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第二十六中学250023)
民族艺术教育的反思
杨娜(山东省济南市第二十六中学250023)
“物在灵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应于手。”我不想单做一名技能的传授者,更想做一名文化的传播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深感我们的孩子心里有一种文化的不平等意识。为什么一些有着悠久传统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的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如果我们这些做基础教育的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视而不见的话,那我们具有悠久历史的五千年民族文化,谁来继承,谁来弘扬?这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值得我们去认真的反思。
民族的草根继承创新
刚给学生上完《民间面具》一课,有诸多感慨涌上我的心头。我设计的这节课分三个阶段,三节课来完成。第一阶段是欣赏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传统面具,第二阶段学生查找我国有关面具的传说和相关知识的资料,第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故事情节制作人物面具并进行创作表演。看上去这样上课,思路清晰,既有传授,又有自主学习,还有学生亲身体验,是一堂中规中矩、符合教学常规的课。我发现,学生在这节课中最喜欢的环节是最后的体验阶段。这也是学生爱玩爱闹、喜欢探究的天性使然。通过观察,我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真查阅资料主动探求有关面具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的面具不感兴趣,没有想了解的欲望,更提不到喜欢面具。看着这些学生个个生活在现代都市,整天被电玩、iPad等所包围,要想让他们去关注并理解民间艺术,喜欢民间艺术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喜欢看韩剧。我曾经问过几个学生为什么能如此喜欢韩剧,沉溺于韩剧,学生的回答是感觉亲切。我们喜欢了解韩国人的衣食住行,从中得到快乐,所以感觉韩剧很新鲜,很有趣味。其实,韩剧里有很多我们应该承认或多或少的在孩子的心里产生一种文化的不平等。一首摇滚英文歌曲和一首民间小调,让学生去欣赏比较,大部分学生喜欢节奏强烈的摇滚歌曲。为什么一些有着悠久传统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的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如果我们这些做基础教育的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视而不见的话,那我们具有悠久历史的五千年民族文化,谁来继承,谁来弘扬?这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我们的美术教育,或者更宽泛的讲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让民族艺术更贴近生活,更深入草根阶层,让它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从而滋养我们的年轻一代的身心,真正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让艺术感染人生。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艺术回归到学生生活中来,需要一番的思考和借鉴。我们以韩国为例。前不久,某学校领导到韩国学校参观考察,看到的是目前韩国的学校建筑仍然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建筑来反映出来。反观我们的学校建筑风格,学校的窗户早已被塑钢窗所替代,漂亮极致,而韩国仍然却仍然保持着古典木质窗格,这让来自中国的客人都倍感亲切,感到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学校的敬意。其实,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亲近感、归属感。
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深入课堂,实现传统文化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底气。2014年9月,我主动承担起山东省研究课题“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课题,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兴趣所向,充分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美术教学系列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门的研究”和“青花瓷鉴赏”两块内容的教学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选择研究方向,学期末一份调研报告、一份PPT、一张宣传海报、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汇报展演、一段采访VCR呈献给大家,使得学生始终在探究和兴趣的作用下自主学习、双轮驱动。这样的教与学,让“学”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让“教”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使得学生中热爱民族艺术、探究民族文化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清代纪昀说过:“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内涵。“金玉良缘”,中国人讲究缘字。中国人欣赏金子和玉石,它吉祥、富贵、辟邪,本身就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应该说这是中国民间美术意义化造型的典范。它的设计成功借鉴传统形和色,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民族艺术,唤起他们对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作为美术教师,平时我们重技法理论的传授,而忽略民族文化的传播,学生往往学到的仅仅是知识的皮毛,简单地跟随教师模仿。而我们的艺术考级制度,又助长了学生及家长一味追求技能上的提高,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急功近利的想法使得我们的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领悟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去浸透,去滋养,去继承。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致使技巧方法变得比创造能力更为重要。问题解决的有教养变得比个人灵感体验和自己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树立创新意识,是当前我们亟待偏重和重视的教学倾向问题。
“物在灵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做艺术技能的传授者仅仅是基础,而想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则需要我们不懈思考,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