但新闻传播者都在追求相对客观的信息传播;随之,在介质传播过程中尽可能不受外界的干扰与阻碍;最后,信息到达受众,受众亦能尽可能客观的了解相信信息的真实度,此所谓一次成功信息的传播。面对灾难性新闻,新媒体受众在接收上的阻碍受自发的猎奇心影响,会更容易相信程度上夸张的信息,微博微信上流传的信息,到个人接收的时候,取奇惨烈度更高的信息加以编辑再次传播,从而对信息传播的真实度构成极大阻碍。不实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由此产生更大空间。
面对巨大突发性灾难的发生,大众心理对这方面信息的接收相对其他信息会有更大的了解欲,在接收上会更容易相信灾难程度化的描述,不实的谣言在微信微博上的流传会在一定程度上被一部分受众所接受,他们甚至更愿意相信夸张不符的信息而不愿意相信主流媒体对灾难的客观评价。这一方面取决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一方面正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是否成功对受众的考验。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灾难信息的成功有效传播,规范和引导受众对真实信息的取舍是疏通信息在受众接受阻碍时的有效解决方法。
[1]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04);
[2]孙中伟,徐彬.美国灾难社会学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学研究,2014(02).
曾新华(1985— ),女,汉族,籍贯:湖南涟源,所在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文化产业方面。刘勇(1982— ),男,汉族,籍贯:贵州铜仁,所在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