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远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250101 )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布局特色对景观设计规划的影响研究
王志远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250101 )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布局,需要确认水文化景观的不同特色。大致来说,城市的水文化景观可以分为断点式、条块式和复合式三种形式。三种景观布局形式各有特点,受此影响对于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也应该因地制宜,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城市水文化景观;布局特色;景观设计规划
本文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齐鲁“水”文化与城市景观环境研究12CVfYJ0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各城市不仅高楼大厦林立,而且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与塑造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意识到,城市的街道、建筑和植被是凝固的规划,而流淌的水流则是活动着的城市灵魂所在。一所城市处处体现出水文化的气息,就会显得空灵、律动,充满着活力。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中不断引进水的元素,水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大行其道。城市的水文化,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需要在城市已有的地理、水文环境的基础上精心、巧妙地设计,通过水文化体现城市的特点,需要按照城市的水系特点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景观。
城市的水文化景观,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三种,即断点式、条块式和复合式。三种不同的景观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景观规划方面应该根据水文化景观的特点来灵活设置。
断点式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指的是水文化景观设置在具体的某一个地点,周围与其他谁文化景观之间的关联度不高,自称体系。在许多城市都散布着这类水文化景观。
(一)断点式水文化景观的特点
断点式水文化景观位于某一个具体的区域,是某个景区的特殊节点。这类景观可以是一处雕像,一处音乐喷泉,或者一处水幕墙。不管如何,这类景观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处于某一个特殊的位置,周边少有其他水文化景观与之沟通相连。济南市的泉城广场就是这样的一个断点式水文化景观。尽管周围有济南的护城河、趵突泉、黑虎泉和大明湖等特色鲜明的自然和人工景观,但是作为后起修建的大型娱乐休闲广场,泉城广场的水文化景观属于对泉城济南泉文化的概括和浓缩,也通过音乐、喷泉等形式展现了泉文化的现代美。
在这类水文化景观中,水文化并非是景观中最基础的内容。水文化往往成为一些景观中重要的点缀。通过水文化的展现,新型的休闲购物广场因此而获得生机和活力,产生活力四射、柔情无限的艺术观感。一些高档的新型住宅小区门口,往往建有水幕或者小型喷泉,入口处这些充满灵动的流淌着的景观,带给人们阵阵清凉的同时,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还有一些旅游景点,通过水文化的巧妙布置,为原本缺乏生气的人文景点带来了律动的美。这些景观的存在,虽然是孤立的、点状的,但是它们与周围的景观动静结合,装点了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审美体验。
(二)断点式水文化景观的设计与规划
断点式水文化景观非常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广大城市。城市的广场、商圈、住宅区和其他设施中,都把这类的景观作为整个区域中的一个特殊的节点,通过水文化来传递着休闲娱乐、身心放松的信息。断点式水文化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受周边自然环境和当地水文资源的限制较少,只要是灵活地设计出来并与周边的景观风格相对统一,一般都能够与周边的环境和谐共处、相得益彰。因此,断点式水文化景观的设计与规划相对比较自由,适用于在北方的一些干旱缺水的城市,通过人为地建造一些设施,也能实现通过水文化美化环境、提升律动感的目的。
断点式水文化景观受当地的地域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小,但是受到工程技术水平方面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这类水文化景观难以借力自然的河流湖泊,需要通过现代的技术铺设管道,安装设施来完成全部的景观建造。那么在建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工程的技术和质量,还尤其要注意生态问题。也就是说,在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实际状况,除了考虑美观、大方、亮化等各种因素之外,还应该重点考虑节水和环保。要尽量设计出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设施来,使景观在用水方面既体现水文化的美感,又能够节水保用,避免过去一些景区的断点式水文化景观大量耗费水资源的弊端。
条块式水文化景观,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景观点,并将其串联起来,构成纵向景观序列,以此达到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条块状的水文化景观其实就是一些景观的组合,在公共场所和大型的社区、办公区域,更常见的是这样的水文化景观带。
(一)条块式水文化景观的特点
条块式的水文化景观是一种景观复合体。它通过水文化景观为主、其他连带景观为辅,构筑一种连续性的景观带。通过景观石、植被、雕塑和其他素材为辅助的内容,增强景观带的包容性、连续性和观赏性。在一些城市中,对古代原有的护城河进行清理和挖掘,重新引水入河,构成了城市的条块状水文景观。但是古代挖掘护城河的目的是为了防御,河堤及岸边没任何附属的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现代许多城市都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在河边、河岸和周围设置了雕塑群、造型别致的休闲椅、灌木丛、花坛和其他的附属设施。这样,河水周边就形成了错落有致、功能多样的景观带,河流的功能得到拓展,拓阔了水域空间的延展性,强化了水域的休闲娱乐主题。
