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的政治意识

2015-07-13 07:31李小叶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570100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马桥韩少功词条

李小叶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570100)

《马桥词典》的政治意识

李小叶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570100)

韩少功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作家。《马桥词典》问世后,关于其词典体文学形式的探讨席卷了文坛,之后评论家们又深挖其中的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本文试着从部分词条出发,结合文中的议论,探讨作家在书中流露出的政治意识。

韩少功;《马桥词典》;政治意识

“像《马桥词典》这样一部尝试用词典形式来改变小说文体的作品,看似作家把创新的兴趣集中在文体革命与实验上面,但其背景仍然是对人文传统的寄存和保留。”1的确,词典这种形式只是提供了理性思考的方便,对词条的解释可借助马桥一地民间故事的补充,而故事的选取、讲述正是作者理性意识的流露。本文将借助部分词条与故事来分析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流露出的政治意识。

政治事件总是脱离不了时间的表述,政治观总是无法摆脱时代的改写。马桥是个位于“夷边”之外的弹丸之地,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与人物角色。马桥的时间与外部世界的时间并不重合,这种时间的错接会给马桥空间以外的人带来理解、叙述上的不便,却丝毫影响不了马桥当地,马桥人对于时间的记忆浸染了当地的大事记并被这些难以忘却的共同记忆塑造定型。当政治的浓雾散去,留下的仅仅是年份、日期,或者是人名、地名,但每个字眼承载的荣耀与屈辱,在每一代、每个人的心中并没有心照不宣的共识。

如1948年,在马桥这里是用多个代表事件来指代的:长沙大会战、茂公当维持会长、张家坊竹子开花、光复在龙家滩发蒙、马文杰招安。这些与作为知青的“我”探寻出的真实的1948有很大出入,但马桥一地的集体记忆却不容更正。我们应该看到,重要的是这些事件大都是大环境下政治事件的余响,并在这一相对封闭的地域生发出其独特的指代性与意义关系。

关于1948年,“我”在文本中流露出强烈的历史反思意识。“我”很精辟地总结出“也许,在某种物理的时间之外,对于人更有意义的是心理时间”“时间这种透明流体从来就不是均量地和匀速地流淌,它随着不同的感知力稍稍变形,发生着人们难以察觉的延长或缩短,浓聚或流散,隆凸或坍塌”。2此外,“我”还看到因为人的感知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时间不是可靠的、恒定守一的,也不可能是统一的。那么,感知与时间的关系就呈现出这样一种样貌——“被感知猎取着的时间,反过来也会蚀变我们的感知”。3这种关于感知与时间的认识,置之于历史的长河中,置之于人生的背景中,不难看出暗含了作者之政治后记。

那么,关于“过去”便可分析出以下三种:一是确切的当时当刻;二是现在的过去,经过个人感知的渗透以及时间的沉淀,来到了当下的过去;三是别人的过去,个人并未亲身经历,经由他人加工传达而来的过去。这三种过去,加工的程度越来越深,带来的是不同的感知,这就是时间的魔力与可怕之处(不能据此认为三种过去,可信度越来越低)。书中讲述了光复和儿子因为汽水瓶盖而牵扯出关于1948的争执,一方面光复的忆苦思甜源自苦尽甘来,另一方面儿子的仇视有情可原,因为父子俩并没有生活在统一的时间里,那段时期在父亲身上留下的烙印,儿子只能作为旁观者、听说者,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受难者,对于儿子来说,“那个1948发生了什么”并没有“那个1948使得父亲这般对我”更加重要。

在词条“清明雨”中,作者回忆起对雨的盼望与欣喜是那个年代知青的特殊感情,因为“只有在雨天,我们才有可能拖着酸乏的身体回家,喘一口气,伸展酸麻的手足,享受弥足珍贵的休息机会”。4而女儿对于春雨的厌烦是属于她这个年代的产物,因为“春天的雨对她来说,意味着雨具的累赘,路上的滑倒,雷电的可怕,还有运动会或者郊游的改期”。虽然“我”与女儿处在同一时空,“我”也能够理解女儿投射于春雨上的情感,但仍旧无法抹去“我”在雨的那边,在雨的那边的那边,长留着的那一行在雨中的泥泞足迹。曾经的感知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去,相反,每一场雨都是一次巩固,“我”与女儿的中间隔着的正是时间。

借由光复与儿子关于1948、“我”与女儿关于雨,作者细腻地体会着两代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他能够宽容地认识另一代人的感情,也能细致地分析两代人所不同的原因,虽未言明,但不难推论,时代的隔阂正是造成这一差别的重大原因。时代加诸于作者身上的负担并不轻松,不管是对于他个人,还是他的家庭。作者对于时代虽然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他对于两代人情感区隔的体察与宽容,未尝不能视为他基于历史对时代的态度。首先,时代带给了他刻骨铭心的酸乏与负累,可是一场雨又能把他带到过去,可见他不是完全抗拒他的时代,至少,他在时代中留下了自己的脚印,那些脚印构成了他走向现在的一段足迹;其次,他认为当下对那个时代的任何个人认知都是不客观的,个人情感在时间的氤氲中发酵沉淀难免有一定程度的变质变味,因此,他很警惕个人的时代观;此外,任何妄想加诸于他人身上的时代观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光复儿子对1948的仇视正是如此,但另一种相反的情况也要考虑到——加诸于他人身上的时代观即使得到赞同,接受者也要厘清其中的个人化色彩程度。

