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通督针法对中风病中医症候的影响研究*

2015-07-11 02:59张沛霖吴向农邓星佑张霞辉晋延玲谭文杰杜福生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通督升阳中风病

施 静,张沛霖,徐 红,梁 清,吴向农,邓星佑,张霞辉,晋延玲,谭文杰,张 懿,杜福生

(1.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650021;2.昆明市延安医院,云南 昆明650011;3.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脑卒中已经成为全世界继冠心病、癌症后排名第3 位的致死性疾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在我国,分别高达219/10 万、116/10万和41%[1],致残率甚至达到80%[2]。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经抢救存活的脑卒中患者留有致残性后遗症,如肢体瘫痪、吞咽障碍、智力减退、痴呆等,且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只有少数患者可达到基本痊愈[3-6]。中风病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中风病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是机体阴阳脏腑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瘀血痰浊向上瘀阻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致。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吞咽困难、舌强语蹇为主要的中医症候表现。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据张沛霖主任的临证经验提炼的升阳通督针法对中风病的中医症候的影响,观察其是否能改善患者的症候,观察此疗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针刺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9 月~2014 年9 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及门诊病人,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中风患者172 例按首次就诊顺序编号代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升阳通督针法组和普通针刺组。升阳通督针法组中,男50 例,女36 例,年龄最小为41 岁、最大70 岁,病程最短14 天,最长18 天;普通针刺组男60例,女26 例,年龄最小为42 岁、最大为68 岁,病程最短为15 天,最长18 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 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7]进行诊断。分期标准:①急性期:发病在2 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 月;②恢复期:发病2 周至半年;③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并经颅脑CT 或MRI 证实。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病程按分期标准属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患者(发病2 周以上);③年龄小于70岁;④均经CT 或MRI 确诊为脑缺血中风病有偏瘫者,后遗症包括手指握固、手指曲伸不利、腕下垂、肩下垂、肩臂不举、足内翻、足下垂、膝软无力及吞咽障碍、声音嘶哑等;⑤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型。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心、肺、肝、肾疾患者;②原有其他脑病者,有急、慢性感染者,恶性肿瘤者;③严重听力和视力障碍者;④抑郁症患者及精神病患者;⑤原有手足功能不全者;⑥病情不稳定者;⑦不坚持及不配合治疗者;⑧此次再发中风之前伴有部分脑神经功能缺损患者;⑨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 治疗方法

2.1 升阳通督针法组

主穴:①人中、神庭、百会、风池、大椎、命门、通天、络却、天柱。手法:沿督脉经膀胱经循行方向,向上斜刺0.5 ~1 寸。人中:雀啄泻法至眼湿润。②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俞、天宗、秉风、曲垣、秩边。手法:直刺1 ~1.5 寸。提插补法,辅以电针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俞。电针频率2 Hz,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配穴:在背部督脉经穴毫针点刺不留针。

2.2 普通针刺组

主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环跳、伏兔、足三里、悬钟、太冲。配穴:膈俞、血海。手法:使用平补平泻手法。

两组均同时进行治疗18 天,由专人负责两组的针刺操作。

3 疗效观察

3.1 评定方法

①观察指标:参考2002 年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与《临床疾病诊疗常规》修订中风中医证候积分表,记录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分析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疗效按以下公式评定:(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基本治愈:疗程结束后,症状和体征减少81%以上(≥81%);显效:症状和体征减少56%以上(≥56%,<81%);有效:症状和体征减少11%以上(≥11%,<56%);无效:症状和体征减少小于11%(<11%)或者加重。

3.2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 检验,其中两组间比较用成资料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 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以上的主要中风症候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升阳通督针法组治疗后改善程度较普通针刺组明显。

3.3.2 两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次要的中风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次要的中医症候指标上,头晕、恶心呕吐、咳嗽、小便情况、大便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升阳通督针法组头晕、恶心程度、小便情况治疗后改善程度较普通针刺组通督针法明显;普通针刺组在咳嗽、大便情况治疗后较升阳组改善明显。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次要的中风症候积分比较

