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加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2015-07-11 02:59赵义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气海关元灸法

赵 燕,赵义刚

(1.武汉市第八医院,湖北 武汉430010;2.武汉市江岸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湖北 武汉430010)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指女性内生殖器与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炎症,为妇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治疗不彻底或体质差、病程迁延所致。笔者采用腹针加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妇科门诊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 例。病情程度根据证候合理设定分值权重后分为轻、中、重型。治疗组年龄23 ~46 岁,平均年龄(34.55 ±6.14)岁,病程0.5 ~3年,平均病程(1.69 ±0.43)年,病情程度轻型9 例、中型10 例、重型1 例。对照组年龄25 ~47 岁,平均年龄(35.10 ±5.85)岁,病程0.4 ~4 年,平均病程(1.96 ±1.06)年,病情程度轻型9 例、中型9 例、重型2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根据证候分值合理设定权重分析)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 >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①符合慢性盆腔炎西医诊断;②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下腹及腰骶坠胀疼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疲乏、低热等症;③理化检查包括超声或血、白带及妇检(子宫、输卵管及其周围组织)是否正常;④中医诊断主要临床表现小腹胀痛、腰痛、带下量多、月经失调、纳差等症及舌苔脉的变化。常见分型有湿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等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3 ~48 岁;③已婚或有性生活妇女。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②有妇科肿瘤、结核性盆腔炎或盆腔炎合并盆腔脓肿者;③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④多种药物和抗生素过敏体质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经期西药治疗。西药应取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 g ×100 ml 和甲硝唑氯化纳注射液0.5 g×100 ml 联合用药,静脉滴注,3 ~5 日,每日1次,连续治疗3 个月。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经期结束后,加腹针与透灸法治疗。腹部取穴:气海、关元、中极3 穴(可分刺或透刺),带脉、五枢透刺维道、气门透刺子宫穴等为主,再根据病情辨证取穴,如湿热瘀结型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应配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行间、曲池;气滞血瘀型则用理气行血、活血化瘀治疗,配以合谷、太冲、三阴交、地机、血海;寒凝气滞型则应温经散寒、活血理气,应取足三里、血海、蠡沟等穴。方法:根据证候辨证取穴,局部用75%酒精消毒,用1.5寸的消毒一次性针灸针,对准穴位快速进针。腹穴透刺应采用提捏进针法,分刺与其它腧穴则用常规进针法。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接G-6805 电针治疗仪,腹穴选疏密波,其它穴可选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20 min 后按压拔针。再采用透灸法[2],同上辨证取穴,如小腹痛灸气海、关元、中极穴及其它腹穴为主,腰骶痛灸命门、腰阳关、腰俞或腰眼、八髎及其它背俞穴,停经可灸三阴交,月经量过多可灸隐白等等。灸法操作:取艾条1 根,分成两半点燃放入灸盒内,将灸盒放置穴位上,每次选2 ~4 穴,每次灸50 min左右,使病人感觉舒适,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 次。连续3 个月。月经期停止针灸。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7 观察指标

1.7.1 症状和局部体征积分标准 采用慢性盆腔炎的《症状和局部体征分级量化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1 个月的临床症状及局部体征(包括超声、妇检等是否正常)。计算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率(N)=治疗前后的差÷治疗前×100%

1.7.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1]标准,治愈:治疗后下腹、腰骶疼痛等症消失,理化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白带分泌物、B 超等检查)及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宫骶韧带是否增粗和触痛及附件处有否包块、子宫活动度等情况)均正常,N≥95%,停药及治疗后1 月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骶疼痛各症消失或改善,理化、妇科检查均减轻,N ≥70%,<95%;有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骶疼痛各症好转,理化、妇科检查有好转,N≥30%,<70%;无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骶疼痛各症未改善或加重,理化、科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加重,N <3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复发率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和局部体征的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段的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P <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也低于对照组证候总积分,P <0.01,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临床症状和局部体征评分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临床症状和局部体征评分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 <0.01;与治疗前比较,(2)P <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 个月 治疗结束 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 20 19.35 ±8.21 7.40 ±3.78(1)(2) 3.20 ±2.19(1)(2) 4.30 ±2.02(1)(2)对照组 20 20.40 ±7.76 15.00 ±5.89(2) 12.50 ±3.12(2) 14.30 ±2.38(2)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等,可局限于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同时发炎,多因流产、手术、产后感染或经期不洁及邻近器官疾病蔓延所致。中医则认为属“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等范畴,由于禀赋不足、阴户不洁或劳倦过度所致。本病属本虚标实,虚者正气虚、肝肾亏虚;实者湿、热、瘀三者聚于胞中,使气血运行不畅、阻于胞络。故应扶正固本、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清热利湿及选腹部腧穴为主,如气海、关元、中极、带脉、水道透刺归来、五枢透刺维道、气门透刺子宫等穴。一则近部取穴,有局部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作用;二则气海属任脉,《针灸资生经》曰:“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元气所生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作用,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有温肾固经、补气回阳、通调冲任、清理下焦,配气海以壮阳,二穴同用有扶正培元、调理冲任、祛邪固本之效。再配命门、肾俞、腰眼、腰阳关、八髎等穴,则为前后俞募任督脉配穴,取其《难经》“阴病引阳,阳病引阴”,调理阴阳,使其益气血、固肾精、调经止带、消炎止痛。同时根据中医辨证配穴如月经过多者加血海穴,痛经者加地机穴,白带多者加阴陵泉、三阴交穴,发热恶寒、低热者加大椎、曲池穴,小腹胀痛者加蠡沟、太冲穴,气虚血少者加足三里等穴。再配透灸法治疗,通过腹部腧穴及其它部位的嗜热点,用艾灸熏灸的物理刺激及艾灸热效应远红外线的渗透作用,使灸感透热达深部组织,改善局部症状。古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而消而去之。”如下腹疼痛灸腹部穴气海、关元、中极可扶阳通络、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消炎镇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白带过多灸命门、带脉穴有温肾健脾、固涩止带的作用,闭经灸三阴交有调经作用。《扁鹊心书》认为:“诸般疗疮恶毒,灸关元三百状,以保肾气。”说明此穴有扶正、壮阳、增强体质、祛邪的作用,《医学金鉴》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则意在灸补虚损失掉的能源,其病方能得愈。灸法不仅可辨证取穴,进行疏通经络作用,而且通过热灸效应透达深部脏腑组织,以达灸通上下、灸通脏腑、灸通经络,来调整机体组织、系统的失衡,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愈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等慢性病诸证。灸法取材方便,易于操作,可在家治疗,值得推广。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53

[2] 王巍,张洁.从古今文献探析透灸法的原理及适应证[J].上海针灸杂志,2010(3):195-197

猜你喜欢
气海关元灸法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