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专业化猪料技术服务商
——访河南恒辉农牧集团董事长、总裁陈越强

2015-07-11 07:23本刊编辑部
河南畜牧兽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猪饲料养殖

本刊编辑部

经营管理

打造专业化猪料技术服务商
——访河南恒辉农牧集团董事长、总裁陈越强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2014年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饲料行业承担着净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的重任;这一年,饲料行业在“产业调整”、“资本融合”、“布局电商”的变革中度过;这一年,饲料企业仍然延续着“混业经营”的状态。盘点2014年,在行业整体趋向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饲料企业面临着哪些变革?怎样应对变革?优秀企业又沉淀了怎样的管理智慧?带着这些问题,我刊记者采访了河南恒辉农牧集团董事长、总裁陈越强。

记者:陈总,目前市场上猪料企业良莠不齐,猪料产品同质化严重,请问恒辉集团作为中小型饲料企业,怎样去破解这一困局?

陈越强:恒辉集团在创业初期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在创业初期,也与我省其他饲料企业一样跟风走,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那时恒辉公司的产品包括禽料、牛料、猪料好几个品种,高峰时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高达50多种,根本谈不上自己的特色。

2012年下半年,我们的产品盈利率普遍下滑,销量增长缓慢,痛定思痛后,我们开始第一次业务转型,从原来的什么饲料都做转向专做猪料,从根本上转向打造专业化的猪料公司。之所以专做猪料,因为我们认识到饲料企业会向专业化转型,重点是怎么去选发展模式,具体表现在产品的类别上。猪料在整个饲料类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之说,生猪作为六畜之首,猪料在中国现阶段饲养模式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013年,生猪市场行情持续走低,猪料同质化以及竞争的残酷性,让很多饲料企业真正体会到了冬天的寒意。此时我们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生物技术入手,提高恒辉公司产品的市场差异化水平,真正在饲料开发上引入生物技术。

我们第二次业务转型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国家对饲料监管越来越严,安全、绿色、低药残的饲料将成为饲料加工业的突破口;二是怎么将恒辉产品与其他猪料产品进行有效区隔,即产品的差异化;三是怎么突破饲料饲养效率的瓶颈,即肉料比或产肉饲料成本,真正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为此,恒辉集团专门成立了生物事业部,分三步开展生物技术的研发。第一步,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联合研发微生物发酵新技术。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净化、培养及组合菌群活性的研究,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第二步,投资建立现代化的生物生产基地,完成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第三步,对恒辉猪料产品全面升级。恒辉猪料产品现在全部添加了生物菌种,并且这种菌种是混菌的,包括真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群,添加菌群的恒辉猪料产品具有“气味好,适口性好,猪采食量多,消化率高,肉料比高,猪体肠道菌群平衡”等特点。通过大规模的饲养实验,恒辉新一代的猪料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客户价值,如恒辉的母猪料(妊娠料、哺乳料)可以大大提高仔猪的出生重以及断奶体质量,出生窝均体质量达到了1.65kg以上,28日龄断奶均重达8kg以上。

记者:恒辉集团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陈越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数案例说明,一个因循守旧而不思创新的企业注定会被无情淘汰。企业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但最重要的创新是解决人的问题。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能动性资源,“以人为本”才是创新的根本。为此,2014年,恒辉集团大力推动管理体制的创新,对分公司进行了二级股份制改造,每个分公司都成立了多个利润单元,利润单元又可交叉持股,在我们内部叫“互联经营体”。对分公司体制改造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让团队优秀人员成为发起人股东,让团队成员都有机会成为经营体股东,将团队成员从职业经理人变为合伙人,从被动执行的打工心态变为主动拼搏的老板心态。

恒辉集团的人才理念是“迎天下英才塑团队、聚团队合力定成功”。我们推行的互联经营体是一个开放的事业平台,并不局限于集团内部,社会上有识之士,只要你的理念与恒辉相同,都可以加入恒辉的经营体,成立发起人或股东,从而聚合社会资源,共创事业,共享利益,这也与恒辉集团“共享幸福生活”的使命相融合。

我相信,只要把握“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两大法宝,我们一定会把恒辉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记者:请您谈谈贵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恒辉集团在3~5年内有什么样的发展计划?

