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宾 颜胜男 杨 璐 孙幼男 (苏州市职业大学 215000)
太湖渔歌演唱探微
杨海宾 颜胜男 杨 璐 孙幼男 (苏州市职业大学 215000)
太湖渔歌是存在于太湖流域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见诸文字记载的已有千年以上。清代《六桅渔船竹枝词》和《罟船竹枝词》中,有“兴来自唱渔家傲,不学吴娃荡桨歌”“棹郎野饭饱青菰,自唱吴歌入太湖”的诗句,描述了太湖渔民唱吟渔家山歌的盛况。旧时的太湖渔民,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唱吟渔歌。渔歌是太湖渔民主要的娱乐方式和精神慰籍。本文在对太湖渔歌所做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其演唱特点进行了梳理,并就其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存在意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演唱特点;地域特色;多元文化
本文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改项目《地方民歌的传承与调查研究——以太湖渔歌演唱为例》的一部分,项目编号:SZDYKC—150801。
太湖渔歌是存在于太湖流域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是吴歌的重要分支。是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流传于广大太湖渔民之中。是太湖渔民主要的娱乐方式和主要的精神慰籍。明代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记载“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呕歌已自遣”。渔民的生活,渔民的情感,全部都在渔歌中得以尽情抒发。唱渔歌已成为太湖渔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大型船只逐渐取代小型船只,机械作业逐渐取代人力劳作。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渔民劳作时唱山歌逐渐淡出了他们的生活。太湖渔歌的存在面临挑战,太湖渔歌的传承状况式微。作为吴歌百花园中的一朵烂漫小花。太湖渔歌演唱特点是怎样的呢?它的演唱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存在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就以上问题,笔者试析如次。
1.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太湖渔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仪式歌、也有情歌,既有长篇叙事歌、也有短篇叙事歌。内容涉及社会、道德、伦理、风俗、审美等诸多方面。如长篇叙事渔歌《沉香救母》。讲述了读书公子刘彦昌上京赶考,到华山圣母殿烧香,因出言不逊,惹得三圣母不满,问罪于他。经太白金星调停,二人结为夫妻。刘彦昌赴京赶考,临行将祖传沉香赠之。三圣母怀孕生下儿子,取名沉香。此事被其兄二郎神知晓,耻于妹仙人嫁凡人,辱没门厅,遂将妹关入十八层地狱。刘彦昌考中状元返回华山,方知三圣母遭祸殃,无奈携儿子沉香赴扬州上任。沉香十三岁时,立志救母,别父学本领。五年后,学得本领,得神相助,到华山劈山救母。演绎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传说,在太湖流域广为流传。又如短篇情歌《十杯酒》:“姐敬情哥第一杯,情哥立起来双手推,情郎哥吃酒口口全清爽,小妹看见我欢喜……”表达了青年男女纯真爱情和直爽性格。2014年6月,由金健康、孙俊良、查旭东主编,张舫澜、刘燕等搜集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太湖渔歌》汇集了长短篇叙事歌、情哥等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渔歌六十六首。由此可见,太湖渔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之一斑。
2.地域特色鲜明
太湖渔歌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如金法才演唱、金云凌、刘燕记录的《亲伯》:“拿得那西半院里十二位朝爷亲伯哪扬歌生身出仔何方地……龙虎山山脚下就叫何哎家格村阿……爹爸爷爷何大亲伯么是爷身……人头格伐人脚蛇身哎体呀……到堆哪龙虎山上么盗仙草”。其中“仔”1“格”2“爹爸爷爷”3“ 到堆”4皆是吴地方言。又如王根林演唱、张舫澜记录的《情郎妻》:“一路浪山歌么吱里吱,唱着田爿角里只么小婆鸡,日里蹲勒么日头里晒……俉唱山歌么破里破……”歌中“浪”5“ 小婆鸡”6“勒”7“俉”8采用的也是吴地方言。
在表演上太湖渔歌吸收借鉴了太湖流域的吴地宣卷、苏州评弹等吴地民间说唱的表演方法。特别在叙事渔歌的演唱上采用了“跳进跳出”及“说、噱、唱、演”等技法,说与唱要求使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懂,作到一曰准、二曰美。噱即兴展示,通过即兴的表情和动作增加演唱情趣。演 “起角色”,演员溶入角色之中。作到乐而不欢,哀而不怨,哭而不惨,苦而不酸。紧迫情节,表情紧迫。悲哀情节,表情悲哀。太湖渔歌对吴地宣卷及苏州评弹表演技艺的吸收借鉴,使太湖渔歌的演唱地域特色更加鲜明。