正如有评论者指出的,“韩少功是所谓右派与知青两代人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这种杰出并非由于不乏悲剧性的个人生命史经验和丰厚的历史经验(其他的一些作家也具备),而主要是因为对这份沉重的历史经验的有效而深刻的反省,这使他成为右派与知情两代人中少数能走出经验限制,把时代记忆转化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财富而不是思想囚笼的作家,他已因此成为将历史经验转化为人生智慧而不是傲慢与偏见的思想者。”5

《马桥词典》收录110多个词条,各词条生发出零散的故事,共同勾勒了马桥生活的面貌。韩少功的写作不同于一般小说的主线因果的导控,他注重的是生活本身的现实意义。在“我”的眼中,马桥人物不会因为谁有“话份”(如党支部书记本义)而成为主人公,也不会因为谁长得“不和气”(如铁香)就穷其跌宕的命运与暧昧不明的艳史自成一部长篇。因此,马桥人物大都有其展示、讲述各自故事的空间。马桥的故事有民俗故事、政治故事、以及较难归纳的各种乡间语词故事等。在此,将目光放在有关政治故事的选取与讲述上,再分析韩少功在本书中政治意识的具体体现。

有关于马桥的政治故事,主要体现在马疤子、茂公、盐早和盐午、马鸣的身上。马疤子是有马大青天名声的义匪,也曾在四十二军吃粮,带领部下捉俘虏、牵制日军,在国共内战结束时,本想投靠共产党,却上了B系军阀的当。后来在解放军先遣队员的动员下做了“规劝会”副主任,对各路杆子进行劝降。但白马团的假投诚使马疤子在舆论中受到牵连、投诚犯暴动被处决使马疤子成了投诚犯婆娘们的众矢之的。马文杰一夜之间变成聋子,吞烟土自杀,直到1982年才得到平反。马文杰原本耿直、仗义、受人敬重,但他参不透权力的游戏,看不清国民党派系之间的争斗,辨不明各路杆子的真实居心,被新的时代政治抛弃。有评论者认为“自杀之前,马疤子已经急聋了耳朵——这仿佛是一个象征:‘他已经听不懂这个时代的话语了。’”6

茂公的行径着实很像个“地主汉奸”,做维持会会长的时候处处多占便宜,播洒了许多仇恨的种子,以至于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盐早和盐午无法摆脱老子是汉奸的阴影。盐早那副总是唯唯诺诺、任劳任怨、小心翼翼的样子令人心酸,他深知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其卑微,总是缄默不语,终于成了一个哑巴。这或许可以视为另一个象征:他最终在这个时代丧失了任何发言权。

在盐午身上同样可以看到父亲的政治阴影给他造成的心灵重创。盐午曾因之被学校开除,因着三耳朵以死相逼才得以继续上学,中学时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被班干部没收了贴在床头的天安门的画片,说是“他这样的地主崽子还有什么资格想念毛主席?7盐午有钱后,特意在马桥周边造了个天安门,几乎成为马桥的著名景点。作为政治权利象征的天安门,在马桥的盐午这里享受着鸡飞狗跳的礼遇,这或许可以视作对曾经高度威严的政治的一种解构与嘲讽。

马鸣是马桥的诸多人物中最为特别的一个,他简单又复杂,超出了这个社会的常规,超出了一般人的评价系统。对马鸣较为精确的概括是:“从表面看,马鸣在马桥的处境是尴尬而又可笑的。他不爱劳动、懒惰、不求上进,不入世俗,即使在那样高度政治化的时代,他保持了一种与政治疏离的姿态。但他又并非一个缺少思想、愚昧麻木之人,他对自然、生命、人生社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他在马桥这样一个具象世界中,仅仅是作为一个反观对象而存在:在马桥人眼里,马鸣不可理喻,而在马鸣眼里,马桥人又俗不可耐。这就使得马鸣的存在带有某种暗喻色彩。”8在此对马鸣赋予政治性,恰是因为他彻底地远离政治。作为社会中的人,总是难以避免政治上或大或小的影响,但马鸣确确实实是彻底的有意远离,社会对他的侵扰能够被他轻易挫败,在韩少功看来——“他不打算做人,就比任何权威更强大”。9马鸣存在的暗喻或许在于,在这个世界,人是无法远离政治的,彻底地拒绝社会,反过来被社会取消人的资格,这样才能免受各种权威的侵扰。

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的政治反思从来都不是严肃的说教式的,虽然也有凌冽的现实人生,如马疤子的失聪和盐早的失语,但其更像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探寻,如由1948引发的关于时间与感知的辨证思考,在我看来,不能不以之为一种关于“过去”的辩证分析的引导。至于马鸣,对其以脱离人境而摆脱权威的认定,在开阔的视野下,可以看作是韩少功对人、政治、社会三者关系的某种笼统但有意味的初步认识。虽然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没有提供给我们有结论的直接的政治反思,但他思考的轨迹可以作为提示,作为一种洞观我们个人感受到的社会、文化现实的方式。

注释:

1.陈思和,何清.《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韩少功.《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11.5:100.

3.同上,第101页.

4.同上,第167页.

5.刘复生.《想象一个新世界——韩少功的政治哲学》.《对一个人的阅读——韩少功与他的时代》,孔见等著,第71-72页.

6.南帆.《<马桥词典>:敞开和囚禁》.《当代作家评论》,1996(5).

7.韩少功.《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11.5:272.

8.黄灯.《走进马桥深处——论<马桥词典>对“人”的多重性探索》.《江汉大学学报》,2001(8).

9.韩少功.《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11.5:31.

猜你喜欢
马桥韩少功词条
笑的遗产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马桥地区找矿远景分析
嗜血与温情:城市伦理的重建
——卫鸦小说《万物生》解读
万物生
解读《马桥词典》中“词条”蕴含的儒家文化
请教韩少功
——《革命后记》初读
韩少功:“挑着粪桶”写作的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