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缘起、动态及其建设探究

2015-07-13 06:07张合斌
新闻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张合斌

摘要 当前,全国约有78所高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且专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时代环境业已形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入发展壮大的最佳时间段。因此在专业建设中,理念上应当立足四个转变,围绕传媒行业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四层级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在网络新媒体情境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媒体人才。

关键词 专业由来;时代环境;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新媒介情境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推动着传统新闻行业的深刻变革,定位于培养报纸、广播、电视等专门人才的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新闻传播”越来越泛化为“信息传播”,基于手机终端的WAP网络越来越与传统WEB网络并驾齐驱,甚至有取而代之趋向,总之网络越来越成为新闻及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创新、流通、消费的主要平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是基于此时代情境而产生,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对媒介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巨大推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缘起及其动态

全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院校到底有多少个?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名称的由来。为呼应互联网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2000年至2010年期间相关高校在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下自行开设网络新闻或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专业方向,这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最初期的探索阶段。2010年教育部开展“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工作,这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前身,亦是最早的出现在招生专业目录的专业名称,以此专业名称招生仅有2011年和2012年。2012年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不再设“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而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特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Network and New media)是对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进一步发展。与之相近的专业还有近几年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Digital Media Technology,电气信息类,截止2014年9月约138所高校开设)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Digital media art,艺术学类,截止2014年9月约80所高校开设),因这两个专业名称中虽有“媒体”二字,但学科门类不属于新闻与传播类,所以不列入统计。

综合对专业名称由来的分析,且根据教育部公开的文件及各高校新闻传播类院系专业设置情况收集整理,据统计截止2014年9月,全国约78所院校开设此专业。

其一,自行设定的网络新闻或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专业方向高校约20所。从发展历史上看,最早进行网络新媒体教育的是985或211高校自行设定的网络新闻或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专业方向的实践探索。在此期间,全国有6所重点高校开设了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向,如华中科技大学(1998年组建网络新闻本科班,1999年传播学专业设立了网络新闻传播方向)、清华大学(1996年新媒体研究方向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新闻学专业设立了网络传播方向)、武汉大学(2001年新闻学专业设立了网络传播方向)、暨南大学(1999年在研究生专业设置了网络传播方向,2009年广告学专业设立网络与新媒体方向)、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新闻学专业设立网络新闻方向)。除了重点高校,省属院校在课程群或专业方向上也进行了探索,如河南工业大学2003年开设网络与传播课程,随后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设置网络传播方向,广告学专业设置网络广告方向。另有,三本院校或职业技术学院灵活自主设置的互联网传媒等本专科专业,如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2009年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互联网传媒分院联合江西互联网科学研究院开设全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传媒专业。

其二,2011年和2012年教育部批准招生“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高校10所。2010年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及其南广学院2所高校开始招生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招生。

其三,2013年和2014年教育部批准招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校。2013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招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8所高校、2014年批准招生的20所高校招生。

考虑到2014年处于申报公示阶段的39所高校,预计到2015年9月,全国约110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若按照每校每年招收60人计算,3个年级,在校生将近2万余。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赣以存在与发展的时代环境

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时代环境业已形成,且愈加成熟与丰富。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互联网影响力与媒介转型日益重视

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断;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宣传工作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二)互联网进入中国第二十年,互联网极大的影响并改变着社会

1994年中国才真正拥有CN最顶级域名,2014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第一个二十年。网络媒体逐渐跻身主流媒体行列,在促进公民获取信息、拓展人际交往、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实际生活便利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较为突出,得到了国家领导人认可与赞誉。截止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占到网民总数的83.4%。继传统互联网之后的移动互联网在全球蓬勃兴起,为人类信息的传播更是开创了新纪元,微博与阿里赴美上市,腾讯微信与WE,乌镇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使中国互联网进入一个更为崭新的第二个二十年。

(三)学术技术两种类型高考模式的即将实施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学术技术两种类型高考模式,对高校新闻传播类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网络新媒体的深远影响下,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如何把网络媒体最新技术与理念系统传授给广大学子,是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课题。而作为培养网媒人才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网络媒体人才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理念与定位

无论是从网络与新媒体已经开设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分析,还是从网络与新媒体建设的时代环境分析,均可以看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闻传播学科在以网络为主要的新媒体的大时代环境催生来的新专业,而且该专业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媒体,主要专业环境是网络。基于以上考虑,该专业的培养当立足于网络媒体人才的培养,因此其培养理念应当是完成从新闻人向媒体人转变、从新闻传播向信息传播转变、从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转变、从传统网络媒体向移动网络媒体转变。

(一)从新闻人向媒体人转变

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主要是培养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更确切点讲是新闻人才,即通常意义上讲的符合党的宣传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但其实宣传与新闻有较大的区别。同时,我们也看到针对传统新闻宣传机构在网络新媒体大环境下的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或地方党委政府层面进行了较多经营管理创新,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合并组建大型传媒集团,从新闻宣传单位到传媒集团,在名称上似乎有所变化,但在本质行为上没有较大改变,从国家各级各类重点新闻网站资讯传播状况与影响力水平可以较好证明这一点。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基本理念要从新闻人向媒体人转变,学生将来所要适应的大环境不再是单一的新闻宣传,而是丰富多样的媒体环境,新闻宣传仅仅是其中较小的一部分。

