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绘画中的“意境”

2015-07-12 12:25:09袁江洪河南大学艺术学院475001
大众文艺 2015年17期
关键词:画者山水画时期

袁江洪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475001)

论中国绘画中的“意境”

袁江洪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475001)

在中国绘画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中国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意境论”随着山水画的兴起开始应用于绘画。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绘画得到文学等的充分滋养,对意境也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丰富了意境的内涵。新历史背景下,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对作为中国画存在与发展根基的意境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绘画;意境;文人画;新时期

意境最早始于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中,融入“意境”,能够使人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同身受,将人的阅读之旅,放佛置身于一种情境当中。“意境”后来被融入到中国绘画中,旨在绘画中糅合一种无形的美感,让人们在观察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融入到绘画中。因此,可以说“意境”不是对中国绘画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对中国绘画的衡量指标,而是一种创作实践,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创作手段。

一、中国绘画中的“意境”的产生及发展

“意境”一词在中国绘画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发展才出现的,将文学创作中的“意境”融入到中国绘画中,使中国绘画摆脱了范画的桎梏,使中国绘画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绘画不再仅仅是追求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神似”,不断凸显中国绘画的“神韵”,进而使得中国绘画更加形神兼备,行意统一。

1.从追求形似到形意结合

在中国绘画中,“意境”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在中国绘画的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在最早的中国绘画中,“追求形似”是很多中国画家的立画之本,在绘画的过程中,过多的进行临摹,过多的进行翻刻,类似于中国的印刷、雕刻等。“意境”在中国绘画中最早的雏形,应该是在西汉时期,刘安曾直言,在绘画的过程中,切忌不能过多地追求外貌的相似,而应该在绘画的过程中,传达其精神。刘安同时强调,在绘画的过程中,应该突出传对象之神。他的言论可以看作是中国绘画“意境论”的鼻祖。东晋顾恺之则主张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注重临摹,而应该借助于临摹来传达画者的内心世界,真正地来感受绘画的意境美。再后来,古人在绘画时,还强调在绘画的过程中追求“意境”,并不是简单地融入意境美,而要使得绘画的意境与形似能够统一起来。在这个阶段,中国绘画在形、神关系方面也从以“神”为主转变成了表现绘画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意境之说”。

2.尊重自然规律上来追求绘画的意境

在中国绘画的意境论上,古人很早就追求朴素的唯物主义,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尊重现实。如在画水中,要根据水流的规律,“从高处到低处”这个自然规律,然后加入画者内心的世界,从而在山水画中体现出“意境”美来。在中国绘画的过程中,古人所追求的意境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即便部分绘画作品,存在着明显的创造性,但古人在追求意境的过程中,仍突出在绘画中要实现“意境”与“形似”的有机统一,要在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发挥画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强调在追求绘画的“意境”中,画者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绘画的主动性抓到手中,强调画者“以心作画”和“用心作画”,不盲目追随,不盲目跟从。可见,中国绘画中的“意境论”是一种基于画者内心世界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南朝宋代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实质是指画家应该掌握审美的主动权,心中有“境”才会发觉某些自然形象更能引起美感,而作品中以形写神的“神”也因此从客体的本质转变成为了主、客体统一的意境,并同时实现了以“意”来主宰“形”。自此,在中国绘画中,意境被正式确立下来,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实践手段。

二、中国绘画中“意境”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历程

从西汉起,“意境”在中国绘画中初见雏形,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演变,经历在绘画中的不断实践,“意境论”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在简单分析“意境”的产生及发展后,接下来将就各朝代绘画中的“意境论”进行详细地探讨。

1.三国两晋时期的“意境论”

在中国绘画中,山水画是最早的代表作,人们通过绘制山水画来对大自然进行如实的介绍,但那个阶段的山水画仅仅是地形地图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在绘画中,人们过多地追求形式,尽可能地希望完整如实地呈现地形的外貌。这种临摹式的创造手法中,并无意境一词。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受其他学科的影响,在山水画中,“意境论”开始初见端倪,人们在追求如实地反映现实的过程中,也希望通过绘画来体现人们的创造性。此时的画家们开始注重对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

2.五代十国时期的“意境论”

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国绘画中的“意境论”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在追求绘画中的意境时,强调意境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时期,在中国绘画中,受环境所致,在绘画中,过分地强调绘画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任何绘画创作都应该是真实世界的如实反映。世人对绘画的眼光特别苛刻,人们希望通过对绘画的观摩来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世界。但即便这个阶段,人们对绘画真实的要求特别苛刻,绘画中的“意境论”仍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五代十国,人们要求在绘画中融入意境,但这种意境必须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画者的内心感知来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如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就是山水画写实的代表,这幅现存的作品在表达山水、树木等关系时,完全是参照现实世界来创作的。这种素雅派的山水画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后人认可,但其实从他的山水画中,仍可以看出一种浅淡的意境美。

