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县浔南分校362500)
让质疑之树种在学生心里
江华东
(福建省德化县浔南分校362500)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生疑、解疑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不懂得如何质疑或质疑能力不高,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促其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初步探索。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消除畏惧心理,才能让学生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只有在愉悦的环境里,学生的智慧大门才会打开。这就需要我们把“露八颗牙”的微笑、“有亲和力”的笑容,带进课堂。学生答非所问、张口结舌的现象,我们对此不应热嘲冷讽、训斥责骂,而应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热情地加以鼓励,让学生真正、无所顾忌地大胆质疑,乐于质疑,敢于质疑。这样,质疑之树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里悄然种下。
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知大疑则大进,知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的结构,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爱问。如我们可以开展类似“生疑发问”的比赛,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质量高。然后,评出班级的“好问大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再号召全班学生向这些人学习。这样,质疑之树就会在学生心里发芽。例如,教《奇怪的大石头》时,我让学生进行生疑发问。有的学生提出:“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吗?”有的学生提出:“天上为什么会掉陨石?”学生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知道了:李四光由于小时候在玩时对大石头产生疑问,他就把疑问带回家里,带到学校,带到国外,甚至到了中年也没忘这个疑问,直至有了答案才放手。这就是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的原因所在——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课堂上,当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无论问题的大小,对与否,我们都不要扼杀这种积极性。我们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细处质疑,从别人理解的异处质疑,耐心引导学生从随意发问转向有目的、并经过反复思考的发问,培养学生把问题问到点子上。长而久之,质疑之树就会在学生心中开出了鲜艳之花。如上《幸福是什么》,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质疑:“幸福是什么?”有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大声地回答:“老师,我知道,幸福就是有吃的,有喝的。”顿时,引来了哄堂大笑。我微笑着点点头,说:“他说得一点没错,没吃没喝,怎么能叫幸福呢?”我让学生继续质疑。渐渐地,学生终于明白:只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才有吃有喝,才能幸福。
(一)从课题上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有些课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课题里就可以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样的课文,我们就可以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如上《索溪峪的“野”》一文,我让学生看看课题,有什么问题提出。学生马上可以质疑:“课题的野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样就从这个“野”字入手,理出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这个“野”字展开叙述的,整篇课文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野物的野、人的野。
(二)抓关键词质疑
课文的关键词语,是一篇课文的心脏、重点所在。抓住了关键词让学生质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碰壁”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对“……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这一段,我引导学生质疑:“‘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你能通过联系上文来解答吗?”在质疑中,渐渐地,学生明朗了:通过作者囫囵吞枣地读书这件事,赞扬鲁迅先生婉转地教育作者的读书态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读书的时候也要认真,不能囫囵吞枣,或者将闹出笑话。
(三)抓重点句质疑
课文的重点句,既是课文的精髓,又是课文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较难理解。我们在此处质疑,既能突破难点,又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课文的内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对此,我引导学生质疑:“小女孩明明不敢抽出火柴点燃,为何敢抽出一根?是什么力量使小女孩有如此大的勇气?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通过这样的质疑问难,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小女孩冷得快要了她的命了,才这么做的。
(四)抓反义词质疑
为了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些课文通过意思相反的词语,表达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从此处质疑,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怀念母亲》:“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这里的“凄凉”和“甜蜜”用在一起,岂不是矛盾?通过质疑,学生体会到:“凄凉”是因为“我”身在异乡,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思念;“甜蜜”是因为想到故乡,想到故乡的亲朋好友,感到宽慰和暖意;这样描写,更能体现文章的主旨——怀念母亲。
(五)抓标点符号质疑
标点符号表达的意思非常丰富,在学习课文时,我们抓住标点符号质疑,对理解课文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穷人》:“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深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我引导学生在省略号处进行质疑:桑娜怎么做?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要怎么对她的丈夫说?这样,学生能体会到桑娜既爱丈夫,又同情邻居西蒙两个孩子那颗善良而又复杂的心情。
方法总比问题多。总之,学生质疑能力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就能够为学生这棵质疑之树创造生长的条件,提供充足的养料、水分,让质疑之树在学生这片净土里播种、发芽、开花、结果。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品行的养成教育研究”FJJKCG14—308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