(二)从新闻传播向信息传播转变

众所周知,每天我们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上看到的资讯,真正能够符合新闻定义的内容少之又少,大量的资讯并不是以新闻的形式在传播,但也形成了较大的传播范围,造成较大的影响。传统概念中新闻的采写编评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可能在分秒之间完成,甚至提供最新资讯(可称之为新闻)的传者是普通网民。在今天,我们所谓的四大门户网站在没有新闻采编权而只有转载权的情境下,为什么能够以较大差距在传播与影响力水平层面超越众多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关键是在管理机制灵活的大环境下,能够把信息传播对新闻传播的囊括作用发挥到极致。其实,即使新闻也仅仅信息的一种形式,而且绝不是唯一的形式,或者说绝不是最佳的传播形式,网络媒介传播普遍便捷的大环境下,传统新闻中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报道、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等环节,被信息的采集、编写、组织、传播、置顶、点赞、意见领袖言论所一一替代。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基本理念要从新闻传播向信息传播转变,要有信息传播的理念去理解新闻传播,或者说应用信息传播的规律把新闻传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三)从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转变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媒体被完全取代是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就媒介生态整体而言,传统媒体的规模数量及其在新生社会力量中的影响力被网络新媒体日益削弱这确实是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报纸、广播、电视、期刊曾经以其符合人类阅读行为需要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但我们应该更好的理解麦克卢汉所谓媒介即信息的内在传递,更应该知晓今天的青年群体习惯于从手机上了解周围世界的最新变化如同当年亿万民众坐看电视直播情境一样。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基本理念要从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转变,将来媒体传播的传者与受众都将更喜欢也将更习惯从网络各个终端去生产或传播信息。

(四)从传统网络媒体向移动网络媒体转变

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互联网用户中较大的比例的是采用手机等智能阅读终端且使用无线的移动的互联网进行信息阅读的。当前,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可以为信息传播受众提供移动互联网阅读服务,使受众的信息阅读离开电脑桌椅,走出家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基本理念要从传统网络媒体向移动网络媒体转变,媒体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要立足于移动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与用户信息阅读行为特征展开。

无论是985或211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或是三本高职类院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当有较强的一致性。基于人才培养中四种理念的转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定位是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实际,围绕传媒行业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媒体人才。

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层面,一般来说各高校均能立足本校优势与特色,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充分激活周边网络媒体资源,完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卓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对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丰富和完善,可采用两种模式培养:一是学界业界合作,即高校和传媒机构联合,高校出人机构出实践基地;二是中外高校联合,整合本土高校和国外高校的优势力量培养人才。

高等院校与媒体机构在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相互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这种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要把媒体机构扩展到网络媒体运行机构,把媒体的管理和研究机构延伸到媒介传播涉及的各个角落。2005年12月,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签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成为上海市专门培养新媒体人才的校企合作平台。2006年起,文广旗下4家新媒体公司每年提供50个实习岗位和相关科研课题、调查项目,供上海市5所高校传媒艺术学院学生实习参与。2007年2月,南开大学与日本索浪株式会社、数字好莱坞株式会社签署协议,合作开展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以上做法是对第一种模式的具体探索,长远来看,该模式比较适合国情需要,对任一高校而言均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目前我国的网络新媒体运营思路多是对欧美经验的借鉴,因此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联合欧美相关高校新闻院系合作进行人才培养。2007年5月,清华大学与德国汉堡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联手,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高端新媒体运营人才。对一般高校来说,该模式操作具有相当难度,可作为提高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某一方面能力的临时举措。

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探究

笔者所在河南工业大学立足自身特点,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比较具体细致探讨。河南工业大学属于工科院校,其新闻与传播学院着力强调对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在前期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与特色,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确定为: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具备较高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素养,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能,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整合传播,能够胜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基本工作及整合传播工作,具有媒介融合特色的创新型新媒体人才。其培养的目标确定为:能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企业等从事网络新闻宣传与媒介传播优化等工作、在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平台、大中型网络媒体等从事媒介内容生产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中构建四大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28%、学科平台课程18%、专业平台课程30%、专业实践类课程20%。其中,专业课程按照新闻传播学科平台课程模块、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媒介融合与内容生产及媒介优化与整合传播两个方向模块逐次递升。培养的路径是建立具有网络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队伍、结合人才培养需求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构筑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习体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及专业实践相同相融。

在培养路径方面,逐步构建起培养新闻传播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长“情境”。在此情境中,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模式,具体创设网络与新媒体产业化思路下的“网络新媒体开发情境、网络新媒体协作情境、网络新媒体运作情境、网络新媒体测评情境”四个部分,使学生能够完整体验到新媒介中所有活动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网络新媒体素养与技能。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在承担媒体设计制作任务后,首先到网络新媒体开发情境创设中的工作间(高清级在线演播厅、网络直播平台、网络舆情分析室、网络编辑室等)进行设备选择,初步策划与设计;然后进入网络新媒体协作情境(网络报纸、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电子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一体化全景式全媒体的校内媒体信息传播平台等实习实践基地等)选择合作对象,再进行详尽的媒体目标策划与设计,确定分工,制定实现步骤等;随后进入网络新媒体运作情境(网络报纸、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电子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优化)在具体运作中进行组织与管理,开发与制作,从而培养思考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最后,进入网络新媒体测评情境(不定期的课程评价、定期的专业社团评价、为期一月的小学期专业实训评价等)在此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同时也可以综合评测其新媒介应用能力。

七、结束语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互联网能否在国际互联网的激烈中竞争拥有一席之地,更关系到互联网能否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为科学有序的支撑力量。当前,学界业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讨,本文仅此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对此更多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