陈越强:恒辉集团的企业愿景就是“打造幸福企业,共享幸福生活”,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企业未来的想法,我们不想成为一个普通的饲料企业,也不想成为一个只会赚钱的公司,而是一个懂得分享,懂得感恩的专业化的猪料技术服务商。

恒辉产业包括生物工程、生物饲料、生态养殖、生态食品四大产业板块。未来3~5年,恒辉集团将围绕猪产业链,专做良心事业,专做良心产品。我们将集中优势资源,在河南的濮阳、焦作、三门峡、商丘、漯河布局发展河南五大产业集聚区,在西北地区的宝鸡、西安、兰州布局发展西北三大产业集聚区,每个产业集聚区包括1个20万吨的绿色饲料厂,配套建立一个发酵饲料厂,联合发展10个年出栏2万头无药残的生态商品猪场,到2020年,饲料产量达100万吨,出栏生态生猪200万头。

记者:您认为目前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陈越强:大家知道,生猪养殖业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但比较效益较低。在新的形势下,生猪养殖业又面临新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资源制约问题。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国家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大型规模养猪场在农区拿地已不太可能,这样就逼迫大型的生猪养殖企业向丘陵山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猪场的建筑成本与原料成本。二是环保问题。2014年国家实行新的《环境保护法》,违法成本提高。养猪业是环境污染大户,现阶段对猪场污染物处理技术还不过关,怎样处理污染物已是养猪场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三是环境控制问题。规模化猪场提高效益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生猪饲养大、小环境的控制问题,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低成本的投资,彻底解决养殖场的温度、通风、降温等问题,为生猪养殖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发挥生猪的生产潜力。四是效率问题。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饲养效率,即生猪的产肉成本,涉及饲料质量、品种、环境、疾病等多方面。目前我国商品猪全程料肉比是2.8∶1~3.2∶1,如果提高到2.4∶1~2.6∶1,就我国年出栏6亿头商品猪计算的话,年节约粮食的量是相当可观的。另一方面是繁殖效率,即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商品猪数等。目前国内的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是15头左右,相比国外的26~30头差了一半。如果我国的母猪繁殖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少养2 000万~3 000万头的基础母猪就能达到现在的商品猪出栏量。五是品种问题。目前国内具有较强育种能力的种猪公司不多,种猪企业各自为战,都是沿袭着国外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怪圈,种猪繁育合作体系还没有真正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六是疫情问题。这是老问题了,年年老病未除,新病又来,危害性较为严重的猪病还没有得到根本净化。七是发展问题。养殖企业怎样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各方有志之士正在努力探索着,但我相信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中国生猪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记者:您认为生猪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陈越强:我国是生猪饲养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目前我国猪肉消费量5 000万吨,母猪存栏量5 000万头,猪肉消费量、生猪出栏量近几年都呈小幅上升的态势。从生猪养殖结构来看,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已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力军。近几年散养户退出市场的速度正在加快,这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养殖的机会成本较高;二是投资、土地、饲料等资源要素价格上涨,也间接抬高了生猪养殖的进入门槛;三是市场周期性风险难以控制,投资收益率较低;四是人力资源匮乏,养殖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从长远来看,生猪养殖一体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过程比肉鸡产业一体化要艰难、漫长,因为生猪产业要比肉鸡产业的投资更大,环节更多,饲养周期更长。

从目前推动生猪一体化进程的主体来看,一是养殖企业向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比如广东的温氏,从肉鸡饲养一体化延伸到生猪一体化;二是饲料企业向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比如正大集团、中慧集团从生猪饲料向生猪养殖一体化延伸;三是屠宰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比如双汇集团从屠宰业向上、下游的饲料业、养殖业延伸。从一体化的进程来看,有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完成,有的企业通过自我积累,稳步推进。但总体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生猪产业将是以龙头企业的一体化养殖为带头,散户联合体为主导,形成一体化规模养殖和散户并存的局面。

就饲料企业来说,延伸产业将有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一是人力资源的挑战,特别是高素质、懂管理、会技术的人才团队的招聘、培训、使用等;二是企业文化融合的挑战。这一点对通过整合手段延伸产业链的企业尤为突出。如何让来自不同企业文化的人找到共同的目标,考验着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智慧;三是运营机制的挑战。好的机制可以让产业链上各产业有效运转,形成“1+1>2”的效果;四是资源匮乏的挑战。特别是养殖业,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格控制,对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形成很大限制。□

猜你喜欢
生猪饲料养殖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粤海饲料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