3.唐代时期绘画中的“意境美”

唐代是中国封建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中国的绘画的也发展到了顶峰。在唐朝,颇为世人推崇的是人物画和山水画。这些从各地博物馆中的仕女图等,就可以看出端倪来。以山水画为例,山水画在唐朝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追求山水画的意境美时,时人要求在绘画的过程中,追求绘画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真实世界的主观反映,更是一种基于画者内心真实感触的主观创作行为。因此,这就要求画者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简单地追求绘画的意境美,更应该在绘画的过程中,遵循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审视来进行绘画的创作。在唐朝时期,基于这种社会现状及一些先人的绘画理论,可以看出在唐朝,人们对意境美的追求欲望是颇大的,整个社会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绘画意境论的发展。在这其中,写意画可以看做是中国绘画“意境论”发展的一个缩影。

4.宋元时期绘画中的“意境论”

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主义发展的顶峰,封建统治阶级及时人对于“地大物博”“天朝上国”等推崇及自信,在绘画中也可以得到体现。在汉唐时期,山水画强调气势的恢弘,强调轮廓的完整,强调皇家的至高无上及宏伟壮阔。到了宋元时期,汉唐那种存在虚夸之风的绘画风格,受到人们的鄙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追求朴素简约的“文人画”,在这种风格的绘画中,追求绘画的“意境美”,更加强调画者的真实情感。要求画者在绘画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绘画来寄托自身的情感,通过绘画中来抒发情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身的志向,甚至通过绘画来抒发自身对现实的不满。可以说,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出现是中国绘画“意境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体现。此外,在这个阶段,中国绘画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充。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书画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构成元素,通过书法、诗词、绘画等多种元素的有机融合,来更加直观地凸显中国绘画的意境。总而言之,在宋元时期,中国绘画中的“意境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5.清代时期绘画中的“意境”

到了清代,中国绘画中的“意境论”概念得到了强化,“意境”一词也正式被时人称作绘画的一种实践手段。在清代,中国绘画开始追求两种情境叠加与融合,强调在绘画的过程中,要追求“真境”与“虚境”的有机融合。在绘画的过程中,既要对现实世界进行如实的反映,同时也要融入画者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真情实感。但中国绘画中这两种创作手段又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作用的。在中国绘画中,对真实世界的如实反映,是一种基于艺术创作的基础上的反应,它并不是完全的临摹性的描摹,而是一种运用艺术手段的二次创作。同时,在中国绘画中,融入画者的真情实感,也不是画者随意情感的表达,而是画者对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反馈。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统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

三、新时期中国绘画“意境论”的发展

在现阶段,在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的基础上,各种文化元素不断涌入,交相辉映,互相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绘画如何基于传统绘画理论,衍生出新的“意境论”,成为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绘画中的“意境论”其实本质是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从画家的角度出发,通过将无限的世界通过艺术创作来有限地呈现出来,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融入画家的真情实感,使真实情境与虚构情境得以在绘画中有机融合。另一部分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的,观众在欣赏一部画作时,往往是通过有限的视角来获得无限的感知。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中国绘画在新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为了谋求意境论的发展与创新,应该在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着手,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充分地发挥意境在绘画中的作用。

总结

“意境”一词最早是文学创作中的概念,西汉时融入到绘画中,经过魏晋南北朝等不同朝代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绘画中的“意境论”体系不断完善,内涵不断丰富。总而言之,中国绘画中,“意境论”是一种方法论,是绘画创作的实践手法。在新时期,面对丰富复杂的外来文化,中国绘画应该如何在传统“意境论”的基础上进行过创新呢,应该着力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入手,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1]郑蔚.立象以尽意:浅析中国绘画中的意境[J].艺术学苑,2009,03,20.

[2]彭逸凡.浅谈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与“意境”[J].剑南文学,2011,06,25.

[3]林永潮.中国画的灵魂:意境之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1).

[4]张超.浅谈绘画艺术的抽象美[J].青年文学家,2011(04).

[5]张倩.论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应注意的几个要素[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画者山水画时期
我来打开山水画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蒙马特与798
爱你(2017年18期)2017-06-12 12:03:42
撕画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08:59:23
请尊重美术家的劳动成果——敬告随便就开口向书画家索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