3.3.3 两组间中风患者主要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见表4。两组间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在以上主要中风症候方面升阳通督针法组比普通针刺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3.3.4 两组间中风患者次要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见表5。两组关于中风患者在次要的中医症候指标上(疗后值-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有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提示在头晕、恶心、咳嗽等症状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间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表5 两组间患者治疗前后次要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3.5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6。两组为大样本计数资料,比较二者的有效率是否有差异,用Z 检验。Z=(P1- P2)/√P(1- P)(1/N1 +1/N2)=0.107/0.219 =3.03;Z >Z0.05 ,因此P <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显效率,还是总有效率,升阳通督针法组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组。

表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张沛霖(1930-),男,主任医师,全国第一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笔者跟随张老师临证学习,根据张沛霖主任的临证经验提炼出治疗中风肢体瘫痪的升阳通督针法,设计了科研课题进行临床研究。

中风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血溢脉外,瘀阻脑络,而致肢体半身不遂。故中风病多以瘀血阻络的证型为多见。

《灵枢·五癃津液》曰:“五谷之精液,和合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脑者,髓之海。”头为脑之府,脑的功能正常全靠后天五脏六腑化生的水谷精气不断充养,而五脏六腑的功能又通过背俞穴而受到督脉、膀胱经的支配。所以膀胱经督脉经穴在中风治疗中具有了非常重要作用[8]。张沛霖主任认为,针刺督脉及膀胱经背俞穴可以通过调节脏腑的气血生化功能对脑起到调整作用[9]。而且两经经脉皆与脑相通,因此可以使气直达病所——脑,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目的。

在中风病的有关中医症候的研究中,涉及到中风后尿失禁、中风后口眼歪斜、中风后吞咽困难等方面。赵惠等[10-11]采用针刺足运感区配合电针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有研究者应用醒脑开窍法与头针联合使用明显减轻丘脑脑梗死患者的疼痛[12];针刺等常规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面肌瘫痪功能恢复更加有效[13]。也有研究表明,调气通腑刺法比生血通便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较少[14]。

综上所述,针刺在改善中风后患者的中医症候方面独具疗效。故笔者将张沛霖主任临证经验根据以上的理论及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炼出升阳通督针法,设计课题进行临床研究,从其结果可以看出,升阳通督针法组组内比较治疗后中医半身不遂、麻木、头晕、吞咽困难、恶心程度、小便情况等中医主要症候的改善程度较普通针刺组明显。两组间比较,在以上主要中风症候方面升阳通督针法组比普通针刺组改善明显,在治疗有效率上,无论是显效率,还是总有效率,升阳通督针法组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组。

升阳通督针法通调督脉,提升太阳经脉的经气,在改善中风患者主要中医症候方面,通过通过本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中风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还不足,评定指标为软指标,准确度有所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 王维治.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

[2] 南登昆,缪洪石.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215

[3] Gubitzg,Sande,Rcockp. Acuteischaemicstroke[J]. BMJ,2000,320(7236):692-693

[4] Bülow M,Speyer R,Baijens L,et al.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in stroke patients with oral and pharyngeal dysfunction[J].Dysphasia,2008,23(3):302-9

[5] Power ML,Fraser CH,Hobson A,et al.Evaluating oral stimulation as a treatment for dysphasia after stroke[J]. Dysphasia,2006,21(1):49-55

[6] Teramoto S,Yamamoto H,Yamaguchi Y,et al.Antiplatelet cilostazol,an inhibitor of type III phosphordiesterase,improves swallowi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stroke[J].Am Geriatr Soc,2008,56(6):1153-4

[7] 任占利.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8] 梁永瑛,徐平.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0):28-30

[9] 何东来,屈玉书. 试谈中风当以督脉论治[J].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4):155

[10] 赵惠,徐金枝,孙波,等. 头穴足运感区配合电针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2):25-27

[11] 沈晓红.雷火灸结合康复训练干预中风后尿失禁的护理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97-98

[12] 赵艳香,路明.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9):13-16

[13] 郭文海,王艳,裴飞.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面瘫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3):26-27

[14] 任珍,吴清明,李丹丹,等.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J].中国针灸,2013(10):893-896

猜你喜欢
通督升阳中风病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张世卿运用益气通督法治疗小儿腹泻验案1则
“通督启神”法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调心通督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内Ang-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