3.根植民间
太湖渔歌演唱以江苏的苏州、无锡、浙江的湖州等地,太湖渔民日常劳作、日常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活动为基础。大凡在神佛诞生日、接请“路头”神、舔置新船、岀湖捕鱼、婚嫁、造屋等重大活动,太湖渔民均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纳福、康安。同时邀请歌班演唱神歌,歌班通常演唱长篇叙事渔歌(以神灵故事)为主。明·季人张岱(1597——1689)在其《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太湖群众举行庆祝中秋佳节的活动盛况:“虎丘八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此外,为个人和家庭举办的民俗和民间信仰活动演出,也是太湖渔歌主要的演唱事项。如吴江庙港的王长根在2014年演出六十多场。演出事由涉及老人祝寿、小孩过生日、岀湖捕鱼等。足迹遍布吴江金家坝、黎里、浙江湖滨、北港等村镇。
1.太湖渔歌演唱是吴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以为:“文化多样化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命平衡那样必不可少”。阐述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世界范围的创作和传播,建立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三方面的未来愿景,展望了世界各领域文化今后发展的趋向。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升到国际社会应接受的基本伦理准则的高度。
吴文化作为世界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颁布为契机,拓展传承传播领域,向世界宣传吴文化,弘扬吴文化。太湖渔歌作为传承传播吴文化的载体,其演唱中包含的吴地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吴方言声腔、口语、吴地民间的表演技艺等吴文化本色元素。不仅展现了吴地民间文学、民间语言文化、民间音乐文化的光彩,而且扩大了吴文化的传承范围,对吴文化未来向世界的传播具有助推作用。
2.太湖渔歌是太湖流域人民群众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
太湖渔歌演唱既是太湖渔歌演唱艺人进行的商业演出活动,又是太湖流域群众时常举办的民间信仰活动,也是群众自发参与的娱乐活动。共同参与、共同娱乐体现了太湖渔歌具有的社会性。据江苏省吴歌学会秘书长张舫澜介绍,每逢刘王生日、观音菩萨出道日、庙会及小孩满月、结婚、祭祖等活动吴地群众均邀请太湖渔歌班社演唱。太湖渔歌长期而经常性的举办演唱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百姓精神得到愉悦。而且使群众的情感得以加强,成为群众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
3.太湖渔歌演唱是吴地群众审美价值的具体体现
太湖渔歌自在太湖流域出现以来,已流传上千年。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价值来源于太湖流域及周边群众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太湖渔歌旋律优美、情绪和谐,审美价值独特。其演唱的《刘官宝》、《大禹王》、《渔郎与彩英》等书目中宣扬的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惩恶扬善的演唱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观,表达了吴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今,生活节奏急促、人心浮躁之际,太湖渔歌演唱依然给人们带来清新的音乐之美,唤起人们对美好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向往。
太湖渔歌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湖群众不可分割的文化生活内容。是维护吴地群众文化身份、文化主权的重要方式。其演唱对于保持吴文化本色具有积极意义。
注释:
1.“仔”:了
2.“格”:这里作衬字用,相当于衬字“么”、“来”等词义。
3.“ 爹爸爷爷”:庙港方言“父亲”。
4.“ 到堆”:到这里。
5.“浪”:上。
6.“ 小婆鸡”:小娘们。
7.“ 勒”:在。
8.“ 俉”:我。
[1]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太湖渔歌[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1.
杨海宾(1964— ),男,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
颜胜男(1998— ),女,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杨璐(1997— ),女,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孙幼男(1997— ),女,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