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凤 李 英(西藏民族大学712082)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王 凤 李 英(西藏民族大学71208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媒介生态,探讨了如何在大学校园构建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益的一面,抑制并消除不利的一面,探索出大学校园文化朝着创新活力的方向发展的路径。
新媒体校园文化大学生群体建设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2014年新增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为38.8%,而学生群体使用台式电脑的比例达51.6%。
这一组数据既向我们证明了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基础拥有量,同时也说明在新媒体环境中高校大学生最容易受到其影响。因此,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就凸显出其价值所在。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发源于美国,目前比较权威的界定也来自美国。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思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主要体现为数字信息,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特点,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方式相结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的有效传播。新媒体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数字信息流。
新媒体不仅优化了文化的传播途径,并且自身也构成了新的文化体系。新媒体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快速更新着受众的传统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也不断塑造着全新的文化形态。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Harrold Innis)认为“新媒体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新媒体具有的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性,对于校园文化产生影响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放性。新媒体是基于信息技术之上不断向前的媒体形态,它也是基于开放特性下的媒介融合的产物,开放性成为了新媒体生长的状态。从信息的生产到传递过程的开放性使“把关人”无从作用。
2.交互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均拥有信息控制权,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双向流通,具有极强的交互性。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电影等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言,新媒体在信息的互动性强,反馈及时,具有明显优势。
3.虚拟性。新媒体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存在于网络终端的主体均以虚拟的网络身份进行交流。网络的虚拟性导致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包括角色的虚拟性和信息本身的虚拟性。
4.个性化。新媒体可以针对每个个体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通过固定的IP地址、qq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传播者可以实现向特定个人发送信息的目的,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也乐于享受个性化的定制信息与服务。
5.娱乐性。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迎合了人们娱乐休闲时间碎片的需要,一些游戏和娱乐节目通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随时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的作用,但由此也易产生泛娱乐化和庸俗化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相对传统校园媒体而言,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形成了自身的特性。作为“校园新宠”的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内容及形式丰富多样,传播广泛,且传播成本低廉,能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它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促使大学生通过网上讨论、个人网页、手机短信自由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主张,满足大学生对个性的需要;新媒体消除了时空距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宗教习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无障碍”的人际交往的环境,满足大学生对人际融合以及社会互动的需求;新媒体丰富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特性给受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感受,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体会固有的文化和美学的乐趣,放松身心,也满足了对娱乐和消费的需要。
大学校园文化源于社会,随着高校的出现而产生,它作为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大学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日益紧密,新媒体环境的这些特性对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媒体在大学校园内广泛应用并逐步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思考等各方面。在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逐渐展示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为大学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许多问题。
(一)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
一是创新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载体的发展。新媒体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拓宽了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校园信息传播空间。
二是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拓展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不仅创新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更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拓展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随着新媒体逐渐在校园内得到广泛运用,手机、QQ、微博、微信等校园新媒体以其灵活、便捷的传播特点,迅速被大学生吸收,这些新媒体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新内容,开辟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空间。
三是数字化传播的新媒体技术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环境,逐渐改变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者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
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校园每一位成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这些改变又构成了新的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
因此,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也深深地打上了新媒体的印记和特点,新媒体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色更加突出,新媒体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了一个信息高度开放的环境,为大学校园文化带来了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传播,也将大学校园自身的文化传播至四面八方;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的凝聚力更强,互动性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它带来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甚至多向的新传播方式,这样新的传播方式有助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在凝聚力的增强。
(二)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内容、文化体制、文化载体等都受到冲击,新的非主流文化现象逐渐在校园内出现。
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他们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给了大学生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有利于培养独立的个性。但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给大学校园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
新媒体环境发展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使得大学生思想多元化趋势逐渐增强。媒体传播内容广泛,缺乏有利的蹄选与监管,在给大学生带来有利信息的同时,也给大学生输入了诸如网络暴力、色情、反动思想等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良信息。
2.新媒体使传统的校园文化结构丧失了吸引力
新媒体带來的信息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传统的校园文化交流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等校园文化路径丧失了吸引力。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主要构建者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她们作为校园文化的“把关人”、“掌蛇者”发挥着主动性和主体性的作用,这种模式不能够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的特点,校园文化的宣传大多通过校报、集体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实现,对于已经将新媒体变成自己生活方式的现代大学生来说,这些形式信息滞后、缺乏新意,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传播效果也很消极和微弱。
新媒体时代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校园的生活已经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并以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作为自己生存的方式。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便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和途径推进。
(一)传承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文化发展路径中,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本着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保障大学校园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因此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即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去释放创造力,为校园文化创新带来年轻活力。此外,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面对多元化的媒体环境,逐渐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还需要遵循多样性原则,适应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不断地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过程的差异性中寻求突破与创新。
新媒体条件下,可以借助于声音、影像、文字等手段增强学生们对思想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新媒体的开放性,也使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彰显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功能如舆论引导功能、文化宣传功能、信息沟通功能、教育和培养功能等,对新媒体进行加工和整合,将其变为校园文化创新途径、创新方式和平台,进而引导、交流、培养、激励、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使得新媒体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得以体现。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做到虚实结合
新媒体为大学校园带来了一个高度的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这其中不良的信息传播势必会阻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用现实中的校园文化来弥补虚拟环境中的不足。
首先虚拟的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需要从报道的内容出发,对校园新媒体重新定位,找准适合校园新媒体发展的切入点,贴近在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分析广大大学生的受众需求,行为和语言特点等,报道大学生们需要了解的有用信息,从而更好地扩大校园新媒体的影响力。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要遵循虚实结合的规律,本着网上与网下结合的原则,实现网上与网下的良性互动。将虚拟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使虚拟与现实形成有效的联动和制约机制,才能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校园新媒体队伍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保证。
目前,校园新媒体的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宏观的战略规划,队伍建设薄弱。
新媒体是大学生使用最普遍媒介,但是在目前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是把校园新媒体作为一个简单的信息发布平台,而没有发挥新媒体互动交流、人际交往等深层次的功能。我认为,校园新媒体的定位应该为高校大学生传递有用信息和提供与他人交流的平台,为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关键作用。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建设一支专业的校园新媒体队伍是根本保证。
目前,大多高校从事新媒体工作的教师,都是兼职人员如校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兼职或者在校大学生,兼职教师缺乏新闻从业经历,欠缺专业能力,还要忙于其他各种琐事,他们很难从新闻工作的角度和新媒体的特性出发,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适应大学生审美需求的校园新媒体节目或平台。
因此,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建设一支掌握新媒体知识,富有网络时代气质,具备新媒体制作技能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发展的保证。
新媒体的发展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它将会不断带给社会和大学校园新的挑战和机遇。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去面对它,探索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中有效利用新媒体,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时效性。
(责编 张敬亚)
王凤(1982-),女,山西祁县人,西藏民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
李英(1978-),女,陕西兴平人,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与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