(二)条块式水文化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条块式水文化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在协调性、有序性的前提下进行。条块的分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对空间进行整体的设计。既要主要到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又要在不通的区域内富有层次和变化。通过灌木、植被、休闲设施、雕塑、长廊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的有序设置,达到一种高低起伏变化、形状错落有致、功能齐全多样的效果,使人们产生联想,带来愉悦的享受。这类的景观设计中还可以增添声光电的元素,让视觉、听觉一起联动起来,以独特的动态美呈现在游客面前,尤其是在创造出绚丽缤纷、美仑美奂的夜景效果,能够创造出童话世界一样的迷人景色。
条块状水文化景观带是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的有机结合。景观带的复制设施不仅仅是娱乐休闲的需要,还具有保护水土、保障安全和防洪的功能。因此水边应该多种植一些植被,尤其是一些观赏性树木,都对保持水土有好处。灌木丛能够将开放的水域与游客行走的道路隔离开,避免各种人为的事故发生。人文元素设置在斜坡、河道上,通过水边特有的地形地貌,设置具有一定观赏性的人文元素,使单一的水上世界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这一切的设计都是基于人的休闲、娱乐、安全的需要,体现了现代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些城市水系众多,河流蜿蜒曲折,湖泊星罗棋布,这样的城市水文化景观就呈现出一种复合式的风貌。针对水资源情况复杂的城市,水文化景观应该因地制宜,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既要从整体上设计出合理的城市水文化景观的规划来,又要在城市的水文化景观设计中注意区域细分,做到和谐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一)复合式水文化景观的特点
复合式水文化景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河流和湖泊在多个区域都有体现,但是在没个区域所体现出的样貌又是与众不同的。这样的水文化景观呈现出的是一种多样性的复杂内涵。比如在济南市,汩汩流淌的趵突泉和水面如镜的大明湖毗邻而居,附近还有历史传说有悠久的五龙潭公园。长期以来把他们作为条块状的景观来处理的。前几年通过护城河疏通工程,几个景区之间通过游船可以自由往来,形成一种自由贯通的水文化景观,其实已经具备了复合式水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在这些景观中,湖泊、泉水、河流融会贯通,其中还有李清照纪念馆、铁公祠、辛弃疾纪念馆、北极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帝王、文人雅士的墨宝碑刻,每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二)复合式水文化景观的设计与规划
复合式水文化景观在设计与规划之初,就应该考虑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不同个性,并通过城市水文化景观的提炼、升华来突出这些个性。景区在分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按照对水资源的性质、存在状态进行分区,或者按照水资源所在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分区,还可以按照不同区域的文化风格来进行分区。不管如何,复合式水文化景观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水资源体现出来的差异性,通过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来设置辅助景观,从而使城市的水文化景观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同时又有相对统一的风格,更好地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地域特征,通过景观的设置来表现城市的精神内涵,带动游客产生强烈的共鸣。
复合式水文化景观是一个和谐统一又复杂多变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重体现出的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既要突出水文化的特质和内涵,让水文化提升为城市的特征和品牌,同时在水文化周围设置的辅助景观要能体现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一种相互交融的复合的文化景观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在尊重河流特有的自然规律、考虑河流所处城市环境背景的前提下,改善区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把各分区的景观有机融人整个城市水系规划设计之中,使水文化和人类发展达到统一协调的境界。”
水文化是一个城市不必可少的文化因子,水文化景观归根结底是一项以人为本、自然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文化布局,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水文化景观的特点和规划定位,通过明确的规划思路,对景观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通过水文化景观的设置来提升和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建设、文化建设。
[1]李纯洁.城市水系规划与水文化发展初探[J].河南水利,2006(6).
[2]付飞,董靓.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
[3]徐艳芳,王志远,付飞营.济南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塑造的途径与方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5).
[4]张倩.城市水系水文化元素挖掘及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王志远(1977.2—),男,汉族。研究生学历,硕士,讲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任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研办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近年来在《山东建筑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编著出版教材两部,参与完成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科研项目共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教学科研获省厅级奖励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