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乐器“筝”的再认识

2015-07-13 06:49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7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弦乐器古筝乐器

彭 敏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7000)

对传统乐器“筝”的再认识

彭 敏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7000)

本文是在读完几篇有关“筝”的文章后的一些思考。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无论从文献还是到考古记载对筝的描述屈指可数。原因何在呢?我们也只能从文字中对它有更全面的认识,从另一角度进行一次较完整的梳理。

筝;秦筝;考古

筝,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一段记载,“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所以,后人们多以此为据,就有了秦筝一说。那么秦筝是不是最早的筝,筝琴瑟筑又有何异同,以及正在传播过程中有何变化等等就成了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筝的文化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习惯称之为古筝。它是地道的民间音乐艺术、许多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筝和琴瑟是同时并存的,但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大量出土的文物里有瑟、有筑、有琴却没有筝呢?这和筝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密不可分。“在重雅轻俗的封建时代,一直遭受士大夫阶级的诬蔑和诽谤,谬说流传,贻害非浅。”1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筝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化的角度去尽可能合理的阐释。第一,在古文献中不止一次的提到筝最初为竹制。《集韵》说:“一名为筝,古以竹为之。”许慎的《说文解字》观点,说“氧鼓弦竹声乐也,从竹争声”。到了清代的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则解释成为:“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这些观点都是说筝的制作材质是“以竹为之”。而考古学资料证实,近五千年以来,我国的气温波动不大,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一5℃。所以说秦岭以北地,产粗大竹子的可能几乎没有。筝既然为竹制,那么它的源头必在南方,后来材质的变化应属在由南向北的传播过程中材质欠缺所致。那么中原腹地的文人雅士不喜欢这种“蛮夷之乐”也便不难理解。第二,从秦始皇“退弹筝而取韶虞”为证,在音乐上既讲究稚俗之分,当然就有重雅轻俗的偏向,因而“钟鼓东之,琴瑟友之”的堂上雅乐,多为士大夫阶级所提倡,而筝就成了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俗语之器。第三,筝有共鸣箱,声音大且悲苦。有岑参《秦筝弥》:“汝不闻,争等声最苦,……”再有《咏筝》日:“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哀痕”。也就是说筝的音色是有情感显现的,筝的音量较大,独奏时不能表达清幽淡雅的文人气质。因此,筝的自身特点不符合文人雅士中正平和、含蓄典雅、天人合一的审美需求。所以大多只流行于民间乡舍。总之,筝在其发展过程中,被上层社会所摒弃肯定有其诸多的原因,从而才能造成这样的历史事实。文化的缘由会带领我们更清楚的认识结果。

二、秦筝是不是最早的筝

筝,最早的史书记载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秦之声也。”此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大多学者都认为:筝的起源是古秦国,“秦筝”是筝的最早称谓,是秦人发明创造并演奏的专属乐器。可秦筝到底是不是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不是历史上最早的筝,让我们再作进一步的阐释。

筝的文献记载远没有琴、瑟的繁多、详尽,在考古方面发现的筝更为罕见。迄今为止仅有两例三件:一是江西贵溪崖墓的两具筝;二是江苏吴县的长桥古筝。贵溪筝据碳元素测定年代距今2595土75年,也就是公元前七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的产物,属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南方古越民族的乐器,比战国时才出现的秦筝要早,是目前有关古筝最早的资料。江苏吴县市长桥筝是继贵溪崖墓筝发现之后,另一珍贵的先秦标本,他应该是古吴人使用的乐器。

从以上两地筝的形态和质地分析来看基本相同。如筝身用整块木头斫或刨制而成,木质坚硬而沉重。正面略显拱弧、筝首成分叉状,向下弯曲,筝中部有共鸣箱、箱面覆盖面板,筝尾棱起成凸形,有枘孔、下有足等。筝通长167.3厘米(贵溪2号墓)、173.5厘米(贵溪3号墓)、132.8厘米(吴县长桥墓)。贵溪筝为十三弦,弦下设柱(码),吴县筝为12弦,弦下设柱,无岳山等。

综上所述,筝的起源会有比考古和历史事实更早的历史。秦筝肯定不是最早的筝,从它的形制和音色上看,应该是古筝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流派而已。

三、筝、筑、琴、瑟的异同

筝、筑、琴、瑟都属于中国古老的弦乐器,距今久远的历史不断的被考古学刷新。从学术界对“筝、瑟同源”到“筝、筑同源”的辨析中,我们可以初现清晰的思路端倪。我们首先要对这四件古乐器进行客观的认识:

筝,拨弦乐器,最早的筝为5根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21弦、25弦、26弦。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半圆形后渐变为平面或近似于平面。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条弦下面设有柱(码),柱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属弹拨乐类的“有码乐器”。

筑,古代击弦乐器,“形似有柄的小筝、有13弦,弦下设柱。器体细长,细颈而肩圆。”2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历史记载中材质以竹、木为主。

琴,拨弦乐器,琴面张弦7根,古称七弦琴,琴面以13徽位标志泛音位置,弹奏时按不同徽位取音,是“无码乐器”。面板多用桐木和杉木,地板多用梓木。

瑟,形似琴,但没有徽位,通常有25弦,每弦有一柱,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有共鸣箱故音量大,弦多则音色变化多,用于帷幕后面隐匿处作为背景音乐的演奏,目的是给宾客饮酒谈天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而非用于音乐自娱。

在对部分学术作品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秦筝”不是最早的筝,只能是筝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流派;筝的起源应该更早,“筝、筑同源”更具有说服力。其实,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许多事物之间的“同祖迹象”都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里。当我们站在时代的岸头去回溯历史,未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释然时而模糊的视野,感叹历史的匆匆。

注释:

1.曹正.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J].中国音乐,1981(1):40-42.

2.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242.

[1]曹正.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J].中国音乐,1981.(1):40-42.

[2]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242.

彭敏,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教师。

猜你喜欢
弦乐器古筝乐器
学乐器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弦乐器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的研究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乐器
乐器中的物理学现象分析
弦乐器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
箜篌与宋词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