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培养途径

2015-07-12 11:16刘莉刘春玲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注重情感因素语文教学

刘莉 刘春玲

摘 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决定的作用;对培养语文学科的兴趣、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注重 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35-01

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着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一、把握教师的情感体验

(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二)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三)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目,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发展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三、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一)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我们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用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象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二)激活经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教师要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激励、来引导,让学生乐学、好学。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注重情感因素语文教学
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发现新课改下音乐课的五个“注重”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