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炜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511400)
中国古代服装与玉器饰品搭配风格初探
陈少炜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511400)
中国的传统服饰配饰文化源远流长,佩玉为饰早在商代就已成为一种时尚,玉器饰品与衣裳搭配,历经沿革而别具风采。而且品种不断翻新、款式繁多。玉器饰品作为玉器的一个种类,反映了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探讨玉器饰品在传统服饰中的搭配风格,发掘其独特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以及为现代玉器装饰品的发展提供灵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服装;玉器饰品;风格
古代玉器饰品的种类丰富,有玉组佩、玉璧、玉环、玉带钩、玉玦、玉舞人、鸡心佩,玉带板、玉镯、玉步摇等等。这些玉器饰品有单独悬挂的,也有成组佩带的。
玉组佩也被称为杂佩,是一种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多件玉器串联成的配饰玉,主要由环、璜、珑、琥、觿、珠等组成。此佩玉风格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以后玉组佩不再流行。春秋、战国组佩,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春秋战国时代,玉璧开始被大量用作佩饰,佩带的壁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玉舞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玉舞人有做单人舞的也有双人舞的,大都有穿孔,可以作为佩在身上的装饰品,舞姿均为长袖舞。战国玉舞人,发型雕刻极为精细,发型在头顶呈扇形,两边披下,刻画出女性秀发的美。服饰上,这个时期的玉舞人均宽袍大袖,衣着瘦长,好像在旋转,苗条秀丽。汉代的玉舞人不太注重发饰,头部没有雕刻,平顶,一手在头上,衣袖盖住头顶,另一只手在下,上下基本是一样粗,呈现出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雕刻刚劲有力,多用立刀,粗细线并用。衣着简化,作风粗犷之中又显活泼生动。玉步摇古代妇女常见发饰,步摇与簪、钗一样也是插在发际的饰物,而簪首上垂有旒苏或坠子,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
夏商时期属于中国冠服制度的初创时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形制。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逐渐完善,为了掌管冠服制度的实施,统治者专门设置了“司服”的官职。按照周代典章制度的规定,凡举行祭祀大典按照周代典章制度的规定,凡举行祭祀大典裳等组成,合称冕服。冕冠,是帝王和百官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最尊贵的礼冠,佩玉为饰早在商代就已成为一种时尚。
(一)冠服
宋、清时期玉器与帝王、朝廷的关系依然非常紧密,其礼仪行为均离不开玉器。此期正史均连篇累牍地记载了帝王舆服及宝册所用的玉。皇帝在举行礼仪时从头到脚浑身是玉,车乘有玉辂。帝王用玉均用和阗(田)白玉,祭祀燔玉用真玉,偶尔不足则以次玉或珉代之。
所谓真玉、次玉之等次,最早始于《周礼》:“天子用全,上公用,侯用瓒,伯用埒。”释为“天子的玉用纯色,上公的玉用杂色,成分四玉一石,侯的玉成分三玉二石,伯的玉成分玉石各半”。章鸿钊认为,“其言轻洁者,明东南方产非真玉也。”至唐玄宗天宝十载诏曰:“礼神以玉,取其精沽温润,今有司并用珉,自今礼神宗庙奠玉并用真玉,诸礼用珉如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上述对真玉的诠释虽各有所指,但诸家公认其质纯、音沉重、性温润者为真玉。联系唐、宋朝廷用玉均取自于阗,可知其真玉必为于阗玉,其他地方玉材均为非真玉。所谓次玉属美石,也是非真玉。可知朝廷用玉是以真玉即和阗(田)玉为主,在和阗(田)玉不足时亦用珉,即次玉,非真玉现在扼要地说明帝王冠服、车辂、宝册等用玉情况。
(二)玉带
江西上饶茶山寺宋建炎四年(1130年)赵仲湮墓出土的其生前所佩池面人物玉带铸九(八方一铊尾),为不全之带铸。安庆市棋盘山元代范文虎墓出土有素玉带铸八,带扣、铊尾各一。据《明史》记载,文武官员公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一晶玉腰带;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1370年)定其带一品玉。宋代官吏佩“带”,以质地不同区分职位高低。皇帝、皇太子佩玉带,大臣佩金带,还有银、犀、铜、铁之类,各有等差。有时,皇帝把玉带赏赐臣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熙河路告捷,宰相王安石率群臣到紫宸殿祝贺,神宗皇帝解下白玉带赏赐。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神宗下诏:三师、三公、宰相、观文殿大学士等,佩金球文方团带,佩鱼。所谓佩鱼,就是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制成的鱼,作为饰物。
(一)古代男服佩玉风格
我国秦汉时期的男服主要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又被分为曲裾与直裾两类。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直裾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之外,其他许多场合都可以穿着。汉代服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佩绶除了是一种装饰物外,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区分等级和地位高低。
佩:身上的玉饰,绶: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佩绶用来区分地位尊卑。佩绶制度在华夏衣冠里为等级尊卑的一种显著特征。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韨(蔽膝),春秋战国时废去韨佩,改为系縌[nì],以方便行动。佩縌就是结绶于縌,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组是官印上的绦带。
(二)古代女服佩玉风格
宋代女服要比男服款式多,服色种类也多。从宏观上看,宋代妇女夏穿衫,冬穿袄,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通常是青、碧、绿、蓝、杏黄等,以艳丽为美。 宋代后妃有袆衣、朱衣、礼衣、鞠衣。皇太子妃有褕翟、鞠衣。袆衣,深青质,织成五彩翟纹,内衬素纱中单。中单领绣以黑白黼文,以朱色罗縠缘袖、边。蔽膝色随裳。大带色随衣,外侧加滚边,上用朱锦,下用绿锦滚之。带结用素组,革带用青色,系以白玉双佩。选择衣物配饰的首要原则是与衣物协调搭配,衣服配饰应该是服装的画龙点睛之笔。因为玉石的总体感觉是温润高雅,所以中式风格的服装更适合搭配玉饰。除胸针和领带夹以外,大多数的玉质衣物配饰的玉石都不会很高档,所以应着重挑选其款式和工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审美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着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饰的多样性已经得到了空前发展变化,大部分老百姓也逐渐有经济实力美化自己,给衣物增添佩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就出现了许多用玉制成的佩饰,它们与古代的衣物配饰完全不同。主要品种有皮带扣、西装袖扣、领带夹、胸针、丝巾扣、衣扣、腰链等。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玉器饰品的搭配风格,对于丰富当代装饰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佟艺峰.《中国古代玉璧造型及功能演变初探》.大众文艺,2014(09).
[2]尹志红.《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启示》.艺术百家,2010(52).
[3]吴昊.《浅谈中国古代服装设计的传统美学》.大众文艺,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